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践与思考
2020-06-22韩兵周瑜
韩兵 周瑜
[摘 要]长期以来,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着理论知识容易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对于专业认知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效果不理想。将“双创”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为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契机,并由此打造“通识教育—动手能力—社会认知”三位一体的“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文章以国内某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学期制”试点为例,从立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教学方法、“导师+基地”授课、“导师+项目”精准培养、成果检验机制这五个方面分析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践情况,并从学生动员、教学设施保障、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设计、纳入毕业考核以及重点把握人才培养方向等几个方面思考未来改进建议。
[关键词]“双创”人才培养;“三学期制”;经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034-04
自从2014年9月我国提出创新创业即“双创”理念以来,创新创业精神已经深入我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创新创业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增长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行业、企业等对创新创业实践的进一步开展,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培养具有综合管理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的“双创”人才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1]。国家多次出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意见: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2018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等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
对于经管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需要紧跟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积极寻求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和方法[2]。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一直秉承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特色教育理念,在保证学生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扎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经管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工作尚未取得理想进展,和预先设定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由于管理科学具有复杂性和很强的实践性,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一直存在着理论知识容易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二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等直观感觉不足,由此导致学生参与“双创”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争取获得“双创”的成果没有信心。
基于此,本文针对经管类专业的特征及“双创”人才培养的难点问题,提出基于“三学期制”的经管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即将传统的一年两学期制分解为一年“三学期制”,在第三学期积极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双创”为核心设定第三学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大学阶段,三个第三学期分别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知识的掌握以及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通识教育—动手能力—社会认知”三位一体的“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以此引导学生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技术创业知识进行全新理解,帮助学生建立从综合管理、战略管理等角度去看待新一轮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的思维,最终促进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能够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一、高校“三学期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发展基础
“三学期制”打破传统两学期制的限制,增加一个时间不长的学期,通过优质教学资源集中使用、学生集中培训等方式,实现对传统本科教育的有效延伸。对于“三学期制”的实施模式,我国专家学者从不同层面、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探索。比如于苗等从整体规划、教学内容、评价机制、课程教学形式等视角探讨了高校创新“实践小学期”的路径[3]。刘征海等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课程,提出“三学期制”办法,并通过实践教学总结经验[4]。杨宏伟等通过设计“短学期”,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放在社会实践和跨专业选修上,推动本科教学改革[5]。汤小燕等提出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小学期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此应对就业压力[6]。目前,国内高校对“三学期制”的实施主要是缩短春季学期、秋季学期的学期时长,在暑期增加一个短学期,少数学校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三学期制”已逐渐被国内大多数高校所认可,为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各个高校纷纷出台相关措施,部分高校的措施如表1所示。
纵观上述改革措施可以发现,各高校基本上是為了缓解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并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色来适当地对“三学期制”进行调整和改革。“三学期制”教学改革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因此国内高校开办“三学期制”的专业越来越多,以此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少数高校在实施“三学期制”后又将其取消,导致教学改革的失败,其原因主要有:“三学期制”改革的目的不明确,学校本身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学科专业不匹配,教学资源不足等。实行“三学期制”不能盲目跟风,要具备对其正确认知的能力和具体实施的能力,最关键的是需要找到与“三学期制”相吻合的教学主题、课程体系、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这种制度的优势。
二、“双创”人才培养与“三学期制”的耦合共进效应
“三学期制”教学改革最初的目的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集中,在推行过程中逐步演变为加强课程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践教学、提升国际化等多个方面,甚至被某些高校理解为“一个月的学生实习”。我国从最初引进“三学期制”开始就一直探索其办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双创”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为“三学期制”的实施与改革提供了方向。“双创”人才培养提倡让高校学生改变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的传统观念,最大可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意识和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走向培养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7]。其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时间做出调整,而这并不是仅开设几门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就能够解决的。利用第三学期教学改革的有利条件,融入“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和要求,结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的、方式方法上的高度契合性,基于“三学期制”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将对经管类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产生深远影响。
(一)在第三学期集中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增强学生的“双创”信心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创新和创业的意识、思维、能力、实践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使其拥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根据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人才的“双创”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因此,针对经管类专业本科生在第一学年第三学期集中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二)在第三学期集中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提升其“双创”技能
经管类专业的教学,一直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导致学生对经管类专业学习感到迷茫,而且在就业时由于专业技能掌握不够而缺乏竞争力。到本科生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在学生已经对本专业有了足够理解的基础上,以“双创”基本要求为核心,改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9],对当前最前沿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进行特训,可以提升学生解决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在第三学期集中增加学生的企业管理能力及社会阅历,激发其“双创”灵感
经管类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学生生产具有经济效益的创新创业产品或创建公司、企业等,但是必须通过“双创”教育,显著提升学生解决企业运营、日常管理等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双创”基本知识和必要技能的基础上,在本科生第三学年第三学期,设置社会实习、创业行动、创业服务等课程,可以促进学生充分理解企业实际运营的过程和经验,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于社会创业活动、创业资源等的获取能力[10]。
(四)形成“通识教育—动手操作—社会认知”三位一体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生通过在大一、大二、大三的三个第三学期的学习,形成集中特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断提升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三、“三学期制”下“双创”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深度调研本专业学生的专业需求,并充分考虑社会、企业等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围绕问题和需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综合设计。本文以国内某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三学期制”试点工作为例,从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授课方式、成果考核等方面介绍已经实施的“通识教育—动手操作—社会认知”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本文所研究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是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且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但是其工商管理学科以及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学校决定在工商管理专业率先开展“三学期制”试点工作,以此促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并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保证就业率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一)构建“立体化”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
该校根据“三学期制”教学时间集中且每个学期不超过四周的情况,设置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在本次教学试点改革中,秉承“通识教育—动手操作—社会认知”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设计有递进、有特色、有主题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并形成与时俱进的动态更新机制。
通过对在校學生进行深度访谈以及企业反馈信息的整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直缺乏对本专业的正确认知,导致其对知识获取、技能掌握等存在不足,因此需要将工商管理专业与“双创”要求进行整合,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将前沿知识和需求融入课程体系中。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大一学生,主要以“双创”的通识教育为主,培养学生的工商管理专业认知、管理创新意识、管理创新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和重视竞赛活动;针对大二学生,主要结合技能需求,着重训练动手能力,从软件操作、物流实践、品牌设计、创业平台模拟等提升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针对大三学生,设计服务于市场的集中训练课程,包括短期实习、创业服务、市场调查等在内的市场开发、信息攫取能力训练。在不改变课程体系的前提下,要求授课教师紧密结合本专业前沿理论,及时更新和替换课程内容,在不根本改变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的动态更新。
(二)打造“重视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双创”人才培养注重的是创新创业技能的提升,因此需要重视能力培养的过程,利用案例、软件操作实例、团队创新实践、双创竞赛模拟等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技能。基于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打通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根据一体化思维设计课程教学方案。以管理创新能力训练课程为例,在教师讲解创新创业案例和知识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成立“双创”团队,基于互联网+、共享经济等创新思维选择某个创新项目,并将此项目依次应用于管理创新实践课程、软件操作实训课程、品牌设计课程、物流配送实训课程等,真正打通课程之间的壁垒,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依此类推,“双创竞赛模拟—双创平台模拟—双创服务”可以形成另外的教学单元,“管理创新实践—市场调查—客户关系管理—认识实习”也可形成一套教学单元,通过多门课程之间的关联、组合教学,打造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三)设计“企业导师+基地”的授课模式
企业导师不能定期给学生上课,因此不可能将其教学列入正常学期中的本科教学。但是,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企业导师的授课对学生加深专业认知和对创新创业的直观了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三学期由于采用集中教学和培养,具有时间短、目的性强等特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导师资源和实习基地的资源。针对某些实践性强的课程,采取“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基地”的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较好模式,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实践,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品牌设计课程,可首先由校内教师讲解品牌设计的基本知识,包括概念、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其次由企业导师讲解在公司运营中企业品牌是如何诞生、演变、定型等。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为实训基地或企业设计某种全新的品牌,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从理论到实践上的品牌设计与创新方法。
(四)形成“导师+项目”的精准培养模式
由于第三学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设计思路源于“双创”思维,因此需要学生形成多个团队,并选择多个创新创业项目,通过项目的推进逐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双选过程,形成“本科生+导师”的项目组制。教师利用自身经验以及主持的科研项目,为学生在“双创”项目选择上提供充分指导,并带领项目组参加竞赛、平台模拟以及企业孵化等过程;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组创新创业实践,从团队合作意识培养、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市场前景调研以及创意思维诞生等方面得到充分锻练。这种“导师+项目”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提升第三学期集中学习效果,而且通过导师和学生充分磨合,甚至能够延伸到第三学期之外,形成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精准培养的长效机制。
(五)设计“允许失败”的成果检验机制
在每一个第三学期都要求对学生和任课教师进行成果检验,鼓励项目组创造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创意。在每个第三学期的期末,组织本专业的资深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通过理论考查、现场操作、项目展示、现场答辩等方式对学生在第三学期的成果进行全面考核。但是,创新创业过程一般具有“假设—实验—验证”的特征,根据“精益创业”理论,对于创新创业成果的检验或考核并不能以创造多大效益为依据,更不能以竞赛获奖、创立公司等为考核指标。因此,需要设计“允许失败”的成果检验机制,根据学生在“双创”项目的参与程度及业绩表现,综合评价学生对理论认知、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思考及建议
对于毫无经验的学生来说,要真正理解经管类专业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开展第三学期学习很有必要,属于学生专业认知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集中特训”。第三学期课程需要以动手操作能力训练为主,辅以理论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第三学期的特殊性,产生对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兴趣。“三学期制”课程的教学形式可以适度多样化,如果有条件,可以不必拘泥于教室教学,在时间上也可以更加自由,可以采用项目制管理办法。“三学期制”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考核上重点考核实践操作能力部分。第三学期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完成之后,授课教师可以和学生组成项目组,共同打造和完成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社会实践项目等,通过项目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素质能力的精准培养。
“双创”人才培养与“三学期制”的结合是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新教学模式改革,在试点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进一步推行的过程中进行改进。其一,需做好学生动员工作,避免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第三学期课程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充满期待,并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其二,在教学场地、设施等硬件上做好充分保障。区别于传统的排课方式和教室要求,要充分利用专业的计算机教室、实习基地、教学软件等,如创新创业平台、客戶关系管理软件、创新能力测评软件等。其三,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需认真斟酌,难易程度把握恰当。由于第三学期教学时间集中,每项训练仅有一周时间,课程的设计需建立筛选和更新机制,对于课程的难易程度也要把握恰当。其四,与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要求相结合。在进一步的改革中,需要突破经管类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传统,采取多方面成果考核机制,将第三学期的创新创业成果纳入其中。其五,保证第三学期人才培养的方向不偏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第三学期教学改革无论是理论创新还是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都应该是促进学生获得更深度的专业认知和更高水平的专业技能,重点在于通过课程内容设计、动手操作实训以及课程考核等环节的实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 参 考 文 献 ]
[1] 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1):70-76+105.
[2] 任之光,梅红.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6-90.
[3] 于苗,魏玉娟,岳庆荣.实践育人模式下应用型高校“三学期制”改革创新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1-65.
[4] 刘征海,李萌,肖建田,等.基于三学期制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5(8):100-102.
[5] 杨宏伟,汪家惠,贾天钰,等.以“三学期制”的实施推进本科教学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13(5):64-66.
[6] 汤小燕,王珺.就业导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小学期实践课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3):124-127.
[7] 易开刚,厉飞芹.“双创”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业执行力的环节与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21):22-28.
[8] 刘颖琦,李苏秀,宋泽源.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6):108-114.
[9] 何建伟,李世涛,章牧.本科三学期制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教学创新[J].高教探索,2011(2):94-100.
[10] 潘一山.探索三学期制运行模式推进校企合作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Z1):57-58+7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