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特色 提升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
2020-06-22张亚坤
张亚坤
摘要:“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方向目标。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属性及特点,本文从积极构建师生共长、适宜融合校内外文化环境、有机整合其他学科资源和适机运用多方媒体资源的方面进行了论述,深挖学科育人特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融合;文化环境;有机整合;资源;问题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0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4—0018—04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具有法治意识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近两年教材也在改编、重组、梳理,使得课程的内容涵盖广、结构灵活性大、知识领域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新时代新形势对我们的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点和出发点,这既是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指明我们的教学关注点并不仅限于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思考新时代下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基于学科属性和特点,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拓展多方路径、采用多种策略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肩负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
一、积极构建师生共长
(一)教师要内外兼修,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为人师者,既要内修于心,增强“内功”,又要外修于行,练就“外功”,做到内外兼修,对待职业为人师表、对待工作兢兢業业、对待治学一丝不苟、对待人生积极进取,做学生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人生路上的引领者、道德情操的培育者。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人生起步阶段,思维和行为还没有定型,教师要用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正确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要谨记“教育无小事,处处有教育”,可能你的一句鼓励、一张笑脸、一个拥抱、一双信任的眼神、一声教诲就能让他坚定信心,就能让他汲取力量,就能让他收获成长,乃至改写他的人生轨迹。
(二)教师要顺应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和特点,有思维方式的不同、有性格特征的不同、有表达能力的不同、有兴趣爱好的不同……而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基于每个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开展教育。当这些独特性是向好的,教师帮助学生加以爱护,让孩子去发挥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当这些独特性是需要改进的,教师帮助学生加以完善,从而不断地丰富个体成长。
(三)教师要走近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点
经过研究,每个生命体都具有超乎想象的潜能,这些潜能一旦被激发出来,便会释放出巨大能量。教师要走近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巧妙地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教师要激活每个孩子的无限潜能,让个体潜能都得到最大化的开发。
比如:课堂上增添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组际比赛,激发学生互助拼搏精神;增添观察分享,激发学生观察判断、语言表达、组织分析等多项能力……
二、适宜融合校内外文化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这其中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尤为重要。潜在的、弥漫在环境中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成长影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文化环境教育来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一)融合校园文化环境
每一所学校在它成长发展历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对个体的成长具有熏陶、影响作用。
一处一文化、一处一育人。在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的第一主题“我们的校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熟悉校园,了解各种校园设施的使用规则,更要内植于学生对校园的喜爱,对人文的熏陶,如校园中手绘宣传墙、文明用语板、健身活动区和人际合谐、认真负责、热情向上的氛围等,引导学生关注、发展。在第二主题“校园里的号令”一课中,可采用演一演、说一说、做一做、议一议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旨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熟悉学校环境的能力和关注细节的态度,让学生在号令的指挥下过好学校生活,懂得遵守规则,进而强化学生的生活道德观念,指引学生有规则地生活。还可增设一些小观察、小发现(如我是校园探索家、教师都有啥特点、校园墙面都说啥……)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与学校德育文化融合,从学生日常养成等常规出发,创设一些生活化竞赛活动,如穿衣服、整理书包、做眼操等比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体验,从而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融合社区文化环境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区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坚实基础和前沿阵地。社区的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居民生活环境、居民精神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建设所难以取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到与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处,让学生走进社区、融入社区,为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下第二单元的内容是“我在这里长大”的3个主题活动,活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现状,能正确避免、处理邻里矛盾,积极地参与改善社区建设,并用行动参与社区建设,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五年下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3个主题活动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有公共意识,不仅懂得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更要维护好公共利益,愿意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三)融合家庭文化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成才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虽说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但影响深远的是关于情感滋养、个性生成、能力形成的人文环境。
父母的言谈举止、餐桌礼仪、待客行为、夫妻感情、对待长辈、接人待物及对生活、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就连父母的仪表仪态、说话神情、交谈语调都是一种引导和“榜样”。
教师要抓住教育契机,让学生在家庭文化中汲取营养、储备能量、收获成长。
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下第三单元中“我爱我家”的4个主题活动,即以“感知—发现—理解—学会”等几个环节来引领学生明白家的构成,要会在生活细节中感受、理解家人的爱,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担负起对家庭的责任,并做好温馨家庭的建设。再到中高年级的单元教学中,继续深入教育,通过开展多样的亲子活动,让家长清晰“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懂得包容、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懂得进取、懂得付出……能弘扬优良家风,增强社会的责任感。
三、有机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线,强调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与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是涵盖了社会、历史、地理、人文、心理、健康、科学、法治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寻找契合点,有机地与相关学科整合,更好地丰富学科的内涵,拓展教学的外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一)与语文学科有机整合
以五年为例,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下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的3个主题活动,是让学生思考、体会、发展对家庭的认识,对爱、被爱的理解,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与担当,并学会传承优秀的家风。而这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单元可以进行适度融合,该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向学生展现了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童年生活,在品味作者对童年的深刻记忆,浓浓的对家、对国的深情,引发学生关注自身童年生活的同时,更要学会成长,懂得理解家人,明确自己的角色,弘扬优秀的家风,为社会贡献力量。
(二)与心理学科有机整合
纵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全学段教材,每册的主题活动中都有关于学生心理成长的话题。以四年下册为例,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的第二个主题活动“说话要算数”可以和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诚实守信很重要》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的第三个主题活动“生活离不开他们”可以和四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感谢的书签》整合。这样把具有独特学科特点的二者相互整合,既可以很好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又能达到追求更高道德水平的教育目的。
(三)与科学、美术、音乐学科有机整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下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旨在让学生亲近大自然,欣赏大自然(植物、动物)的美,进而理解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和谐发展的。这些内容分别与人教版《科学》教材一年下第一单元《校园里的植物》、《美術》教材一年下第2课《走进大自然》、第8课《瓢虫的花衣裳》、第11课《太空的植物》、第13课《各式各样的水果》、第14课《可爱的动物》……及人教版《音乐》教材一年下第一单元中的《小蚂蚁》、第二单元中的《小雨沙沙沙》《春天在哪里》《柳树姑娘》《春天音乐会》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动物》等是相互融通的,可以适度与之整合,让学生在说、喝、画、玩中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情操,让师生在课程整合里受益、成长。
(四)与综合、民族学科有机整合
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下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的第一、二个主题活动“我们当地的风俗”“多资多彩的民间艺术”可以和综合、民族学科的“家乡”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多元设置,开展“学文化、颂家乡、弘传统”调查报告、风俗展播、艺术放映及征文系列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家乡的美、了解到了家乡的风俗、欣赏到了家乡人的聪明才智,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浓厚情感,很好地将道德教学作为其他学科的德育目的,使道德内化于心。
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在实践中要坚持横向联结,注重纵向贯通,突破某一学科目标的局限性,从内容和方式上打破临界,形成多元的、发散的集合,更好地将道德深化,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适机运用多方媒体资源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新的挑战。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更加有效,教师应善于发现、收集、整理来自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有效转化,特别是一些网络资源的运用更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情境、生活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在讲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个主题活动“家人的爱”时,课前笔者布置了观察作业,让学生留心观察在一天的时间里家人给我们多少关心,进而延伸到学生成长的岁月中,让学生用眼去看,用心感受这融入了家人数不尽的爱、源源不断的情。课上,笔者还设计了一个“辨析”环节,一个是以教材绘本故事为载体让学生分析,另一个是(用视频)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如“爸爸不帮我收拾书包是不是对我不好?他为什么不帮我?”“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玩具?”等生活中学生觉得家人对我“不好”及“不爱”的现象,让学生去分析讨论“家人到底对你好不好?到底爱不爱你呢?”通过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来讲述家人对子女爱的故事,学生会在辨析过程中,自然得出家人疼我们是一种爱,对我们“严格”那更是一种爱,顺利突破了本课学习难点。通过细心观察、辨析思考、学习体验、活动参与,唤起他们内心的回忆,情感的碰撞,体会家人背后深藏的爱,感受家的温暖。
(二)重点、难点问题
一堂课的成败、得失,关键就在于是否处理好教学中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努力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本节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中,有很多重点、难点问题需要运用现代手段来解决:教师难以凭口舌解释清楚的,学生感观接受更为有效的,直观展现更能说明问题的;必须借助媒介解决的:安全防范知识,危险性的实践操作,不可演绎案例的呈现,科技领域的介绍……这时,教师可到网络中查询有关教学的各种影音、文字资料,比如媒介中短视频、微视频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如能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不仅会促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将课本知识延伸出来,实现教学的多元化、资源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热点、时政问题
让课堂与社会相结合,是道德与法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选择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如“老大妈摔倒扶还是不扶”“乘公交车是否让座”“熊孩子该不该打”,以及时政问题,如“观看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给文物加上保护‘锁”……在课堂上,先利用网络资源把事件的真实情境再现,让学生先观看、理性思考,再放映一些来自不同大众视角的影音资料,随后设置调查分享、法治讲堂、辩论场、时政厅等方式让学生用伦理、法理等进行分析、判断,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使之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注社会,懂得要时刻以法律为准绳,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思想道德水平。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工作者要不忘初心,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好学科特点,用科学观念,有效策略,用心浇灌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道德素质,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包莉,马兰,彭燕.基于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策略——以“守规则”素养为例[J].中小学德育,2016(10).
[2]毛伟娜.“道德的”学科德育:现实困境与路径展望[J].中小学德育,2019(11).
[3]姚如玉. “三治融合”视阈下的社区文化建设模式研究——以合肥市FX社区为例[D].安徽大学,2019.
[4]何培华.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20(01).
[5]尤文静.关于体验式教学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03).
Highlighting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Disciplines to Enhance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HANG Yakun
(Fujin Road Primary School of Chaoyang District, Changchun Jilin 130000,China)
Abstract: "No virtue is not flourishing, no virtue is not living."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ointed out that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task and direction of education a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gress .Based on the disciplin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spects of actively building a teacher-student co-growth, suitabl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nvironment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organic integration of other disciplines resources and suitable use of multi-media resources. It digs deeply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improves students' core literacy to strive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both ability and morality.
Key words: core literacy; integration; cultural environment; organic integration; resources; problems
[責任编辑:王 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