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X”“无X”构词不对称及其认知成因

2020-06-22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语素义项词义

李 侠

(鞍山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辽宁,鞍山114007;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1)

0.引言

肯定与否定是语言对逻辑判断定性的重要手段,而“有”“无”是汉语表达事物存在与否的两个重要词语,二者的对立不仅表现在意义方面,也体现在句法形式当中,甚至存在于词语内部。我们把“有”“无”作为前语素构成的词称为“有X”词和“无X”词,如“有神论”“无神论”“有望”“无望”等。由于这两类词形式上具有对立关系,因而留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常会利用类推机制由否定类推肯定形式,或由肯定类推否定形式,却经常出现表达失误。例如:

上述例(1)中的“无知”和“有知”用法还可以理解,但“无心”“有心”的语义并不适用于这个语境。例(2)的“意识”和“无意识”不构成反义关系,而且也很少使用“无意识上”。

在日常的交谈中,还发现留学生有如下的表达:

就语用而言,“有聊”“无数”一般出现在对话语境中,即前一说话人提到某个词语而后面的说话人对其进行否定,但上面的两例显然出现了表达偏误。

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者利用了构词的反义类推机制却未意识到汉语的“有X”“无X”构词具有不对称性。可见,词汇层面上的肯定与否定表达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

对于汉语中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学者们已经做了一些研究,如许德楠(1982)、石毓智(1989)、戴耀晶(2000)、郑巧斐(2006)、陈艳芳(2011)、吕俞辉(2013)、沈家煊(2015)等。但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语法上的不对称,词汇上的探讨不多。本文拟对“有X”“无X”词汇层面的不对称性进行量化考察,并从认知上对其成因加以分析,最后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1.“有X”“无X”构词不对称的类型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收录了首语素为“有”和“无”的双音节、三音节词语共200个。我们重点考察“有”“无”表示[±领有]或[±存在]语素义的词语。有些词如“有劳”“有请”中的“有”已经虚化为类似词头的成分(参见薛宏武、闫梦月,2012)。“无论”“无奈”“无如”等中的“无”也不具有“领有、存在”义。经过筛选后,最终得到186个词语。①《现汉》中还收录了一些四字词语,这些词共用同一格式,如“有机XX”,在统计时没有计算这些四字词语,将“有机”视为1个词来计算。经查阅词典和相关语料,剔除掉的词语有:有劳、有请、有如、有理式、有理数、无及、无论、无乃、无宁、无任、无须、无需、无需乎、无庸、无理式、无理数等16个。下面就以这186个词语为考察对象,从形式、意义两方面来分析其不对称的类型。

1.1 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也对称

形式上对称是指“有X”有对应的“无X”,意义上对称是指“有X”“无X”语义上相反或相对。例如《现汉》对“有偿”“无偿”的解释(省略了释义之外的信息):

【有偿】有代价的;有报酬的。

【无偿】不要代价的;没有报酬的。

“有偿”有对应的形式“无偿”,两个词在语义上也相对。将这些词放入句中考察其语法功能,可大致分为两个小类。

一类是语法功能基本相同,如“有轨-无轨”“有线-无线”“有神论-无神论”等,这些词大多具有某种专业性,“有X”“无X”是同步产生的,表示矛盾对立的概念,属于“反义同步构词”(张博,2007),是二分法原则下对事物或现象的分类。但是语法功能相同的情况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因为对称的专业属性词一旦进入日常生活语言,语义容易发生引申导致不对称。例如化学术语“有机”“无机”中的“有机”就衍生出了“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的抽象义。例如②文中标明作品来源的例句引自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其他没特殊说明的为自拟例句。:

另一类是语法功能不同,如“有望-无望”“有效-无效”“有成-无成”等。以“有望”“无望”为例,“无望”能出现在状语、宾语位置,而“有望”通常不能。例如:

(7)那些肮脏而又凌乱的笔尖铅笔墨水瓶,使我想起我生活的。(沈从文《采蕨小说集》)

语法功能的不对称有时候还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例如:

上例中“有X”“无X”的差别体现在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有X”在程度量表达方面要强于“无X”。

由此可见,即使形式和意义对称的词一旦进入句法环境,也存在不对称现象。

1.2 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不对称

这类词语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两个词形式上对称,但意义上完全不相关。例如:

【有赖】表示一件事要依赖另一件事的帮助促成。

【无赖】❶放刁撒泼,蛮不讲理。❷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有赖”“无赖”从词典释义上看语义并没有相关性。但是这两个词中的“赖”如果追本溯源,在语素义上还是相关的,只是成词机制不同,演变路径也不一致,从而导致了两词的整体语义相差较大。

第二种情况是两个词形式对称、语义相关,且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对称的,但它们在《现汉》中的义项数量不等。例如:

【有意】❶有做某事的愿望。❷指男女间有爱慕之心。❸故意。

【无意】❶没有做某种事的愿望。❷不是故意的。

“有意”“无意”有两个义项对称,但“有意”比“无意”多了一个专指“男女之间有爱慕之心”的义项,可见“有X”“无X”词义的发展不总是同步。

1.3 形式上不对称,意义上也不对称

一般来说,形式上不对称意义上也就不对称,这一类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和时间、数量、程度等“量”的表达有关。例如:

【有些】有一部分;有的。

【有日子】❶指有好些天。❷有确定的日期。

【无几】没有多少;不多。

【无边】没有边际。

与量有关的“无X”如“无边”“无度”“无条件”等,其中有一部分具有相对的肯定形式“有X”(例如“有边”“有度”“有条件”等),只是“有X”语义没有发生引申,还只是短语,未被收入词典。但是几乎所有与量有关的“有X”词却没有相对的否定形式(例如“有些”“有时”没有对应的“无X”)。

另一种是语义和量没有直接关系,主要表示事物或现象。例如:

【有喜】指妇女怀孕。

【有染】❶(和某些坏人或坏事)有关系。❷指男女间有不正当关系。

【无题】诗文等有用“无题”做题目的,表示没有适当的题目或者不愿意标题目。

【无底洞】永远填不满的洞,比喻永远难以满足的欲望、要求等。

由上面例子不难看出,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内容不具有常规性,都是特殊的事物或状态,而相对的肯定或否定形式则往往具有常规性,如“有喜”是女人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无题”也是诗文中比较少见的诗题形式。

以上对三大类6个小类的特点进行了例释分析,下面将这些类别进行数量统计(为便于论述将6小类分别称为A~F类),列表如下①186个词具体所属类别详见附录。:

表1:“有X”“无X”对称性分类统计表

从表1数据可知,“有X”“无X”形式上对称的仅为少数,形式上对称的30组中,意义上对称的仅占一半,形式与意义都对称的15组中,语法功能仍有47%存在差异。A-F这六类中,形式、意义和功能完全对称的只有A类,占总数(186个词语)的8.6%,因此“有X”“无X”词语的不对称是普遍现象。

2.“有X”“无X”构词不对称的成因

语言与人类的认知活动具有密切关系。任何词的产生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思维的结果。(葛本仪,2014:56)在具有不对称性的五类中,B类、E类主要受到逻辑思维的影响,C类、D类跟词义演变相关,F类则主要是认知凸显因素造成的,见表2。

表2:B~F类不对称成因统计表

2.1 受逻辑思维决定的数量选择

B类“有X”“无X”语法功能不同,主要表现在“有X”能受“很”修饰,而“无X”不能,它们在表达程度量上有差异。E类词语语义与“量”有关。这两类都受到逻辑思维“量”的肯定否定规律制约。

逻辑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是对思维过程的抽象,而思维和语言具有密切的关系,因而语言和逻辑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郭锐(2006:16)认为逻辑对语言具有限制力,语法、语用要受到逻辑的制约。虽然词法具有相对的约定性,周遍性不如句法,但是“今天的词法就是昨天的句法”(Givón,1971),词法也会受到逻辑的制约。

在逻辑思维的量概念中,有全称量词和特称量词之分。在“有”和“无”做联项的参与下,“有”和“无”对后面的宾项也就有了部分肯定与全部否定的区别。例如“有人”意味着“至少有一个人在,或者是多数人在”。“无人”则意味着“所有人都不在”。因此,“有X”“无X”中的“有”或“无”分别表示对其后面的“X”进行了特称肯定和全称否定,也就是说在外延上“有X”后面的“X”是不周延的,而“无X”后面的“X”是周延的,这实际是逻辑思维投射到语言符号的结果。

2.1.1 全称否定与“无X”的极性程度义

E类中的“无X”有20个词语具有极性程度义,极性程度义的产生与全称否定有关。当“X”的语义和边界、量度、条件有关时,“无”是对存在的边界、量度等的全称否定,例如“无边、无度、无际、无价、无间”等。有的“无X”词中,“无”不是对“X”进行否定,被否定的对象隐含在词义中,如“无比、无前”表示“没有什么能比、没有什么或谁在前”。“无X”的全称否定意义,能够引申出极性程度义。比如“无价”是对存在价格进行否定,意味着“所有的价格都不存在”。由此意义进一步推理:没有任何价格的物品就是钱买不到的,买不到的一定是主人不舍得出售的、非常珍贵的。因此“无价”就衍生出了“极其珍贵”的语义来。其过程如下:

没有价格(否定存在)→没有任何价格(全量否定)→买不到→极其珍贵(极性程度)

“无价”这一类词的词义引申与否定的衍推有关,而且词义的衍推往往倾向于极量。①参见郭锐(2006)关于语用量级和语用衍推的论述。与“无价”相比,“有价”只具有部分量的存在义,语义没有进一步引申,仍然是短语的形式。其他的“有”与标准、数量、条件组合时也是如此,如有期、有价、有边、有条件。①“有X”也可由存在义引申为表示多量义,但与这些表示边界、数量、条件的成分结合时,往往不表示多量义。当然,此类中的“无X”也不都是全称否定,其中有3个词表示“差等否定”(石毓智,2001:27):无双、无几、无何。此时“无”隐含“少于、不及”的意思,受衍推规律影响,“无”要求后面的“X”为具有“小量义”的语言成分,表示“大量义”的成分不能参与构成“无X”,因此这3个词也没有对应的“有X”形式。

2.1.2 特称肯定与“有X”的部分量义

E类中“有X”(如“有的”“有时”“有些”)表达“有+部分量”的语义,它们没有对应的“无X”形式,这同样是由逻辑的量级否定规律所决定的。以“有些”为例,“些”表示“一些、部分”(即逻辑上的特称量项),“有些”表达的是部分量的存在,它既不表示量大也不表示量小。从下面句子的比较中可以体会出来:

(9)a.这次试题很难,少数同学通过了考试。

b.*这次试题很难,有些同学通过了考试。

c.*这次试题很简单,有些同学通过了考试。

d.这次试题很简单,多数同学通过了考试。

例(9)中a和d是完全可以接受的,b完全不可接受,c如果可接受,需要特殊的预设,只有在“以往的考试都非常难,这次的简单一些”这种语境下才能成立。也就是说“有些”本身不具有数量多少的主观性倾向,它只是客观地表示存在。正因为“有些”是非大非小的中间量,表示一部分,而且对部分量的否定仍然是部分量,所以“有些”与“无些”在语义值上是一样的。语义值相同的情况下,“无些”的表达就失去了实际的语用价值,因此汉语中也没必要出现“无些”这一形式。

在语用推理的作用下,“有X”的部分量义还能引申表示多量。当“有X”后的“X”为时间、数量时,“有X”往往表示时间长、数量大,如“有会子、有年、有倾、有日子”等。这一点与“无X”正相反,“无X”倾向表示时间短、数量少。然而无论是量多还是量少,这个“量”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是逻辑推理的结果。同时,“有”“无”要求“X”必须有量的倾向性,“无X”中的“X”能够表达主观小量,而“有X”中的“X”能够表达主观大量。这种限制条件造成了表少量、多量的“无X”“有X”不对称现象。

当“X”不表示时间、数量,而是其他名词性成分时,“有X”引申表示程度量,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②关于“有X”结构程度义的相关讨论很多,有董秀芳(2014)、束定芳(2018)等,本文不再详细分析。,如“有效、有益”等。而相对的否定形式语义引申后获得的是极性程度,在量幅上不具有延展性,与程度副词“很”组合受到限制。这是B类不对称的原因。

2.2 受认知凸显影响的事物描述

F类中有95.7%的词语不对称现象是受到人类认知凸显的影响。人们所生活的外在世界具有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造成了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时的不对称。从人的角度来说,人们对事物的注意程度不同;从事物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凸显性存在差异。注意力和凸显性的不对称会造成语言表达的不对称。认知过程中凸显的事物常被视为图形,而不凸显的事物被视为背景。“当我们看所处环境中的一个物体时,我们将它作为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的一个主体来看待。在语言结构中这种凸显原则同样起作用。”(Ungerer&Schmid,2006:163)“但凡被选定之物,相对于未选定之物均具有突显性;前景相对于背景具有突显性。”(兰艾克,2016:117)“有X”和“无X”也是如此,二者表达某事物是否存在,具有认知凸显性的事物现象更容易被注意,从而在语言中被优先表述。F类词语因为凸显度不同而造成了不对称。

以F类中“无花果”“无影灯”为例,当人们看到普通的果实时,只称其为“果”或“果实”,而“无花果”具有独特性,其他果实是先开花后结果,但“无花果”不同。这种独特性自然会吸引人们的注意,于是就用“无花果”来特别指称它。假设所有的花都是不开花就结果,那么“先开花后结果”的现象就将与众不同,人们就会用“有花果”来指称它。无花果是自然物,人造物“无影灯”更是如此。一般的灯都是有影子的,人们为了手术时视线好而造出了无影的灯,由于这种灯有别于普通的灯,因此人们就称之为“无影灯”。有影的灯是普遍的,所以而只称为“灯”。

这种“果实-无花果”“灯-有影灯”的对立,体现出构词的标记现象。“有”“无”作为标记出现具有不平衡性,“无”出现的频率更高,这种标记不对称是受客观世界影响的。如果是普遍的现象特征则不要标记,若是特殊的现象就需要标记,例如“有染”用“有”来标记就是因为“有染”的情况具有特殊性。刘丹青(2011)认为“有”所表示的领有关系一般是超乎寻常的,因为应有之物一般是无须明说的常识。正因为如此,F类中“无X”数量才远远多于“有X”。

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受注意力的调控,注意力能够影响事物的凸显度,这种注意力和人的目的、动机有关。客观上某种事物或现象并不够凸显,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作用,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就会对这一事物格外关注,这样它就凸显出来,进而被作为认知的焦点。例如,“无产阶级”并不比有产阶级凸显,因为无产阶级占大多数,但人们出于政治、经济目的欲使这部分人团结起来,“无产阶级”就在语言表达层面得到了凸显,优先得到指称。“无烟”也是同理,人们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禁止在某些场所吸烟,所以“无烟”就得到了凸显,产生了“无烟医院”“无烟餐厅”“无烟校园”之类的标语,相对而言“有产阶级”“有烟”却仍是短语形式。

2.3 受“认知过程”驱使的词义演变

汉语中互相依存的语言形式,往往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组合性格。(崔希亮,2009)“有”“无”在概念上相互依存,但二者与其他语素组合时在不同的认知动因之下就可能走上不同的词义发展方向。通过对C类、D类共15组词语进行考察,可以发现“有X”“无X”发展路径同中有异。

C类为形式上对称,意义上不相关的类别,只有“有赖”“无赖”1对。下面对它们进行历时考察,简要分析其词义的不对称是如何受到认知影响的。

“赖”的本义为利益,好处。《说文》:“赖,赢也,从贝,刺声。”

上面“君得其赖”是说君主得到它的好处,韦昭注:“赖,利也。”该例的“赖”与“利”在文中同现,“赖”表示“利益”。利益是被施予或获取的,获利往往需要借助外力,于是“赖”就引申出了“依靠”的意义。而“有赖”,正是取“赖”的“依靠”义。例如:

刘瑞明(1995)认为“无赖”的本义为“无正当职业,无依靠”。例如:

一个人如果生活没有依靠,无正当的职业就容易有不良行为,因此“无赖”后来又引申出“品行不端,蛮不讲理”的意义。例如:

“无赖”的这个意义后来又转指具有该品行的人。例如:

综合以上分析,“有赖”“无赖”的语义变化如图1所示。

图1中,“有”“无”最初与“赖”相结合时“赖”都是“依靠”之义,但“有赖”在成为动词后语义一直没发生变化,而“无赖”经过了两次转喻——先由事件(没有依靠,无正当职业)转喻表示事件的结果(品行不端),又由特征(品行不端)转指具有该特征(品行不端)的人。诚如蒋绍愚(2015:179)所言,以“隐喻”和“转喻”为基础的引申是词义演变中最常见的一条途经。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使人们将相似或相关的现象联系到了一起,促使词的使用环境发生变化,语义也随之改变。虽然“有”“无”在概念上具有依存关系,但在与相同语素结合成词后语义演变路径却不相同。

图1:“有赖”“无赖”语义变化

D类在形式上对称,但义项数不同。同C类一样,也是演变路径不同造成了语义的不对称。但与C类不同的是,C类义项之间没有关联,而D类中至少有一个义项是对称的(一个义项对称的有12组,两个义项对称的有2组)。D类词的义项之间既有“异”又有“同”,词义演变过程中既有分离又有交叉。下面依托《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例(释例缺少时检索北京大学古代汉语语料库),来追溯D类词语《现汉》中对称和不对称义项的大致产生时代。见表3:

表3:D类词语《现汉》中各义项产生时代考察表

观察表3,有56%的对称义项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产生的,而且D类词语各义项的演变大体上遵循着由对称到不对称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往往对称的义项先产生,不对称的情况后出现,有79%的D类词语属于这种情况(除有期/无期、有声/无声、有为/无为之外)。造成义项不对称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对称义项的增加,二是对称义项的减少。不对称义项增加是指肯定或否定形式中的一方产生了新义,而另一方没有产生。例如“无形”在现代增加了表示“无形之中”的语义,从而造成了“无形”比“有形”多了1个义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有11组。义项增加造成的不对称,在原因上与C类相似。对称义项减少是指肯定和否定形式原本有对称的义项,但随时间发展,其中一方的义项消失了,而另一方的仍存在,从而造成了义项不对称,如“有关-无关”等。

以上论述了不对称的三个主要成因,这些成因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逻辑推理可以导致词义的演变,词义演变与认知凸显也有一定的关系,经常是多种原因共同发挥作用导致了“有X”“无X”词语的不对称性。

3.“有X”“无X”构词不对称的教学思考

“有X”“无X”词语的不对称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常会使用正反对举的方法来讲解一些词汇,诸如“大-小”“多-少”“有-无”等,对于单音反义词而言,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词汇扩展方式,但对于由反义语素构成的词却不一定适用。通过前文对“有X”“无X”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两类词在形式、语义、句法方面完全对应的情况只占少数,语素对应不等于词义对应,而词义对应也不等于句法功能对应。利用语素对应来释义可能会使学生对词义和用法感到迷惑,甚至导致偏误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类词进行释义或讲解时,应尽量不借助语素上的对应,而是让学生整体理解词义。

学生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具有对称性理解的心理,而语言事实却存在着不对称性,因此调和这一矛盾的较好方法就是发挥学生的认知能动性,多从人类语言的共性出发认识语言中的不对称现象。汉语中的不对称现象,很多也是人类语言的共性,因为逻辑推理、认知凸显是人的共同能力。词汇层面的不对称现象比对称更加普遍,只要学生对此有充分意识并利用人类的共同认知学习理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使用偏误。这是提高汉语词汇教学效果的途径之一。

附录:“有X”“无X”词表

一、形式对称、语义对称

A类(语法功能相同)8组:

有偿-无偿有方-无方有轨-无轨有神论-无神论有线-无线有性-无性有氧-无氧有意识-无意识

B类(语法功能不同)7组:

有成-无成有理-无理有数-无数有损-无损有望-无望有效-无效有益-无益

二、形式对称、语义不对称

C类(语义不相关)1组:

有赖-无赖

D类(义项数不同)14组:

有关-无关有机-无机有力-无力有名-无名有期-无期有声-无声有为-无为有限-无限有心-无心有形-无形有意-无意有用功-无用功有余-无余 有缘-无缘

三、形式不对称、语义不对称

E类(与“量”有关)32个:有的、有的是、有点儿、有会子、有年、有倾、有日子、有时、有些、无比、无边、无不、无度、无非、无何、无几、无际、无价、无间、无疆、无尽、无量、无前、无穷、无日、无上、无双、无条件、无暇、无已、无艺、无垠

F类(与“量”无关)94个:

有碍、有差、有待、有得、有底、有感、有恒、有劲、有旧、有救、有礼、有利、有零、有门儿、有盼儿、有谱儿、有趣、有染、有色、有身子、有生、有司、有喜、有戏、有心人、有幸、有序、有意思、有着(zhe)、有致、有种、无补、无产、无常、无耻、无从、无敌、无底洞、无端、无法、无妨、无纺布、无风、无干、无告、无辜、无故、无怪、无怪乎、无花果、无华、无悔、无稽、无可、无愧、无厘头、无良、无聊、无聊赖、无奈、无奈何、无能、无情、无缺、无如、无视、无霜期、无私、无所谓、无题、无头案、无味、无畏、无谓、无物、无误、无瑕、无懈、无行、无形中、无烟、无恙、无业、无遗、无疑、无异、无翼鸟、无影灯、无由、无语、无援、无知、无着(zhuó)、无阻

猜你喜欢

语素义项词义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小心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字意与词义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