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体会词句表达效果”的教学
2020-06-22梁蓉
【摘要】本文论述词句教学的体会,提出借助动作表演、联系上下文、换词比较、画面想象、实践运用让学生体会词句表达效果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词句 表达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108-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下面的加点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你喜欢哪个句子,这个句子好在什么地方”诸如此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属于体会词句表达的范畴,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大都采取机械枯燥、死记硬背的方法,让学生死记文中的词句如何如何好。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这种生搬硬套、灌输式、概念式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那么,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如何引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呢?
一、借助动作表演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动词描写得非常生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样教学要比教师干巴巴地解释要好得多。
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叶上”这句话中的“蹬、跳、蹦”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小蝌蚪找到妈妈以后欢快的样子。教学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表演,学生不仅明白了这些动词的意义,还明白了动词在这个句子描写中的作用。这一课中的动词还有许多,比如小蝌蚪迎上去的“迎”,追上去中的“追”等,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来感悟和体会。
试想,在“迎、追、蹬、跳、蹦”等词语的教学中,如果教师直接问学生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大多数学生都不知道该如何说起,即便是有些学生说出了这些词语的意思,也不过是借助教辅资料或者照搬字词典,理解上其实是模糊的,这样的体会词句其实只是停留在了概念化的理解层面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根本激发不了进一步学习词句的兴趣。而在借助表演体会词句的过程中,学生则兴趣高涨,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联系上下文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表达效果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课文中特别的词句,教师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以促进学生理解词句,深化学习体验。
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啊!多么明朗的天空。”“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明朗”和“凌乱”两个词语的意思呢?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和体会。在联系上下文中,学生借助“天气放晴了”这句话知道了“明朗”的意思就是“晴朗”。结合“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并不规则”学生知道了“凌乱”的意思是不规则,想怎么摆放就怎么摆放。这样结合上下文来体会词句,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教学效果显著。
联系上下文即联系文本语境,语境是学生品味词语、培养语感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词语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句,感悟其表达效果,进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换词比较
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如果单用词语解释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有时很难感受到其优势,但如果采取换词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悟体会,不仅会让学生耳目一新,而且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如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许多教师会告诉学生“抽出”就是“长出”的意思,它能使句子显得更加准确、生动、形象,并鼓励学生也能够用这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属于典型的灌输式概念化教学,不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抽出”一词的意思,教师不妨采用换词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抽出”“长出”两个词语,并让学生思考把“树木抽出新的枝条”这句话中的“抽出”换成“长出”可不可以,哪个句子好。在换词比较中,学生认为“长出”这个词语在句子中的语序是正确的,也行,不过这种表达比较平实。由于大树枝条不是一下子长出来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用“抽出”更能形象化地把枝条长出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把枝条的生长过程变得可视化了,给人一种生长的力量。这样引领学生感悟和体会词句,学生的感受才会更加深刻。
“比较出真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时,当学生不知道用哪个词语更合适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采用换一换的方式来学习,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比较思维会更清晰、更明确,能更好地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四、借助画面想象
词语是具有画面感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让学生采取想象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在学生的脑海中就自然浮现出了相关的鲜活的画面,从而更好地感悟和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羿射九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禾苗被晒枯了,土地被烤焦了,江河里的水快要蒸干了,连地上的沙石好像都要熔化了。这些句子形象地描写出了由于太阳曝晒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艰难。怎样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呢?教师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让学生闭目想象,想象着自己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这样的画面。通过想象,学生仿佛看到了禾苗、土地、江河、沙土被太阳暴晒的样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思考这些句子前后的语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随着深入品读,学生发现这些句子之间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因为这些句子描写大地干旱的程度是逐步加深的。就这样,在想象中学生体会到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词句单靠多读和教师的介绍是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其优势的,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和体会词句的意思。这样一来,本来平凡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也就显得更加鲜活生动了,更有助于学生感悟和体会句子独特的表达效果。
五、注重实践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在词语教学方面也是如此,如果学生不会运用,那么,不论学生对词句感悟和体会的效果是多么深刻,也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获得深切的感悟体验,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提升词句表达能力。
如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一课中,作者法布尔在记录蜜蜂实验过程的时候,主要运用了两大类词语,一类是“好像、大概”,另一类是“准确、无误”,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明辨这两类词语的区别呢?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语境:首先,教师把“好像、大概、准确、无误”这些词语都板书在黑板上,然后再让学生以教师和妈妈的样子、年龄等说上一两句话。在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的时候,许多学生在說教师的年龄时自然用上了好像、差不多、大概等词语,而在说妈妈年龄的时候一般都能够用具体的数字准确无误地表述。有了这样的实际运用作为基础,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区别与运用感受得就更加深刻了。
运用词句是让学生体会词句的好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运用,以增强学生体会词句的效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在体会词句表达的效果时,如果教师直接把结果告知学生,学生会失去探索发现的快乐。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的需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切的学习体验,从而丰富表达经验,提升表达能力。
作者简介:梁蓉(1979—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