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对《银河补习班》主题构建之影响
2020-06-22邹文武
邹文武
摘要:电影《银河补习班》被称为邓超的“转型之作”。这部作品关注现实,聚焦于当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突出教育和父爱,力求用真情打动观众,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影片没能逃离“悬浮的现实主义”,没有真正地将教育问题“落地”,但其体现的诸多教育理念是正确的、经典的。本文基于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从实施非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危机”“遭遇”“唤醒”等要素在非连续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分析这部电影是如何呈现这一经典教育思想的。
关键词:《银河补习班》;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危机;遭遇;唤醒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40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4—0167—04
电影《银河补习班》被称为邓超的“转型之作”,作品关注现实,聚焦当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突出教育和父爱,力求用真情打动观众,让观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虽然影片没能逃离“悬浮的现实主义”,没有真正地将教育问题“落地”,但其体现的诸多教育理念是正确的、经典的,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个。
一、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决定了教育的非连续性
生命发展的连续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生命发展的持续、不间断性,二是指发展过程的顺序性。从生命发展的一般过程看,连续性是主要的。但是,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个体又常常会遇到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所以,生命发展又有非连续性的特征。从生命发展的具体过程来看,非连续性是不可避免的。《银河补习班》将故事的背景置于30年的时间跨度之中,着力刻画了马飞这一生命个体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连续性的发展过程中,马飞遇到了一系列的突如其来的事件以及不可预料的外在因素,如:被老师嘲笑成“一根弦”、父亲入狱、父母离异、险被学校开除等,这些事件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马飞生命发展顺序的局部中断或转向,导致生命非连续性发展的出现。
当代西方哲学家赫舍尔(A.J.Heschel)、生命哲学家帕格森(Henri Bergson)、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在不同的著作中用不同的方式肯定了生命非连续发展的存在,并在不同程度上承认了非连续性在生命发展中的作用。基于这些论述,德国教育家、人类学家博尔诺夫在批判吸收存在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之后,得出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具有根本意义,因此必然产生与之相对应的非连续性教育。”《银河补习班》的主人公马飞,其成长过程,特别是精神世界的成长,多数发生在他生命中的特殊事件中,且多来自父亲马皓文对其实施的特别的非连续性教育中,这印证了博尔诺夫的一个重要觀点:在生命个体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影响人发展的偶然事件比比皆是,这些偶然事件是无法回避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更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生命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不是对立的,人的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进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因偶发性、突发性因素引起的发展连续性的间断或者发展的转向。因此生命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既有规律,也有偶然性。这种辩证关系在《银河补习班》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现,马皓文把儿子马飞的所有事情当作最重要的事情,重视对马飞的教育,尽管有一些特立独行的做法,但在总体方向上,他是将马飞的发展置于社会主流之中的。他反对单纯灌输知识的应试教育,但仍然帮助马飞努力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他重视在生活中学习知识,但也鼓励马飞要每天学会“0.1厘米”的书本知识,上述这些作法保证了马飞在生命连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偏离正确的预定方向。马皓文教育的精彩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马飞成长的若干偶然事件,几次将不利因素转化为促进马飞精神成长的有利因素。马飞因为学习不好又屡次违反学校校规,家长被叫到学校,告知要开除马飞,此时刚出狱的马皓文和马飞母亲及继父一起来到学校,在马飞母亲和继父苦苦哀求无果之后,马皓文突然发声,跟教导主任定下了“孩子期末考试考年级前十名则不被开除”的赌约。马飞回到家里之后,跟马皓文表示自己现在垫底的成绩根本不可能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考进年级前十名。看到这里,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预期是马皓文该给马飞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心灵鸡汤了,但出乎意料的是,马皓文很认真地告诉马飞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考试只是过程,不是目的!在这个场景中,出现了一句《银河补习班》的经典台词: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连箭靶子都找不到在哪儿,那你整天拉弓有什么用?
斯普朗格(E.Spranger)认为,人的生长并不是像树木那样连续地渐渐地生长,人的生长过程的关键是“顿悟”,人在某一特殊的时刻会感到“心里突然一亮”“豁然开朗”,马皓文在这样一个突发的不利事件中,通过教育改变了马飞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促发马飞产生了对新的、更高级生活的向往。他不再认同母亲对他“考清华和北大”的目标设置,也不再悲观地定下“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到楼下卖煎饼”的人生规划,这为他日后勇敢拒绝教导主任让他放弃报考航天员的请求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非连续性因素在现实的具体的生命发展过程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教育就必须正视这些非连续性因素,并针对这些非连续性因素采取相应的非连续性教育形式,正确处理和利用影响个体生命发展的这些偶发性因素,把它变成有利的因素,促进生命的发展。
二、“危机”是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重要因素
博尔诺夫在他的《存在哲学与教育》和《教育人类学》中,系统地论述了非连续性教育的重要范畴。他认为,危机是造成人类社会和个体发展非连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所说的危机包括社会危机、家庭危机、疾病危机和成熟危机等。马飞在其成长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样一次生命危机,在马皓文带着马飞旅行回程的路上,父子俩不小心走散了,因为洪水的到来,马飞被迫被带离他们走散的地方,由于撤离不及时,马飞被洪水困住,救援人员并不知道洪水中还有一个孩子,死亡随时向马飞逼近,这个少年遇到了威胁生命的重大危机,也就是博尔诺夫所认为的“有较大强度的事件和经历”。
显然,这样的危机对于生命的发展而言,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是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主张危机属于生活的一部分,如果能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能促使生命进入新的阶段。当马皓文一路打探着找到马飞最后出现的地点时,洪峰马上到来,救援队已经准备撤退,他也被强制离开,但是他对着越来越高的水面一遍遍竭力呼喊:“儿子,你在不在?如果在,看看你的周围有什么,用你的脑子,你一定会出来的!”马飞听到了父亲的呼喊,他由惊慌失措开始变得冷静,在身边找到了一块木板,又在水里扯下了一块窗帘,还在一个被淹的但是关闭着的盒子里找到了一支手电,就这样,马飞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木筏子,划向了安全的地方,并且成功地用手电的光亮吸引了父亲和救援队,最终被成功解救。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在这一片段中呈现得最为典型,也最为完整。首先,马飞被丢在洪水中,告诉观众生活处处充满危机,马皓文关键时刻的引导和教育点燃了马飞独立思考的火种,在解救自己的过程中,马飞的心灵世界到达了一个“豁然开朗”的时刻,他学会了坚强,学会了独立思考,磨练了强大的心理,走向精神的成熟,增强了他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马飞成为宇航员执行太空任务中,遇到飞船故障时能选择勇敢地冒险解救自己和同伴,与其少年时期遇到的洪水危机具有必然的联系。
三、“遭遇”在对精神世界的理解过程中不可缺少
“遭遇”是非连续性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范畴。《银河补习班》似乎就是想不断给观众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偶然事件,并且通过这些事件表达影片的核心理念。这些偶然事件除了上述提到的“危机”,更多地属于博尔诺夫所界定的“遭遇”。当然,这种“遭遇”是在“相遇”的基础上,强调相遇的强度,是那些足以震撼人的心灵,或者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少数的、重大的、特定的经验。影片塑造的马皓文很会利用“遭遇”的强烈震撼价值,变不利为有利,使其深入马飞的心灵、触及灵魂,成为真正促进马飞生命成长的重要事件。
亲眼看到父亲被人羞辱,是一次让马飞难忘的“遭遇”,马皓文当然能意识到这次事件对孩子而言是一次打击,影片没有安排马皓文对马飞实施说教式的教育,而是选择暂且不继续讲述这个故事,待到过了几日,父子俩经过一个工地时,“遭遇”再次出现。还是上次羞辱父亲的那个包工头,只是这次包工头遇到了棘手的问题,所有工人被一个技术问题难倒,使工程无法继续,马皓文抓住了这次“遭遇”,在儿子面前大显身手,成功解决了问题,还得到了800块钱的报酬,重要的是,他在儿子投来钦佩目光的同时,适时地告诉儿子,“这就是知识的力量,爸爸用的连通器原理你在初中就能学到了。”
《银河补习班》呈现出来的“遭遇”不止一次,设计院的邻居们知道了马皓文父子俩住回了原来的职工宿舍,便到他们的住处集体声讨马皓文,马皓文没有选择将自己当年替设计院顶包而入狱的事实说出来,他也不能说。在他一反常态,情绪强烈爆发之后,邻居们被吓走了,他自言自语却坚定地说了一句:“我不会认输的。”这句话也成了儿子马飞的座右铭,一直伴随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马皓文再一次将“遭遇”当作教育的契机,对马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遭遇常常会给人的正常生活带来冲击,迫使他们在两种可能性之间选择,或者作出取舍的决断。《银河补习班》设计的遭遇都是影响人生的重大事件,马飞在这些遭遇中,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始终保持发展的积极方向,磨炼出了应对遭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与电影中渗透出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有密切关联。
与“遭遇”相遇,应对“遭遇”,化解“遭遇”,实质上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完成对世界和人生内在理解的过程,博尔诺夫的这一观点与福利特纳的“理解论”不谋而合,福利特纳认为:人们在理解文化、理解传统、理解知识时,也在理解自我。《银河补习班》的明线是马皓文与马飞这对父子在30年间的故事,暗线则是影片中每一个人物形象完成自我认知、自我理解的心灵成长故事,这也正是影片的魅力所在。小高老师、包工头、教委领导、马飞的妈妈,包括一直与马飞为敌的阎主任,都在马飞的成长中,逐渐对教育、对人生、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影片中阎主任与疯儿子的故事,让观众动容。于阎主任而言,这也是他面临的一个“遭遇”,他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在接受“非连续性教育”,完成了一次心灵的蜕变,甚至可以说是心灵的救赎。
四、教育就是“唤醒”
“非连续性教育”思想的第三种重要形式是“唤醒”,《银河补习班》以马皓文和马飞为中心,表达了“人格心灵唤醒”这一教育的核心所在。从小在别人眼中是“一根弦”的马飞,在父亲马皓文的眼中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坚持通过一次次“非连续性教育”唤起马飞沉睡的自我意识,唤起他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在这样的过程中,马飞的学习动力被唤醒了、独立思考的意识被唤醒了、航天梦被唤醒了、为了实现理想在选择困境中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被唤醒了……
仅仅这些还不够,在马皓文即将翻案成功的那一天,马飞为了自己的荣誉阻止了马皓文继续进行下去,马皓文黯然转身离去的背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放心,我不会影响你工作的,你可以说从我入狱那天起,我们父子就再也没有联系过”,这让人动容的話语被邓超诠释得十分到位。邓超饰演的马皓文说出了此刻观众心里想说的话:我的教育是失败的。
这是笔者认为本部影片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一幕,这本身就是一种“唤醒”!唤醒的是观众的思考,我们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那么多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是一名优秀的航天员,但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人呢?随着影片故事的继续展开,马飞在飞入太空遇险时,面对生死,他再次思考,这一生究竟还有什么遗憾。当他用勇敢地走出太空舱解除危险,和同伴回到地面,他又一次完成了自我“唤醒”,支持父亲继续翻案。
影片这个情节也给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几个启示。
第一,唤醒和引导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学生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不满足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的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以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