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语文试题情境创设
2020-06-21杨璀璀
杨璀璀
【摘 要】新课标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多次提到“情境”一词,“情境”已是覆盖高考语文试题的关键要求,本文以近几年高考语文部分试题为例,谈谈这些题目情境创设的特点,反思高一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考语文;情境;特点
近几年“情境”一词成为新课改中的热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多次提到“情境”,强调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提出了考试、测评题目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进一步明确,“情境正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的载体”①,“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考查内容和'四翼'考查要求,是通过情境与情境活动两类载体来实现的”②。在统编版教材中亦强调教学中要以问题情境为载体。“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和高考命题的必要支点。下面结合相关高考试题简要分析:
一、从高考试题的文本选材和设题方式来看“情境”
1、从文本选材来看
(1)比重加大的社会生活情境
如20年全國卷一二三的实用类文本材料引自《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等报刊。其21题和新全国卷一22题都是新闻语段压缩。
近年语用题多是说明性文段,18年全国卷一“大洋一号”考查船,19年全国卷一“古琴艺术”,20年全国卷一“篆刻艺术”。
这些不同题型的文本选材是一致的,多来自于时事新闻,或涉及中国传统艺术发展,或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及成就,这样的“情境”创设培养了学生的青年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2)丰富多样的个人体验情境
如20年新高考卷一语用题一改原先说明文文本,而采用散文文本,注重个人情感的描写和抒发,触发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
新高考卷一现代文二《建水记》节选部分着重表现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展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烟火气息。学生需调动自己的个人生活体验去感悟散文中的风土人情。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主题正是“家乡文化生活”。《建水记》的题目创设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单元的延伸性考查。
(3)立足文化的学科认知情境
语文学科知识的考查立足于“文化传承与发展”,并已深化到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学科观念。
如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要取材于学术性论文或书籍,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20全国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家庭伦理与‘孝”,新高考卷一“中国历史地理学”,全国卷三《古文观止》,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视角创设情境,弘扬中华民族奋斗精神。
20年全国卷一作文材料引用“管鲍之交”,这一故事在人教版选修、鲁教版选修都有,高考题很少直接引用古代经典故事和课本内容,这也体现了高考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教材重要性的导向性。
2、从设题方式上来看
(1)创设大语言环境,营造真实问题情境。
如语言文字运用题近年变化较大,17年全国卷一在单一语境中考查了成语、语病、得体、连贯等,而18年以语段为载体,创设了大语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了语病、补写句子和成语。19年20年延续了这一设题方式。
(2)重视应用文体的规范表达,考查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0年新高考卷一在文言文和语用题中增加了主观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如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分析综合能力等。如第20题要求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从语言环境、语体风格、逻辑重心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作文设题侧重情境下的应用文写作,如2019年全国卷一“热爱劳动,从我做起”演讲稿,2020年全国卷一“历史人物评说”主题班会的发言稿,2020年全国卷二“携手世界,共创未来”演讲稿,2020全国卷三给高一新生写一封“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题目设置侧重应用文体,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在多变的、限制的情境下,考查相对不变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
如名句名篇近年一直采用情境式默写,提供作者、篇名以及手法等,这是基于课文的大情境创设单独语句的小情境进行考查,题干是提示语也是限制语,凸显基础性和限制性。
基础题型大都在整体文段中考查。以标点符号为例,已多年未考,而19年20年高考都在语用题情境文本中,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突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反映了高考题考查语言文字基础运用的导向。如2019全国卷二考查“引号”的作用,2020全国卷一,2020新高考一卷都考查了“破折号”的作用。
综上所述,高考试题中的“情境”是多元的、无处不在,展现了新的特点。如着重真实性与应用性,兼顾审美性与学术性,凸显基础性和限制性等。这些特点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而是交互的渗透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强调“情境”一词,而是在整合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思考问题,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启示
结合高一上学期的教学经验,简单谈几点启示:
1、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语言文字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如学生听名家朗诵,感受诗性语言风格的共性,在诵读中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学生自己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如课本剧,辩论赛,朗诵比赛等。
2、紧扣高考题型,将考点融入到新课教授中。
统编课本中单元设置、课文选择、教学任务等与高考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教授新课中渗透高考试题是值得实践的教学方式。如在讲《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时,紧扣山东模考试题“论证特点”和新高考一卷“行文脉络”题型,归纳该文章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3、联系现实生活,挖掘课本选文中的社会价值。
由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或由课堂体悟延伸到生活,都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我与地坛》的“拓展延伸”环节中引导学生谈谈现实中(如张定宇等)身残志坚的英雄给予他们的启示。
4、重视学科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
在讲《沁园春长沙》《归园田居》两篇诗歌时侧重于“如何写景”,借此梳理诗歌的艺术手法,并在《故都的秋》这一散文中回扣了“如何写景”。真正在教学实践中研究高考知识点的落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
注释:
①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1月,第36页
(作者单位:肥城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