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的影响

2020-06-22路晓明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血友病凝血酶血管性

路晓明

( 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 , 辽宁 鞍山 114032 )

研究表明,心脏和脑血管疾病在症状出现之初就与血栓的形成有关,并且主要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易于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全身麻醉是整形外科手术后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和骨折是常见的危险因素。手术和麻醉可引起患者血液成分的变化,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导致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因此,随着中国老龄化的逐步深入,老年人增多,而老年下肢骨折的发生率高,和骨质疏松等密切相关,而手术治疗是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治疗方法,但可带来疼痛和应激,需要寻找有效的麻醉方式,以减少围术期血栓形成的风险。本研究分析了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的影响,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0例;ASAI级/II级为28例/17例。年龄62-79岁,平均(69.24±2.57)岁。其中,BMI是22-28kg/m2,平均是(24.35±2.11)kg/m2。血小板计数是167-212,平均(192.35±42.12)*109/L。血红蛋白水平是(114.35±2.22)g/L。而PT水平是(12.35±2.11)s。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9例;ASAI级/II级为29例/16例。年龄62-78岁,平均(69.11±2.21)岁。其中,BMI是22-29kg/m2,平均是(24.31±2.31)kg/m2。血小板计数是167-213,平均(192.02±42.67)*109/L。血红蛋白水平是(114.11±2.32)g/L。而PT水平是(12.22±2.16)s。2组一般资料相似。

2 麻醉方法: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给予 0. 03 mg /kg 咪达唑仑、2 mg /kg 丙泊酚、0. 3 μg /kg 舒芬太尼 和0. 9 mg /kg 罗库溴铵依次静注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并实施间歇正压通气,术中静脉泵注2 - 4 mg /( kg·h)丙泊酚、0. 1 - 0. 2 μg /( kg·min) 瑞芬太尼。手术结束恢复自主呼吸和复合拔管指征给予拔管。观察组实施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入室监测生命体征,给予静脉通路建立和维持通畅,L2-3间隙行硬脊膜外腔穿刺并置管,给予5ml2%利多卡因为试验,5分钟后无全脊髓麻醉现象则给予10 ml 0. 375% 罗哌卡因实施硬膜外腔注射,给予2 mg 咪达唑仑静脉注射。术中每小时给予5 ml0. 375% 罗哌卡因硬脊膜外腔追加。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效果;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显效:术中无疼痛等情况,无出现低血压等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麻醉前后稳定;有效:术中轻度疼痛情况,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麻醉前后有一定波动;无效:术中明显疼痛,出现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麻醉前后明显波动。效果=显效率+有效率[1]。

4 统计学方法:SPSS18.0统计,进行x2检验、t检验,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

5 结果

5.1 2组效果相比较:2组的麻醉有效率均是100%。其中,对照组麻醉显效34例,麻醉有效16例,无效0例。观察组麻醉显效35例,麻醉有效15例,无效0例。

5.2 2组干预前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相比较:干预前2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并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比较

5.3 2组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相比较: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有1例,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而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有9例,出现6例心脑血管疾病。

5.4 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分别是(67.31±1.15)分钟、(101.31±1.56)ml、(812.31±11.15)ml和(50.31±2.14)ml、(101.21±2.44)分钟,而对照组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分别是(80.68±1.68)分钟、(113.32±3.55)ml、(824.21±13.55)ml和(64.31±2.34)ml、(113.25±2.78)分钟。

讨 论

通常,凝血,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保持动态平衡状态,但手术作为应激因素之一可导致平衡的破坏,特别是对于老年人,通常在手术期间高血液凝固。这导致术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2]。因此,有必要探寻更好的麻醉方法,以改善老年患者手术期间的高凝血状态问题。研究显示,硬膜外麻醉的抗凝机制可能优于2种麻醉方法,以阻断交感神经和扩张该区域的血管,并有效促进其向血管的转移,从而增加下肢的血流量和流速,改善高凝状态,从而减少血栓形成;同时,这种麻醉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镇痛,从而减少因疼痛应力带来的内皮细胞损伤,增加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血栓形成[3-4];另外,局部麻醉药可以抑制血小板活性和功能,相对于全麻而言,其可更好降低聚集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血粘度,促使高凝情况得到改善。而临床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水平可反映高凝状态,通过全麻方式和局麻方式比较,可见,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的情况下,手术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指标均更有优势,反映可内皮损伤的减轻和血栓形成风险的降低,有利于更好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下肢骨折手术的安全性和加速术后的康复进程[5-7]。

本研究中,对照组用全身麻醉,观察组进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结果显示,2组的麻醉有效率均是100%。干预后观察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及D-二聚体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有1例,无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而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有9例,出现6例心脑血管疾病。观察组手术实施的平均时间、手术总出血量、输液量、输血量和麻醉的平均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麻醉中的效果确切。

猜你喜欢

血友病凝血酶血管性
青少年血友病病人向成人过渡期准备度的研究进展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血友病防治,了解三个关键点
关于血友病的一些科普知识
血管性痴呆 早发现、重预防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血管性痴呆,预防胜于治疗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
羊血凝血酶制备条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