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互主体思想下汪榕培《庄子》译本浅析

2020-06-22林犇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林犇

摘要:本文从交互主体思想的角度出发,以汪榕培教授的《庄子》译本中的《逍遥游第一》为例,从译文的用词、句子结构、语言风格等层面出发,论述文学翻译中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理解,原语中重要异质性细节以及存疑细节的处理,以期思考在目标语读者和原语文本之间,获得互相理解与接受,有所收获,进而实现彼此间真正的交流互鉴,和谐交往。

关键词:交互主体思想;逍遥游;目标语读者的接受理解;异质性细节的保留;存疑细节的翻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4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1—1580(2020)04—0179—04

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介绍给全世界,是许多翻译工作者的夙愿。本文以汪榕培教授的《庄子》译本中的《逍遥游第一》为例,从交互主体思想的理论出发,在译文的用词、句子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论述古代经典翻译中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原语文化里重要异质性细节和存疑细节的处理等问题,以期“在能够被目标语读者理解的基础上,加深交流,完善彼此的认识,达到文化移入或文化融合的目标”[1]114。

一、 汪榕培教授《庄子》译本简介

1999年,汪榕培教授翻译的《庄子》收录在《大中华文库》系列丛书,出版发行。汪教授通过研读许多《庄子》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译本中对《庄子》的各类英译本中汉语原文理解、文气连贯等方面的问题做了改善。

二、交互主体思想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从古希腊时期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哲学家提倡的主体哲学在西方诞生,该思想把主体或自我置于中心,倡导人的主体性价值,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自从20世纪以来,分析哲学为主的现代哲学扬弃主体中心,强调异质多元、相对主义和背景主义等,提倡从一种文化或文本中心论向开放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或交往理论转变 。具体到翻译层面,Habermas指出“语言交往是以互相理解为起点和目标,在话语规则,行为规则以及语境共享的基础上进行” [2]。 因此,翻译行为要考虑主体间的交互性,从而实现翻译各方的共同理解,个性彰显和平等对话。

三、目标语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基于交互主体思想,译者需要首先明确该译本能否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基本诗学规范,能否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并接受。因此,本部分将从用词,句子结构两方面,分析汪教授译本在目标语读者理解与接受方面所做的努力。

在词语翻译方面,汪教授运用增译、减译和创造性翻译的方法,使得目标语读者能顺畅地理解相关用词。

在增译法方面,例如《逍遥游》中的一句“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汪教授翻译为“Pengzu, who lived over 700 years, is uniquely acknowledged for his longevity.” [3]4这里增译了一句“who lived over 700 years”,从而让目标语读者在文内阅读时便知晓彭祖是人中的寿者,进而能体会到小年和大年的对比,感受到庄子讲这一故事的寓意。

在减译法方面。文中有一句“背若泰山”,汪教授翻译成“whose back is like a lofty mountain” [4]4,这里没有了对泰山的直译,而是做了意译:“高耸的山峦”。这样尽管使目标读者失去了一次对中国特有山名了解的机会,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对鹏的形象的想象与感受。

此外,译文中还运用了创造性翻译的方法,对于某些词的翻译多少背离了原文的含义,但是效果却也异曲同工,从而被语读者所理解与接受。例如原文中许由讲到:“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成玄英对此的注释是:“实是以生名,名从实起,实则是内是主,名便是外是宾。”可见,名声是实际成就的宾客,是附属品。汪译本对这句翻译是:“since name is but the shadow of reality, do you want me to be the shadow?” [4]8。这里,汪教授对于“实”的翻译不是“实际成绩”,而是翻译成“reality”,现实。对于“宾”的翻译并不是直译为“宾客”或“附属品”,而是翻译为“shadow”。从某个层面说,这两个字的翻译都与原文的表意有出入,是译者另外创造了一个语境,将“名声是实际成就的宾客”转换为“名声是现实投射的影子”。译者将相似的含义用自创的一个比喻进行了体现,并未过于妨碍读者的理解,也凸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身份。

除了用词,在译文的句子结构和节奏处理方面,也需要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诗学观、审美意识形态的前结构,从而让其能更自然地融入原文的氛围,获得良好的接受效果。原文中“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知其修者,其名为鲲”依据句读,这一段表达被断为了六个小句,两个长句。在翻译时,如果僵硬地照搬中文的结构和顺序,则呈现的英文会略显凌乱而支离,从而影响了目标语读者阅读时必需的流畅感。对此,汪榕培教授将其翻译为“In the remote and barren north, there is a dark sea, the Celestial Pond, where lives a kind of fish by the name of kun, whose size covers thousands of li.” [4]4,这样,原文的六个短句、两个长句通过where和whose引导的两个从句,巧妙地融合为一个英文句子,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信息量,而且让目标语读者读来一气呵成,获得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四、原语文化中重要异质性细节的保留

在目标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译者有必要对原文中重要的、有特色的信息进行保留,突出原语文学文化的品格,从而推进文化多元,实现目标语和原语文化间更深层次的交流。

例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一句里面运用了四个排比,分别从“知”、“行”、“德”和“征”四个方面对所谓的有才之人做了描述。对此,汪教授做了如下的翻译:“For those who are intelligent enough to take a minor office, well-behaved enough to impress a district, virtuous enough to please a lord and to win the confidence of a state,” [4]7。

译者用“intelligent enough”,“well-behaved enough”和“virtuous enough”对原文中的“知”、“行”、“德”在语义上做了很好的呼应。另外,“take a minor office”,“impress a district”,“please a lord”和“win the confidence of a state”则是用目标语对原文中的“效一官”、“比一乡”、“合一君”和“征一国”在结构和语义上做了很好的保留,通过译者有心而巧妙的翻译布局,目标语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原文的含义与结构,体会到来自原语文化的魅力与特色。

又如,文中有一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在这句话里,“乘天地之正”和“御六气之辩”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是对仗工整,意境恢宏。翻译为:“However, suppose someone rides on the true course of heaven and earth and harnesses the changes of the six vital elements of yin, yang, wind, rain, darkness and brightness to travel in the infinite.” [4]6。这里,“乘”字翻译为ride on,表示“行驶在……上”,“正”翻译为the true course,表示正确的道路,这样的解释正好对应了原文里“乘”、“正”两个字的字面意思:乘驶在浩瀚天地间正确的道路上。 一方面保留了原文里的关键细节,另一方面也给目标语读者带来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其体会到原文所带来的恢弘与敞怀。

相似地,“御”字翻译为harness,表示“驾”,这一个词的翻译和“乘”的翻译“ride on”正好呼应,从而使原文里这一对对应词的结构与含义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另外,原文里的“六气”这一特有的异质性细节在译文中也进行了保留和文内解释:“yin, yang, wind, rain, darkness and brightness(阴阳风雨晦明)”,汪教授通过文本翻译将“六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切入口,给目标语读者做了一个基本的背景介绍。

汪榕培教授对于原文中重要细节的精心翻译,让目标语读者在顺畅地阅读中收获了新的知识、思想与一份美的体验。

五、原语文化中存疑细节的翻译

对于古代文献中一些存疑细节的研究考问,在学术界是普遍存在且一直延续的,因此,在翻译这些存疑细节时,面对众多的注释与观点,译者的思考与选择,也会对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庄子》一书自成书至今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积淀下多达八百种的解读与注释。汪榕培教授的《庄子》译本是以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为底本进行校点和今译,英译借鉴了当时已有的各种英文全译本和选译本。译者的工作就不单纯在做文字翻译,同时也是一个有一定话语权的决策者、解读者和传达者,并最终影响目标语读者对于原文本的理解与接受。

例如,在《逍遥游》里有一段文字:“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该段的前半部分字面意思比较好理解,宋国人采办了束发的帽子到越国去卖,但是越国的人们因为经常在河海里游泳捕鱼捉蛟,为避缠绊,便剪短头发,为迷惑鱼蛟,便身刺花纹,所以这些束发的帽子对他们来说是毫无用处的。

而该段的后半部分的内容是前半段的一个反差对比,也是一个在原义理解上多有分歧存疑的地方。第一句“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的含义较为清楚,意思是尧帝治理天下的人民,使海内的政事安定清明。分歧的关键在于“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此处尧要拜见的“四子”指代什么呢?他究竟是去哪里拜见“四子”,是“藐姑射之山”还是“汾水之阳”?是谁感到“窅然丧其天下焉”?

关于“四子”的含义,在《庄子集释》里,主要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而四子者,四德也:一本,二跡,三非本非跡,四非非本跡也” [5]。依据这一解释,尧追寻的“四子”不是四个人,而是像佛教中的四种境迹。另一种是指四位高人,“《四子》司馬、李云:王倪,齧缺,被衣,許由” [5]。

关于寻求“四子”的地点,《庄子集释》里有如下阐述“言堯反照心源,洞見道境,超茲四句,故言往見四子也。夫聖人無心,有感斯應,故能緝理萬邦,和平九土。雖復凝神四子,端拱而坐汾陽;統御萬機,窅然而喪天下。斯蓋即本即跡,即體即用,空有雙照,動寂一時。是以姑射不異汾陽,山林豈殊黃屋!” [5]

这一阐释认为尧在自己的都城汾水之阳,凝神坐忘,不羁天下,便如同到了神人所在的遥远的姑射山,体会到了四位高人所拥有的境界,或四种境迹。究竟尧是去姑射山拜见“四子”,还是在汾阳坐忘“四子”呢?

针对这一存疑的细节,在汪教授的译本里,“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 翻译为“After his return from his visit to the Holy Four on Mount Guye north of the Fen River, he lost his interest in his rule over the land.” [4]10。将“四子”解释为四位高人而非四德,而“往見”的地点解释为汾水北边的姑射山,而不是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里阐释的“端拱而坐汾陽”,“以姑射不異汾陽”。由此可见,在对存疑细节翻译的处理时,译者依据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做出了相应的选择,从而凸显了译者的身份,并最终影响了主体间的互动交流。

而对《庄子》研究一直延续至今,至于当代,学术界在前人基础上继续着对《庄子》的研究解读,带来新的启迪与发现,而这些启迪与发现也为后来的译者在存疑细节的翻译上提供了新的素材与思考,从而进一步丰富《庄子》的翻译,也给目标语读者带来新的理解与感受。

对于这一段存疑细节的理解,《庄子集释》里认为天下的统治者尧能够在都城汾阳里坐忘,也达到了遥远的姑射山里神人的境界,由此把尧拉到了和神人一样的地位。而当代作家张远山在他的文章《〈逍遥游〉奥义》中认为这是古代做注的儒生对尧的故意美化和提升,是对庄子原文的篡改和曲解,而这在原文中是有迹可循的。

文中,尧要把天下让位给许由,但是许由说天下对他而言是无用的,他不想越俎代庖。由此可见,统治天下的尧期望像许由这样的神人来帮助自己治理天下,因此,尧是期望但还未达到神人的境界的。另外,在原文中讲到“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粃穅,將犹陶铸堯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神人是不会被外界境遇的冷热而侵扰的,而神人身上散落的尘垢秕糠就可以造就一个尧了,从中也看出,在庄子眼中,堯与神人之间是不可等量齐观的。

如果尧并不能在汾阳坐忘,达不到姑射山神人一般的境界,那原文中的“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该如何理解呢?

张远山认为,这一句里含藏着西晋郭象对于原文的篡改,真正的文字应是“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焉”,这里,“汾水之阳”与后面的文字是连在一起的,而“天下”的“下”是郭象有意添加的,真正的原文里应该是没有的。通过这一还原,我们便可以确定尧去拜见的是四个人,而非四种境迹,拜见的地点是在遥远的姑射山。一旦唐尧离开尧都汾阳,前往藐姑射岛拜见至人,已被“成功治理”的汾阳民众,就六神无主得如同天塌了[6]。

这样的还原与解释也与前文有紧密顺畅的逻辑关系:在宋人眼里,束发的帽子是生活的必需品,但在越国人眼中却没有一点用处。同样的,尧的子民把尧的统治作为生活必需,一旦失去便觉得天要塌下来了,而在姑射山的神人看来,尧统治的天下和宋人的帽子一般,毫无用处。

对原义理解的不同,在翻译表达上也会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到原语与目标语读者间的互相理解与接受。在汪教授的译本中,这段话的英译意思是“尧到汾水北岸遥远的姑射山拜访四位神人,回来以后便对治理天下失去了兴趣。”但是如果依据张远山的理解,这段文字或许就是另外一种理解与翻译了:“Yao visited the Holy Four in the remote Guye Mountain. Consequently, his subjects felt confused and helpless as if their sky overhead disappeared. ”

六、小结

对于传统经典的翻译,排除赞助人、时代背景、译者主观偏好等影响,译者首先需要仔细阅读研究原作,并大量研读古今中外与之有关的研究资料,尽可能深入地体会原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及其内涵,从而在翻译原文,尤其是翻译存疑的细节时,做出尽可能合理而贴实的选择。

Habermas指出“语言交往以互相理解为起点和目标,在话语规则、行为规则以及语境共享的基础上进行” [2]。因此,译者在对原文的诗学特性进行研究之后,还需要对预期目标语读者的诗学审美进行研究,在翻译时考虑并追求类似于人类普遍共同感(康德)或前理解(海德格尔)那样的概念,从而实现原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互相理解。

有基于此,译者需选用恰当的目标语文字,在保证目标语读者顺利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精准地再现原文的含义、修辞、风格和意境,让目标语读者能得到相应贴切的理解与感受。当然,要实现这一境界,译者需要有高超的语言诗学和文化能力。

回到《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这篇名作,我们能够感受到庄子浪漫姿肆的风格,有趣生动的寓言,潇洒优美的文字,更有那美文里所蕴含的深邃博大的思想,这些都需要译者在翻译之前做好尽量深入的研究。然后用流畅的当代英文尽量表达出原作的形神之美,从而让现代西方目标语读者能够领略到这份古代东方的别韵,获得一份同样美好而持久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杨柳. 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2] Habermas, Jürgen. Social Analysis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rom Social Theory-The Multicultural and Classic Readings (2nd ed.)[M].  Charles Lemert: Westview Press, 1999.

[3] 汪榕培,英译. 庄子[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5] 郭庆藩. 庄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

[6] 张远山. 内七篇奥义之一藐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逍遥游奥义[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03).

[7] 南怀瑾. 庄子諵哗[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8] 沈善增. 还吾庄子[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1.

[9] 熊逸. 逍遥游[M]. 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Brief Analysis on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of  Zhuangzi with Inter-Subjectivity Concept

LIN Ben

(Changzhou Technical Institute of Tourism & Commerce,Changzhou Jiangsu 213000,China)

Abstract: Following the concept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s paper takes Professor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of Wandering Absolute Freedom, Inner Chapters of Zhuangzi as an example, expounding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acceptance and several heterogeneous, doubtful details in source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ords,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language styles. With the further study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between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and source text, we hope to achieve a real mutual learning and harmonious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other.

Key words: Inter-Subjectivity;Wandering Absolute Freedom;acceptance from the target readers;maintaining of the heterogeneous details;translation of the doubtful details

[责任编辑:张丽丽]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