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2020-06-22赵双喜
赵双喜
( 阜新市中心医院骨外科 , 辽宁 阜新 123000 )
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指的是股骨头至股骨颈基底部发生的骨折,在髋部骨折中发生比例占到45%-60%[1],患者以中老年人比较常见。近年来,股骨颈骨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其趋势,对患者的心理和身体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非手术治疗下,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差,远期并发症较多,生活质量不理想,而采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尽管可获得一定的疗效,但股骨颈解剖结构与血供特点容易导致术后骨折不愈合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近年来,临床上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但何种方式最为理想尚无定论。基于此,本文纳入我院收治确诊的行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26例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对比了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纳入我院收治确诊的行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126例为试验对象,病例选自2017年1月-2018年6月,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其中63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另63例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所选病例均知情同意,并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有男性、女性患者29例,34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为(66.4±3.2)岁,骨折按Garden分型:42例Ⅲ型,21例Ⅳ型,合并基础疾病:26例高血压,17例糖尿病,11冠心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照组有男性、女性患者27例,36例,年龄54-83岁,平均年龄为(67.2±3.3)岁,骨折按Garden分型:39例Ⅲ型,24例Ⅳ型,合并基础疾病:23例高血压,20例糖尿病,9冠心病,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比2组患者的上述基本资料,性别(x2=0.129,p>0.05)、年龄(t=1.381,P>0.05)、骨折类型(x2=0.311,p>0.05)、基础疾病(x2=1.148,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表示2组患者之间可以进行试验比较。(1)纳入标准:髋臼软骨无明显的退变;受伤至入院12小时内;X线检查符合Garden股骨颈骨折标准;无风湿性关节病、手术禁忌证与重要脏器恶性肿瘤;无精神病史,意识清楚;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2)排除标准:既往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代谢疾病引起股骨颈骨折;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者;合并有其他器质性病变;多发性骨折;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内脏损伤者。
2 方法:对照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侧卧位,于患侧髋部外侧做15cm切口,将髋关节充分暴露后取出股骨头,测量其直径,用于选择人工股骨头假体。然后对股骨颈残缺部位进行修正,冲洗髓腔,置入栓子和人工股骨头,然后对髋关节、关节囊和切口进行修复,置入引流管。术后给予抗生素与肝素钙,术后2天将引流管拔除[3]。观察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健侧卧位或仰卧位,在髋关节后外侧做一切口,自阔筋膜肌与臀中肌进入,并将关节囊切开,将股骨颈充分暴露,对髋臼、髋唇与髋盂剩余关节囊进行清理,然后使用髋臼锉沿髋臼分别前倾和外展15°、45°磨削,研磨髋臼软骨直到见渗血,将骨碎屑冲洗干净后安装合适的人工髋臼杯,然后进行切口缝合。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与肝素钙,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方法:(1)手术指标比较。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min)、手术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术后下床时间(h)与住院时间(d)。(2)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指标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运动、行走能力,100分满分,90分及以上为优,80-90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以下为差。(3)并发症比较。比较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如深静脉血栓、假体脱位、切口脂肪液化、压疮、假体周围骨折等。(4)生活质量比较。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对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比较,总分为6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4]。
5 结果
5.1 2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更短(P<0.05);而2组的住院时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2组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5.2 2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2。
表2 2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n,%)
5.3 术后6个月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为0例,对照组则为12.7%,2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5.4 2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术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别为(26.9±4.5)分,(27.4±5.6)分;术后生活质量分别为(52.4±5.4)分,(65.4±6.2)分;结果显示2组的生活质量均在术后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
讨 论
外力因素导致的股骨颈基底、股骨头下之间出现骨折,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遵循早期有效镇痛、快速恢复髋关节功能与提高生存质量原则[5]。既往研究报道指出,股骨颈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较好的骨折愈合效果,但是患者在手术后无法开展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高[6]。随着近年来人造关节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术操作的熟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逐渐成为关节周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国外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股骨颈骨折患者推荐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包括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关研究报道结果显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可以让患者的痛苦程度显著降低,关节活动度增高,稳定性增强,但该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7]。有研究指出,人工股骨头置换时更加适用于60岁以上的骨折或者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患者,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但是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有限,这可能与人工股骨头对髋臼的磨损程度密切相关,股骨头假体与骨性髋臼无法完全或者良好的匹配,导致髋关节活动中容易出现应力异常集中,进而加重髋臼磨损,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临床应用有限[8]。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操作比较复杂,手术时间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更长,但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较好,并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返修率也更低。但也有研究报道指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要求高,术中髋臼安装必须准确到位,否则将导致关节脱位[9-10];而且在选择假体时,必须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满足稳定性高的要求,如选择非骨水泥型假体,保证型号匹配,减少手术风险[11-12]。本次试验对比结果显示,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均显著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的对照组患者;但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比对照组显著更短,术后并发症为0例,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则为12.7%,观察组术后的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提示,可根据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情况进行手术方式的选择,若患者活动能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好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若患者机体耐受力较差,对关节恢复要求不高则可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综上所述,2种手术方式均可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更小,操作更加简便,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床,术后并发症更少,有利于促进术后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