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020-06-22付金华赵百慧
付金华 赵百慧
摘要:自2016年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和实施了很多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理念,新主张。本文列举了教师如何开发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社团课程,如何通过多样的教学评价来促进社团课程的开展及笔者在社团活动中的体验与收获。
关键词:核心素养; 生物社团; 课程开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4.03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4—0134—04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1]据有关调查,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贡献可达70%左右。社团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有利补充,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校园内外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开发出有效的、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社团活动课程应是每位学科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要思考的。
为了发展学生特长,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近年来各个学校都建立了许多社团。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风景。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及校园文化,更是通过系统的社团课程推动学生能力的发展,也使得社团活动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又一有效途径,成为课堂教学之外的有利补充。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生物组教师在认真总结以往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于2017年3月申报了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社团活动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旨在通过社团活动,有效补充课内教学的同时,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谈谈笔者在课题实施中的几点体会与做法。
一、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开发精品社团课程
教师要想在社团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要在社团活动前针对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色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責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教师在社团活动中可以针对这六大素养去设计社团课程。
(一)关注人文底蕴,注重学科知识的扩展
生物学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生物学的发展需很多人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在这过程中有一些伟大的科学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师可以开展“生物学史话”活动,让学生去讲述生物学家的故事,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围绕生物学科前沿问题开展讨论,如开展辩论——“转基因的利弊”。社团开展生物小讲堂,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生物学话题进行演讲,学生自己选题,自主学习,然后在社团活动中进行展示与交流。如,一名学生对大熊猫很感兴趣,他提出“熊猫是熊还是猫?”这个问题,然后上网查找资料,再进行信息整合,然后写稿、背稿、制作幻灯片,最后在社团活动中向同学们介绍他研究的结果。在这样的社团活动中,学生不仅扩展了知识,提升了兴趣,更锻炼了能力。
(二)倡导实验探究,培养科学精神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实验探究不仅是教学内容,更是学习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社团教师开发了生物技术系列、显微摄影系列、科学探究系列等实验探究课程。社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指导学生针对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这些以探究、实验为主题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分析做出合理的假设,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用具设计出较科学的实验计划,并能用规范的操作完成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最后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表达。
教师在社团活动课程开发中,尽量多开发科学实验活动,提倡实验探究,如借助数码显微镜,我们开发了显微摄影系列,观察马铃薯的淀粉粒、观察皇冠梨石细胞、观察西红柿果实中各种细胞等。也允许学生自选观察材料,自主探索,如学生想看看花粉里面是什么样的,学生就带来百合花,观察百合花的花粉粒。有的学生看植物叶片生病了,在叶片上有很多非常小的生物,学生们就利用显微镜观察,发现了节肢动物——“红蛛蛛”。利用数码显微镜进行的实验探索课——显微摄影系列课程不仅锻炼了学生显微镜操作技能,拓展了学生视野,同样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如观察气孔实验中,让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气孔,看在数量上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差别?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蔬菜种植的活动中,学生进行了有机蔬菜和普通蔬菜生长情况观察,探究施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常常会遇到问题,如学生在种植过程中发现了病虫害,那么如何解决虫害问题?如何能使自己种植的蔬菜长得好?这些都成为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小课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自主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如利用生活垃圾制作生物肥,用蚯蚓帮助增加土壤的肥力等。
(三)结合学科知识,指导健康生活
生物学是与学生生活结合最紧密的学科,学好生物学对指导其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活动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应结合学科知识,多开发一些能够指导学生健康生活的社团课。例如“日常急救”一课,虽然生物课中有一节关于急救的课,但是学生更多的是停留在书面的理解。在社团活动中,利用专业的人体急救模型,进行了急救演练,通过演练,学生们发现日常急救不简单,方法不正确,比如如果胸外按压的力度不够,急救是无效的。
针对中学生健康饮食问题,教师设计了“夏日健康饮食”一课,这节社团课除了讨论夏日饮食中应注意的问题外,教师还与学生一起尝试制作夏日解暑佳品——“水果捞”、“绿豆汤”等。很多学生喜欢吃小食品,我们还引导学生对小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进行调查统计,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小食品中营养成分单一,高盐高糖,还有许多食品添加剂,活动中,学生们纷纷表达,不能为了口腹之欲而不顾身体健康,一定要少吃小食品,不能用小食品代替正餐。我们的社团课不仅能学会更多的健康知识,还锻炼了能力,可见社团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有其特有的优势。
(四)关注热点时事,培养担当意识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教师结合时事热点,开展相关内容的讨论与交流,如2018年8月26日,虎鲸妈妈结束“伤心之旅”的新闻牵动全球网友的心,教师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了以虎鲸为主题、与海洋污染、海洋生物保护等相关内容的讨论、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不仅了解生物知识,更是加强了关爱生命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教师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垃圾分类,引导学生如何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等。用不能食用的菜叶喂养蚯蚓,再用蚯蚓产生的粪作肥来种植物,与没有施肥的做对照实验,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知识指导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提升了学生环保意识。生物社团的同学不仅要自己提高环保意识,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如我们在社团中进行环保主题演讲,再选出优秀成员,利用午间、课前的时间到各班去演讲、宣传,在校园内成为环保宣传担当。
(五)參加创客活动,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我校每年都进行科技周活动,生物社团会指导学生制作参赛作品。如,太阳能自动浇花器、蛋壳花盆等。蛋壳透气含有植物需要的营养,但是空间小,存水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思考后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学生就在蛋壳底部扎一个小洞,在里面加了一小段棉线,通过虹吸作用吸水。通过简单的处理,却解决了一个关键性问题,可想而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思维发展。
蚕的养殖也是我们组织学生进行的一个实践活动。一般养蚕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观察昆虫的变态发育,而对蚕在生活中的应用却很少思考。我们在养殖之后组织学生思考人类对蚕的利用,学生提出人对蚕的各种利用,还体验了缫丝过程、简单尝试制作蚕丝面膜。
(六)在社团活动中实践,在活动中学会学习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更包括了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在课堂中学到系统的生物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庞大的生物知识体系中,不及万分之一,更多的生物学知识需要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去学习获得。就像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总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而为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学生不断尝试新方法,或是探究实验,或是调查研究,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
二、利用多元评价促进社团活动的开展
(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社团活动的良性发展。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是描述评价教与学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化的科学方法。教师都希望自己的教学活动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正向的影响,社团活动课也是如此。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对活动评价所起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在社团课程中,社团指导教师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改变了以往过于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将单一的定性或是定量评价机制转变为注重发展性评价,从而推动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
(二)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利用科学的过程性评价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教师多用赞赏性、鼓励性的评价语言来调控活动的开展和实验的进行,使学生们敢于质疑,喜欢尝试,善于发现问题。
评比表彰是推动社团课程开展的重要措施,评价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不同的活动要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如在探究活动中采用总结报告,在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采用问卷调查,在体验活动中采用角色表演,定期出小报、成果展示,有时也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教师还就活动课开展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活动方案等。有效的评价机制使社团活动的开展得到了良性的发展。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提升核心素养。
三、开展生物社团课程中的几点收获
(一)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培养其自主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发掘学生的潜能,就是要找出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和弱势智能领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多元途径,帮助他们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向弱势智能领域迁移与渗透,从而使学生的弱势领域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动手实践能力、自律能力较差这些特点,教师在社团活动中应着重于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帮助,而不是传统的讲授与监督。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真正的科学探究:他们可以自己提出课题、设计方案、制定计划、写出报告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师要让他们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假设、如何解决问题。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缜密思考、选择提问、合理设计、有序研究,进而使学生从被动模仿过渡到主动探究。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体验了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寻求相关信息、对结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检验并评判的过程,多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核心素养必然提高。
(二)在社团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高。我们课题组针对开展生物社团课存在的问题,以生物活动课构建原则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反复实践,总结以下活动方式和操作形式。
为了保证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质量,教师在社团活动课的教案中应制定明确的活动计划,包括活动课题、内容、目的、要求、时间、参加人数、活动形式等,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使学生在活动中有体验、有锻炼、有思考,能得到多方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在带领学生走进医学院校生命展馆的活动时,不仅是带着学生去参观,参观之后还设计了怀孕母亲的负重体验活动、设计了由吸烟者的肺引起的如何对待我们的身体的讨论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在感性看待生命的基础上形成了更理性的生命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