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适应症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2020-06-22罗小伟董廷阳
王 允 罗小伟 龙 龙 董廷阳
(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 贵州遵义 563000)
高血压脑出血主要为长时间血压水平偏高而形成的脑内动脉纤维样或玻璃样病变,具有极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并且当前的临床发病率一直呈现增涨趋势[1]。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确诊后需及时接受科学的治疗措施,通过可靠方式促进患者颅内压降低,以避免脑疝及其他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2]。现阶段临床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案尚缺乏标准定论,对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预后效果方面仍有争议。本研究以患者的适应症及家属需求为分组依据,针对不同组别患者分别采取上述两项治疗方案,并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开展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2例,所有患者具有高血压病史,入院后通过头颅CT检查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排除合并脑外伤或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依据患者的适应症与家属要求将其分为手术组34例与保守治疗组38例。手术组患者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54~85岁,平均(65.3±3.7)岁;保守治疗组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55~83岁,平均(64.8±3.6)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手术组患者给予微创介入血肿穿刺引流术,辅助患者建立仰卧位,依据头颅CT检查确定血肿最大层面,通过不同平面扫描对血肿定位。采取局部麻醉方式,根据定位标记位置建立小切口,行钻孔至硬脑膜,沿预定穿刺路径置入引流管,其固定连接引流瓶置于平头位,退出针芯后轻柔、缓慢抽取血肿50%~70%。完成手术后持续观察患者血肿量,经软通道注入尿激酶至血肿腔。保守治疗组患者仅应用药物治疗方式,根据既往临床经验,对患者常规使用脱水、控制血压、降颅内压及并发症预防等相关药物。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d、7d与21d采用头颅CT来检查患者的血肿体积;同时,在治疗前后依次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主要包括11项内容,合计评分分值为42分,分数越低表示神经功能越好。
。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肿体积比较 手术组患者在治疗后3d、7d与21d的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保守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 评分比较 手术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3 讨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脑出血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3],随着国内高血压发病率不断升高,该并发症的影响范围也越来约为广泛,受到高致残率与高死亡率的影响临床医师对其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4]。近年临床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预防实施意义显著高于治疗意义,需在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采取恰当的饮食指导、心理干预、运动训练及药物控制,由此减少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几率,虽然其预防措施不断完善,但高血压脑出血发病数量仍未得到有效控制[5]。目前,临床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主要采取手术与保守治疗两种方案,但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价值尚值得商榷,还需进一步开展研究已提出最有利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效果的治疗方式。脑血肿与脑水肿是该疾病的典型特征[6],其脑水肿由血肿相关代谢产物与局部压迫而引发的微循环障碍等因素所形成,在治疗早期需将脑血肿尽量多的清除以预防可能出现的级联反应机制[7],避免疾病对患者健康与安全产生进一步的影响。现阶段研究证实血肿抽吸治疗方式可大范围的清除脑血肿组织,在恢复急性期功能的基础上也可降低周围神经损害,而CT立体定位技术的使用促使该治疗的操作性与损伤程度明显改善[8],进而不断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本研究中的7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其适应症与家属要求被分为保守治疗组与手术组,保守治疗组患者根据以往临床经验常规应用对症药物,手术组患者则采取微创介入血肿穿刺引流术。研究结果表现手术组患者在治疗后3d、7d与21d的血肿体积均明显小于保守治疗组患者,并且手术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体现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备更佳的临床可行性。
综上所述,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起效速度较快,可尽早缩小颅内血肿体积,并有助于积极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具有确切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