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三种途径
2020-06-22李小燕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和设计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等手段,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知识探究,让数学学习充满情趣,更充满智慧。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动学习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141-02
主动学习的实质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目标,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自己去听、去看、去做、去理解和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等主动学习行为,提升数学课堂的活跃度,使主动学习成为现实。同时,教师还要搭建乐学、善思等学习体验平台,努力把学生引入知识探究学习之中,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促进学习思考得以深入,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一、以生活引发主动学习
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知识源泉,也是有效学习的切入口,更是主动学习的激活点。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观察生活的学习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有趣的数学现象,引发相应的学习思考,从而积极地投身于知识学习之中,参与到知识的探究活动之中,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具生活味,更具主动性。
如,在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为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创设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活力,让数学学习活力四射。
一是贴近生活适度改编教材。审视教材例题1,我们不难发现,它是立足现实生活实际,以中国象棋、围棋为实例,并在购买情境中引发学习关注,提高问题学习的生活味。殊不知,这样的生活事例尽管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小学生来说是没有经历过的,这样的情境难以引发所有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笔者充分结合学生的实情,把购买棋类用品的教学情境改为购买小排球和小足球,让教学情境更接近本地学生的实际,从而促进学习关注度的提升,促进主动学习的引发。
如,“体育委员林琳为班级购买了3個小排球和4个小足球,小排球单价是12元,小足球单价是15元。问她需要准备多少钱?”经此改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更加熟悉的感觉,进而促使他们更愿意思考和研究问题,从而使得主动学习的活力得以释放。
二是引导观察促进深度学习。此时,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情境图,帮助他们更好地理顺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观察与分析,学生会把小排球的数量和单价以及小足球的数量和单价对应起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接着笔者指导学生尝试计算,学生会根据以往的习惯分步解答,实现问题解决的突破。“先算出小足球的总价,再算出小排球的总价,最后合起来就是需要解决的结果了。”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让笔者感到欣慰。然而,笔者也意识到,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还没有较好地契合“混合运算”这一主题。为此,后续教学的主要任务笔者还要重视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整合成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抽象算理、解读关系,使得思考、算式、说理都能一脉相承,而且言之有理。
像这样依托生活化元素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学习的活动,势必能较好地刺激学生的神经,引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活力,让他们在观察中学得更仔细、更扎实,也更有实效。
二、以交流激发主动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方谋划,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于交流、喜欢倾听的学习氛围,从交流互动中刺激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学生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学习上,加深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更为积极,更加主动。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儿童天性的呵护,既要重视数学知识教学的进展,又要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力的释放,从而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性光泽,也充盈着儿童生命的活力。
如,在四年级《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教学留白,给学生创设应有的思考、创新、合作、讨论的机会,使得他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富个性化,进而拓展学习视角,助推学习的不断深入。
一是引导学生研读例题,充分感知运算律。乘法分配律看似简单,但是学生对此规律的理解和记忆在后期的学习表现中均不够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学生对这个例题的学习不够深入,以及参与度、感悟度不够深导致。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对例题研读的引导,以促使学生对例题解答过程的感知积累变得丰富起来,形成非常深厚的学习表象,为他们提炼乘法分配律积累知识。经过主题图的解读、思考与学习交流、争辩等活动,学生能够较为理性地理解(6+4)×24=6×24+4×24的本质属性,从而感悟到这类相等的等式的存在。
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创想,体验、感悟规律。面对学生探究获得的等式,教师还要创设自主创新学习的情境,一方面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对这个等式的理解,以促进群体思维的碰撞,促进乘法分配律应用感悟的加深;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编写类似的等式,以进一步感悟乘法分配律等式成立的规律,以便更科学地建构乘法分配律的认知。
有的学生写出:(20+40)×12=20×12+40×12;也有学生写出:(□+○)×☆=□×☆+○×☆;还有学生写出:(美羊羊+喜羊羊)×灰太狼=美羊羊×灰太狼+喜羊羊×灰太狼等。特别是喜羊羊、美羊羊和灰太狼的例子,引来了全体学生的一片笑声。
也许正是因为笑声的存在,学生对这个乘法分配律的特例会记得更为深刻、更加透彻、也更为久远。同样,这个例子对学生有效建立乘法分配律概念有着很大的作用。这样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更加有效,且充满情趣。
三、以思考助推主动学习
思考是有效学习的支柱,也是助推主动学习的动力源泉所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思考,通过凝聚学习的主动点让他们能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从而实现有效的互动、智慧的交互,使得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也进入到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
如,在二年级《表内乘除法》练习课教学中,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对表内乘除法学习理解的深入,笔者设计了一些富有情趣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质疑中生成感悟等,进而激发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活力,促进学习的不断推进。
(一)設计引发思考的问题情境。在简单地回顾与复习相应的乘法口诀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一道习题(课件呈现):一棵大树高8米,一只蜗牛想爬到树顶看日出。它白天可以爬上去3米,但是夜间也会滑落下来2米。问几天后蜗牛才能到达树顶看到日出?拟人化的故事情节,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活力,促使他们把全部的注意力和精力都聚焦到问题的分析、思考等活动上来,让学习变得更加主动,也充满活力。
(二)设计质疑促思的评价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学会倾听与质疑,是助推有效学习生成的重要抓手。所以,在本次课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充分学习、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地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与评价其他同伴的学习成果。
大部分学生回答:白天爬上3米,夜间滑落2米,实际上一个昼夜爬上3-2=1(米),一共8米,需要的天数就是8÷1=8(天)。这种思路,是大多数学生认识的。但是,该思路明显是错误的。为此,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反思。“这是一种思路,有没有同学对它做些评价呢?”
问题诱发学生思考,也让原先有不同意见或者不太想说的学生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认为他们的解法不对的,因为蜗牛一旦爬到树顶就不会再滑落下来,所以可以画个图来显示它爬树的过程,第一天1米,第二天1米……第五天1米,还剩下3米,第六天白天蜗牛就已经爬到树顶了,不会再滑下来了,一共是6天。”
学生的质疑和详细说明,让整个学习活动更加理性。同样,这样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起群体思维的共鸣,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与探索,进而在不同的智慧碰撞中达成学习的和谐与融洽,共建一个主动学习的课堂。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切实要履行好引领者、参与者的职责,努力营造一个乐学善思的学习氛围,灵活地创设一个个有助于学习探究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知识形成的探究之中,让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作者简介:李小燕,女,广西浦北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