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广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0-06-22黄佳玲
【摘要】本文以《正确认识广告》第二课时教学为例,论述整合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的策略,以调查问卷分析、认识虚假广告及危害等,结合解读、运用教材,关注儿童设计课堂活动,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运用等,帮助儿童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正确认识广告 虚假广告 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A-0082-03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生活对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
《正确认识广告》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最后一课,包括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无处不在的广告”,旨在让学生认识广告的多种形态,尤其是那些隐形的广告;第二个板块“广告都可信吗”,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辨析,使他们能够辨别广告的真实性,警惕虚假广告,从而学会理性地消费;第三个板块“学会识别广告”,旨在教会学生面对诱导式广告时,如何躲避猛烈攻势、善于识别,不被广告牵着鼻子走,学会做聪明的消费者。本节课紧扣课标关于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要求进行设计,帮助儿童感受生活和社会,探究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提升学生的生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广告并不都是真实的,生活中要警惕虚假广告。
2.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知道制作虚假广告既违反道德,又是违法行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
3.学会识别广告营销的方法,在辩论中懂得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辨别能力,建立理性消费的观念,不盲目跟从广告消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辨别广告,了解广告营销的方法,警惕虚假广告。
2.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知道制作虚假广告是违法行为。
3.结合实际情况多角度看待广告,初步学习对广告内容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理性消费。
三、教学准备
1.課前对学生进行广告看法小调查。
2.准备课件及课后练习卡。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调查问卷分析
出示:(1)你现在对广告的看法是什么?
(2)你喜欢广告中的什么?
1.师(回顾):上节课我们了解广告是无处不在的,知道了广告的特点和功能。老师课前对你们做了一个关于广告看法的小调查,一起来看一看调查的结果。
2.师展示调查结果并逐题点评。
3.师(小结):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广告给我们带来便利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也有一些令人不太喜欢的地方。关于正确认识广告,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广告。(张贴板书:正确认识广告)
(二)活动二:认识虚假广告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广告,请你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某品牌美白牙贴虚假广告视频)
2.师:你们觉得这个产品怎么样?(引导学生自由回答想买或不想买的原因:牙贴是新产品,值得一试;不可能达到美白效果,不值得买)
3.师:你们说得很好,大家能从多角度看广告,并且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其实这是一则虚假广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虚假广告揭秘视频)
4.师:了解一样东西,不能只靠表面和直观的印象,需要有理性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从科学的角度去判断事物真假,像这样推销假冒伪劣商品、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广告就是虚假广告。(ppt出示虚假广告的定义)
(三)活动:虚假广告危害大 违反道德又违法
1.师:虚假广告会给消费者、商家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这里有两则虚假广告案例,请你们边听边看,同时进行思考。
2.师:谁来说一说虚假广告会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3.师(小结):虚假广告危害大,既违反道德又违法。我们不能轻易相信他们,更不能自己参与到虚假广告宣传中。(张贴板书:虚假广告不可信)
生齐读广告法有关规定。(ppt出示广告法规定)
(四)活动四:识别广告秘密招数
(前两个引导学生发现广告的秘密招数,后两个不仅要发现,还要会破解,为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做铺垫)
师:当然,虚假广告只是广告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是所有广告都是虚假的。在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下,虚假广告在渐渐减少。在前面的学习中,很多同学都关注到了身边无处不在的广告,甚至还能记下很多广告。这些形式多样的广告,它们到底是怎么引起我们注意的呢?老师准备了一些广告,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秘密招数吧!
1.(播放某二手车直卖网广告)
师:它是怎么让你记住的?它用了什么样的招数?
师:简单重复,目的是加深你对商品的印象。
2.(播放某明星代言的品牌广告)
师:广告中的代言人是谁?你们认识他吗?这个广告用了什么样的招数?
师:明星代言,目的是借助明星的超高人气增加商品的吸引力。
3.(ppt出示“双十一”图片)
师:老师在“双十一”期间,本来只想买一包抽纸,却因为促销而购买整整一箱抽纸。商家这是什么招数呢?是利用人们贪便宜的心理,常打出“打折”“买一送一”“清仓大甩卖”的旗号。
4.(ppt出示奶茶店排队图、黄牛排队新闻截图)
师:你们喜欢喝奶茶吗?为什么愿意排这么长的队?你怎么知道这家奶茶好喝的?
师:这就是利用从众心理,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
5.师(小结):面对商业广告的猛烈攻势,我们要善于识别做一个聪明理智的消费者,多角度理性思考,在海量广告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购买到自己真正想买的东西。(张贴板书:学会识别广告 理性消费)
(五)活动五:辩一辩
1.师:今天有一位小朋友也来到我们的课堂,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吧!(播放小华人物音频、某电话手表广告视频)
2.师:虽然他已经有了一个电话手表,但是看了这款广告后,他非常心动,你觉得小华应该买这块手表吗?
3.师引导学生自由辩论,鼓励发言。(相机张贴板书:1.请父母帮助判断;2.与同类商品做比较;3.根据实际需要购买;4.听取别人的购买经验……)
4.师厘清层次提升:第一,我们在购买商品时,首先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即“我需不需要”;第二,要看质量;第三,要考虑家庭的因素,就是自己的购买能力;第四,当这些都没办法去判断的时候,我要请求他人的帮助。
5.师(小结):听了刚才的辩论,老师觉得大家各有各的想法,非常好!有的同学认为科技在进步,手表更新换代是应该的,小华应该购买;大部分同学的意见是小华实际上并不需要一块新一代的手表,所以不应该购买。
6.师:老师也想说一说自己的观点。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的“传家宝”。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消费时多多从节俭角度出发,尤其是作为还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我们更应理智地思考自己的实际需要,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六)小结及课后作业
師:老师相信大家都对广告有了更理性的看法,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正确认识广告,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课后,请你留心身边的广告,完成课后练习卡。
(七)板书设计
正确认识广告
虚假广告不可信 学会识别广告 理性消费
请父母帮助判断
同类商品做比较
根据实际需要购买
听取别人的购买经验
五、教学评析
(一)解读教材,以儿童生活为起点
教学《正确认识广告》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了解广告的作用、特点;第二课时介绍虚假广告的危害、广告营销的特点,学会理性消费。两个课时的教学,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广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理性地对待商业广告,并学会辨别商业广告的常用方法。四年级学生处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正处在一生中最重要的儿童启蒙阶段,是个体完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广告信息接受较快、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因此四年级学生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认识、判断、筛选广告,有效减少各种无效和消极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引导授课班级学生全面认识广告,大部分同学能够从两个方面看待广告,达成正确认识。第二课时设计的内容是“广告都可信吗”“学会识别广告”两个栏目,引导学生认识广告并不都是真实的,在生活中要警惕虚假广告。了解虚假广告的危害,知道制作虚假广告既违反道德,又是违法行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学会识别广告营销的方法,通过辩论初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辨别能力和判断力,建立理性消费的观念,不盲目跟从广告消费。
本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特点,用贴近儿童生活的案例置换教材中儿童不熟悉的案例,教材列举4种识别广告的“秘密招数”,学生在生活中都有接触过。教师选择4种对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探究,破解广告营销的奥秘。如某二手车直卖网的广告就是典型的简单重复台词策略,引发孩子跟读广告语;某明星是青少年喜欢的明星代表,学生很容易理解名人效应;恰逢淘宝“双十一”促销活动,教师现身说法让孩子了解“打折”策略,就是利用了人们勤俭节约的心理;列举大家都爱喝的奶茶,引导思考有人愿意浪费很多时间去排队购买,这是一种“从众心理”在引导我们消费。教师引入鲜活的生活情境作为学习支点,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在积极思考、交流讨论中挖掘隐藏在广告的营销策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对于虚假广告的认识,教材提供一个案例给孩子们进行讨论。这个案例涉及的广告是某某学习枕。在实际操作中,试教班级几乎没有人看到过这个产品广告,学生感到十分陌生,所以在讨论中没能呈现孩子的真实想法。第二次试教中,教师更换了广告案例,使用央视3·15晚会经常播放的一则牙贴虚假广告,引发孩子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牙贴是新产品,应该会有疗效。有的学生认为:广告中宣传“使用一天见效”过于夸张。有的学生认为:平时在超市中都没有看到过这种产品,可见是虚假的。这些讨论反映了孩子的真实生活体验,在交流中互相促进孩子学会对广告信息进行判断。
对于虚假广告的危害,教师使用课本上的两个案例组织孩子进行讨论,从而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对于虚假广告的相关规定。学生大部分集中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评判,对于商家角度的评判,经教师引导也可以站在商家立场看待问题。除了教材提供的两个角度外,教师增加从“社会看待问题”的角度,引发孩子的思考。相当部分孩子对于广告开课前就处于不信任的状态,也是源于虚假广告曾经带来的危害,导致社会中形成“广告都是虚假的”、不值得相信的片面理解,损害了信息的正确传递,对广告行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通过正面的引导,引发学生对广告的探究兴趣,得到真实的反馈,使教学反映学生真实的生活,了解法治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关注儿童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本节课通过“小华的烦恼”创设一个常见的生活场景:小华因为看到最新款的手表广告,产生了购买的愿望,该不该买这个表呢?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学生辨析的过程中摆正思考的方向,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也能运用课堂所得进行解决。同时通过师生分享,巧妙地渗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延伸到孩子的生活中,提升孩子的生活品质。
(三)课前预学提高效率,课后巩固运用课堂所得
教材设计一个关于学生应用广告的小调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广告的理解程度。本节课重视调查的结果反馈,在班级层面上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孩子对广告的认识水平,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调整教学策略。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活动相似的实践活动:针对自己一个想买的商品,观看此商品的广告,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得出结论——该不该购买。活动调动家长一起参与锻炼孩子的思维,从实践中进一步建立孩子理性消费的观念。
本课教学遵循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思路,让教学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生活构建的转化。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从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转变,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起到促进作用。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辩论的时候,不应急于总结方法,要多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争议的地方注意引导孩子辩起来,正方、反方的互动再多一些,孩子对于该不该买等问题就会越辩越明晰,思维锻炼在课堂中的实践更加充分。
作者简介:黄佳玲(1977— ),壮族,广西上林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