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读写结合实践
2020-06-22朱绸凤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高,阅读和写作相对孤立的现状,提出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对策,提炼出了从课文中学习结构、学习语言、学习技法、学习思想等方法。
【关键词】读写结合 取法课本 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92-02
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中学语文大多不过关。”而今,更多的语言专家、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深表忧虑。在若干次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教师似乎找到了当前语文课堂质量不高的主要症结——阅读。一是学生读的书太少了;二是读写相对孤立,没有利用好课本这个读写范本,讲课文就仅仅局限于读,写作就仅仅局限于单元作文训练,没能把二者结合到课文范本的教学中。所以,笔者认为,大量阅读,大量的写作训练,取法课本的读写结合教学,才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材的多次改编也在传达同样的意思,所以注重对语文课本例子的读写训练不失为一个突破口。那么,如何以课文为范本进行语文教学呢?
一、从课文中学习结构
按理说,当今学生的视野较过去更广阔,信息量也更大,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学生一拿到写作题目,第一反应往往是“我不会写”“不知道写些什么”,迟迟无法下笔。在与学生多次沟通后,笔者发现,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学生平时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思考和积累;二是学生对写作没有一个整体结构的意识——这是很多人忽略的因素。这就好像教师要求学生画一幅人物画像,而学生连这个人物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如何画得出这样一个人物来?所以,笔者把结构定为取法课本的第一个要素。文章的结构恰似人之“骨骼”,失去健壮坚实、分布科学的骨骼,血肉就无所依附,灵魂也无处安放。
语文课本其实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样子”,从这些“样子”中,学生能更好地明白一篇记叙文是什么样子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什么样子的,一篇议论文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心中有了这些“样子”,学生才能模仿“样子”,加入内容,写出他们的真情實感。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为例,针对写人的文章,笔者重点向学生推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以这两篇课文为范本,在赏析课文的过程中,侧重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课文的对举结构。结合单元写作的题目,让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进行构思,以提纲的形式,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呈现一篇写人的文章的“样子”。随后,在写作实践中,有侧重地对学生文章的结构进行反馈和修改。如此进行三四次训练,学生对写人这一类的文章结构基本能掌握。
又如一位成都教师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时,从传记科学性和人文性两方面剖析全文后,学生对于人物传记心里就有了“样子”,一般从三个方面写,即“人生综述”“重大事件”“总结评价”。然后布置作文,让学生“写一篇科学家小传”。传主从杨振宁、丁肇中、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费曼中五选一,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将来的科学家)。可以采用《邓稼先》的格式来写,也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来。学生查找资料写作文,以后写此类文章自然就有了个“形”。虽说文无定式,但对于正在成长的学生而言,先有基本的“形”,再谈创新和自由发挥,应当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从课文中学习遣词造句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或精彩或优美的词句,教师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揣摩这些语言文字的意味和妙处,感受语言文字的力量和魅力,这对于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等具有积极作用。而揣摩、体会后,如何将这样的学习效果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文能力,则主要通过造句及片段描写进行训练。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朱自清的《春》中,作者对春风图、春雨图的描写清新自然,把春风、春雨写得意趣盎然。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语言的妙处之后,笔者就结合生活实际,指定一处学生常见的美景,让学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致,并挑选几篇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己评一评、议一议,看看谁写的景致更优美动人,学生都觉得很有趣,从写、评、议中体会到了语言的妙趣。又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捕鸟过程的片段,课文主要是运用一系列精准的动词再现了捕鸟的场景,生动有趣。笔者就结合运动会的情况,让学生模仿课文,运用一系列生动而贴切的动词描写一个运动项目,大多数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描写,抓住关键的几个动作,既达到了用词的准确性,也体会到了什么是细节描写。如此这般,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就能运用适当的动词表现某一动态场景,为全文写作打好基础。
三、从课文中学习技法
笛卡尔说过:“最好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写作方法点拨到位如同给学生一把金钥匙。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教师在阅读学生习作时,往往会对文章中的一两处细节描写感受特别深刻,常有眼前一亮之感。这样能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节描写其实正是学生写作水平较高的一种体现,也是文章生动优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往往会成为学生文章的一处亮点,为其作文增色添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一直在强调要描写细节,要在作文中加入细节描写,可是学生往往能理解细节描写的意思和要求,却多不知道在哪一处需要进行细节描写,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一处进行细节描写。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细节描写训练尤为重要,并且要反复多次训练,还要练其眼、练其笔。例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杨绛的《老王》时,课文对老王最后一次给杨绛送鸡蛋和香油时的样子和场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突出了老王临死前死气沉沉的样子,而内心却不忘感恩的品质,让读者不禁对这样一个平凡人物肃然起敬。学完这个内容后,为了让学生明白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细节描写,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笔者给学生选取了影视剧中的几个经典片段,让学生将这些视频片段变成语言文字,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地方进行细节描写”,引导学生思考和领悟细节描写的意义及技巧。一名学生在写妈妈时,写到妈妈把仓库门细心地关上,还在关门之后用力地推了几下,就选用了“推”的细节,作为仓库保管员的妈妈认真负责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重视从单元课文中提炼出写法,如悬念法、联想法、抑扬法、巧合法、大鼻子法等,做到一课一得,并形成系列,构成体系,作文就是一个小火熬煮慢炖,抑或打磨的过程。
四、从课文中提升思想品质
很多课文字字珠玑,文质兼美,给人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这是因为作者为文章注入了丰厚的思想内涵。“千古文章意为高。”“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这里的“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或主题。“意”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立意的高下,直接关系着一篇文章的高下。茨威格说:“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通过思辨性阅读,学生更能寻求作品和生活中的真、善、美,以读促写,促进思考。比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介绍的都是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学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到课文主人公的非凡气质,能提升精神品质,唤起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写作,让文章有了思想深度。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提高语用能力,读写密不可分,从读悟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从课文中学习结构,建文章之骨骼;从课文中学习语言,养文章之细胞;从课文中学习技法,展文章之双翼;从课文中提炼思想,注文章之灵魂。取法于课本,遵循规律,在阅读中丰富积累,融汇更多的写作技巧,并把这些积淀沉入灵魂与血液,使之在文学创作的时候自然地流淌出来。
作者简介:朱绸凤(1979— ),女,广西灵川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主要研究方向:阅读与写作教学。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