APP下载

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研究

2020-06-22王小龙

大学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王小龙

[摘 要]针对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课程应用性突出不足、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和学生实际问题解决不足等问题,教师可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引入农科类专业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教学实践当中,实行教学内容模块化、导向问题具体化、教学进程主动化和激励机制标准化等四个方面的教改策略。

[关键词]问题导向;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004-03

教育学领域素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观点[1]。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主要是以教师主动授课、学生被动听讲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讲授式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却常常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将知识内化过程放在缺少帮助的课堂之外,使学生因缺乏协助而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动机和乐趣。另外一些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则因缺乏约束而放任自流,学后即忘、考前背题现象突出。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发展出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2]。这种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开展启发式教育,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鼓励学生课前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3]。近年来,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全球各大学被广泛重视,并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色[4-6]。

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是我国众多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科技文献检索、整理与研究的方法,系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特点、格式和要求,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其能提供学生完成学位论文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提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输出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从20世纪80年代起从国外引进国内,并在部分学校开课,近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及其研究生院课程设置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主要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课程的应用性特点体现不足。因此,本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农科类专业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为研究对象,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引入该课程教学设计当中,针对农科类专业的特点,从学生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课程实用性,增强农科类专业性人才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提供借鉴。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一)课程应用性突出不足

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是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所有农科类专业(包括农学、植保、农产品贸易、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该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课程结束后让学生熟悉科技文献检索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帮助完成其学位论文,培养学生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中寻找信息、管理信息、凝练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因此,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应用性特征。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课程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机会过少。同时,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过多强调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比如信息、知识、文献的定义,何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科技检索语言的基本特征等,而并未针对农科类专业进行课程内容的典型化设计。此外,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还是常规的闭卷考试,无法真正体现学生检索能力、写作能力的真实水平。笔者也曾参与学习过国内其他农科类高校的此类课程,总体上都表现出以上特点。可以说,目前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这种应用型课程被学生真正地内化和吸收。

(二)学生学习目标模糊

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属于学生必修课,教师也普遍认可该课程的重要性。虽然该课程与学生通常学习的理论性课程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但学生往往还是以识记知识点为主要方式来学习该课程,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课程结束后,除了考试通过以外,学生常常感到自己并未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内容。同时,大部分高校将该课程安排在大三学习阶段,此时学生尚未开始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因此普遍不理解学习该课程有何意义。在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下,大部分学生也只认为毕业设计就是开展实验、获得数据,至于如何合理地查找文献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如何规范合理地写出一篇优秀的科技论文,则不是其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三)学生实际问题解决不足

传统课堂上所采用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是在短时间内将某一学科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进行传授,学生往往采用“背诵式”学习方法。换句话说,知识记忆、完成考试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但是,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具性”课程。学生在信息检索和论文写作过程中实际上会遇到很多问题,而且往往都是共性问题。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此课程时,由于尚未真正开始自己的学位论文写作工作,因此并不知道会遇到哪些问题。而目前的讲授式教学方式缺少课前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更缺少学生实际应用过程中问题暴露的机会。因此,对于一门应用型课程而言,其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工作。对于一门应用性课程而言,从问题导向出发,浓缩原有的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模块化,明确各模块需要学生了解的理论背景和需要掌握的关键技能,并做到预估该模块常见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既能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目标感,又能提供教师教学的方向感。

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总体要求,笔者重新研究了本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联系和区别,并进行了内容模块化设计。首先,删去部分与应用关系不大的理论内容,比如文献属性、检索工具定义、科技写作定义等。其次,增补部分应用性内容,比如补充专利、标准、统计数据等特种文献的检索方法和途径,增加NoteExpress、Endnote等常见文献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最后,将原有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浓缩、精讲,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和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将目前的16课时分成检索和写作两大模块。在此基础上,将检索模块分为科技文献检索和特种文献检索两个子模块,每个教学模块按照基本概念、在哪检、怎么检和演示练习四个阶段完成教学;写作模块分为常用软件介绍和科技论文写作两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按照写作要求、怎么写、典型案例和学生练习四个步骤开展。通过该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使学生理解该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每个教学模块的具体学习目标,同时明确提出需要掌握的理论背景、关键技能和实操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的问题。

(二)导向问题具体化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针对设计好的教学模块,基于学生专业特点,进行问题预设和问题解答,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并根据学生需求解决真正问题,这是应用性课程教学的本质所在。

在课前自主学习检索和写作时,几乎每个学生都会遇到找不到检索入口、分析不清检索目标、查不到合适文献、不会分析数据、逻辑表达混乱等现实问题。因此,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预设每一个教学模块中的引导问题,提供案例背景,让学生明确在信息检索或科技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决。此外,由于本科生进行信息检索和科技写作的机会不多,因此会有一些问题是目前尚未遇到,但教师本身根据多年的科研、教学经验有所体会的,这是学生可能碰到的潜在性问题。将两类问题结合,可提高导向问题的设计水平。同时,在每个模块授课之前,要明确这些问题解决后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再讲授如何解决问题,使每个教学模块自成体系,由问题开始,由问题结束,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三)教学进程主动化

问题导向式课堂的特点之一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在课前课后完成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在课上交流。具体来说,在教学进程上,不是先讲授,再演示,然后安排作业让学生练习,而是先结合学生各自的毕业论文研究主题,安排文献检索和写作任务,待学生暴露问题后,再进行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解决最基本的检索、写作的问题。这避免了学生只关注某一数据库的具体问题或某种写作过程的具体技巧而忽视了最基础的知识体系。同时,要设置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和案例,让学生各抒己见、各自演示、发散思维。通过基础性与启发式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应需而学”,提升技能应用水平。而且,要通过每个教学模块中引导式问题和启发式问题的主动解决,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参与感。

(四)激励机制标准化

激发学生内在奖励机制是教学效果长效化的本质途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需要考虑如何将这种学生的内生性激励机制标准化,使其有意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在课后学习中自发进行知识巩固,以真正实现学有所得的目的。在教学实践当中,笔者首先减少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期末卷面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同时将平时成绩所占比例提高至50%。以此为基础,在课程伊始,便提出平时成绩的标准化激励办法。围绕问题导向的核心策略,将课堂提问与课堂回答作为获取平时成绩的主要途径,并规定提问次数及回答次数,督促学生更加重视课前自学、课内提问和课堂讨论等环节。此外,在期末卷面试题中,大幅度减少记忆型试题,增加主观性试题。例如,要求学生以“华南双季稻田固碳减排研究”为主题,自行提炼检索关键词,并陈述具体的检索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结果精炼方式。通过这种标准化试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背诵式”转变为“思考式”,同时强化了“思考—问题—回答”的激励机制。

三、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8学年采用上述教改策略对华南农业大学农科类专业(农学、农业信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等)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经过该学年的教学实践后,学生平均成绩和优良率相比于往届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从授课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科技文献检索与写作的基本方法,并有多名学生独立发表或参与发表了学术论文。从教学反馈上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该课程课堂内容比其他课程更加有趣、生动,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知识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并建议在今后其他课程中都能够吸取该课程的优点。

四、结语

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在农科类专业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中引入该教学模式,实现了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领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该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和导向问题的优化,突出了该课程的应用性,使学生明确了该课程和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其解决相关知识使用过程中真正会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进程的主动化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安排时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

尽管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校园条件要能够提供技术保障。在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需要更多地利用图书馆藏书、电子文献等资源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因此,学校所购买的藏书、数据库的广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第二,教师个人能力有待提升。本研究所提出的课程改革思路对于教师理解育人本质、凝练课程目标、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设计有较高要求,若教师个人能力欠缺,其教学效果可能尚不如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个人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保证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第三,教师授课自主性有待放宽。问题导向式教学的进程快慢和教学难点往往是因学生而不同的,因此,学校应该在认真审核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教学拓展空间给教师,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信息素养能力进行针对性问题设计,并在闭卷考试中体现相关特点。

总体而言,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将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指导授业解惑者,将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真正落实了教育部所提出的“四个回归”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本研究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科技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当中,探讨了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该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各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将对类似的应用性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航,骆晨.问题导向式教学在高校的实践与反思[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129-133.

[2] 王滔,李臣鸿,杨晓翠.问题导向学习(PBL)教学法促进大学生学习效能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2019(2):11-16.

[3] 吴九占,刘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问题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4):44-45.

[4] 孙芳,赵玉环.基于问题导向的经济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2):3-4.

[5] 林勇,王星誉.基于问题导向的“两双”式高职英语听力能力培养教学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53-55.

[6] 孙娜,田园,黄霞.基于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本土化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8(3):77-80.

[責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