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7张俄文施工图纸见证中俄友谊
2020-06-21毛汉康
毛汉康
摘 要2019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中俄友谊也通过各种媒体在国人中流传,而保存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档案馆的113卷、2047张俄文施工图纸档案,让我们见证了中俄友谊的一段历史记录。
关键词2047张 俄文施工图纸 中俄友谊
时间节点一:解放初期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新中国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新疆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与苏联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新疆各族人民急切盼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过上好日子。据史料记载,1950年2月,时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同志随同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当时新疆解放不久,医疗机构非常少,而人口增长迅速,人民缺医少药情况非常严重。赛福鼎·艾则孜向毛主席、周总理请示:为改变边疆地区缺医少药的现状,建议建立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也就是新疆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的前身。请示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毛主席亲自决策,在新疆興建一所医学高等学府,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中苏贸易协定》,与苏联签订建设新疆医学院的设计合同。后来,这一工程列入中苏签订的156项苏联援建中国工程之一[1]。通过对156项援建项目清单梳理,其他155项都是重工业、军工、电力等项目,而新疆医学院项目是唯一一项集培养医学人才与治病救人为一体的医学教学、医疗援建项目。可见,当时党中央对边疆医疗建设和人民的身体健康是多么的重视。
时间节点二:1988年
1988年,新疆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档案馆从当时的新疆建设厅接收了113卷珍贵的俄文档案,这批俄文档案就是共和国成立之初“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中国156个项目之一的新疆医学院项目俄文技术设计档案及施工图纸。项目设计、施工图纸均为俄文,俄文之下有当时晓通俄文与建筑知识的新疆军区工程处同志的中文翻译。通过这些底色发黄、蓝色字迹依然清晰的俄文档案,可以查阅当时新疆医学院及临床病院护士学校、体育馆、预科病院、行政楼、五官楼、生物楼、儿科楼、六百病床医院、锅炉房、洗衣房、动物园内外科病院、妇产科楼、神经科楼、形态学楼等建筑土建、结构、建筑、照明、电气、通风等施工图;医院外部供热、自来水供水、外部排水网及清除设备工程、供电线路工程总图;管理楼自动电话、电钟设备设计图等。图纸共计 2047张,112卷;文字材料技术设计1卷,133页。
时间节点三:1952年
翻开133页俄文的技术设计档案,我们了解到当时新疆医学院项目是由苏联保健部国家保健工程设计局设计,按照苏联圣彼得堡医学院的图纸进行建设。文中记述:195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司司长黄某(名不详,无记录)出席了新疆医学院设计方案的会议,北京医学院代表、中央卫生院院长、新疆卫生处处长库伯克、迪化市第一医学院副院长、建筑师及苏联国立保健设计院院长、苏联驻中国商务代表等13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他们研究、讨论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年代苏联对建设新疆的医疗、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目标非常明确。当时设计的医学中心由医学院、临床医院组成。项目选址这样描述:“由王震司令员所选定的地区建筑整个医学院。该地段位于城北,离城墙4公里,北面场地与鲤鱼山接连。沿着医学院及临床病院区域流过之水渠即乌鲁木齐河灌溉支渠。”医学院规模设计是:“医学中心区面积19公顷,内设600床之医院,1000学生之医学院,护士学校及900人之学生宿舍。”医院位置既离市区不远,又建在闹中取静、依山傍水的优美环境中,彰显了科学规划和人文关怀,适合病人求医问药、治病静养。医学院设计充分考虑到边疆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兼顾不同需求层面,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护理专业一并纳入教育体系。可见,苏联专家对新疆医学院的设计既满足当时边疆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又注重未来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设计方案中,建筑及结构按照这个标准设计:“计算为适当的以简便和坚固的建筑原则,避免错综复杂细部之建筑,为节省资材起见,尽量利用本地建筑材料。”设计人员的理念是满足需求、功能合理、简洁明了,充分考虑到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困难,新疆交通运输不便,所以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由于我馆将这批档案放入珍藏库精心保管,档案入馆32年来保存完好。2047张施工图纸,幅面最大的是新疆医学院总平面图,长1.8米,图纸均为手工绘制,图例清晰、线条笔直,俄文注释有打印文字,亦有设计人员手书,文字整齐、数字填写规范。耳鼻喉科病院设计图纸卷的扉页,有苏联国立保健设计院院长、主任工程师、专业工程师、技术审核总工的亲笔签名,并注明出图时间为1952年,出图地点是莫斯科。看到这些图纸,仿佛又看到了鲤鱼山脚下黄色墙壁、绿色方形屋顶、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的苏式建筑。在当时中国跟世界接触很少的情况下,苏式建筑作为一种舶来的、代表着先进的建筑形态,对当时的中国建筑模式影响巨大[2]。首府城市有一组地道的苏式建筑,也是新疆人的骄傲。
时间节点四:1953—2019年
1954年7月,新疆医学院破土动工。具史料记载,当时新疆在施工技术力量和建筑材料采购方面都很困难,为保证顺利施工,通过当时的外贸部向苏方聘请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理。1956年9月,卫生部陆续自上海、沈阳、山东等地区选调了大批优秀的教师来到新疆医学院,支援边疆医药卫生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大学部正式开课;同年10月15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开院典礼,同期附属护士学校建成招生[3]。至此,乌鲁木齐医学中心区的建设正式告一段落,总计历时两年零3个月。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初期建立了14个基础医学教研室,10个临床医学科,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新疆医学院建成之后,为纪念苏联的援建,将这片建筑群命名为“苏园”。苏联专家设计建造的援建项目,象征中苏友谊的标志性建筑属于原汁原味的苏式建筑,彼时,这一壮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日本、巴基斯坦、苏丹等国纷纷派代表团前来参观。新疆各地州也先后组织了十几个庞大的参观团,许多知名人士在参观后,盛赞党和国家对边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1962年,新疆医学院医疗系第一期、第二期共189名学生相继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结束了新疆没有自己培养的各民族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时代。在新疆医学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1998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批准,新疆中医学院与新疆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疆医科大学,这是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也是新疆中西医药文化交融的结晶,更是新疆医药卫生教育事业上的不朽丰碑。如今,学校作为全疆唯一一所国家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建的医学高等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回顾新疆医科大学的发展史,也是中俄友谊的见证史。新疆医科大学,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风景秀丽的鲤鱼山下,因为由苏联对新疆医学院的援建,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入选“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卫生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建高校。
如今,中俄关系迎来历史最好时期,成为大国、邻国关系中的“典范之交”。由苏联援建的新疆医科大学部分建筑群落“苏园”,作为一段城市的记忆,以乌鲁木齐市级文物的身份保留了下来,校史馆就布展其中。每一批新入校的学生都会走进黄色墙面、浮雕装饰、斗篷式绿色铁皮房顶、造型典雅、展示异域风情的校史馆,了解新疆医科大学的发展史。那个年代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也成了一种时代产物,苏式建筑的兴起承载了当时中苏友好的历史文化信息。习近平主席指出:“中俄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守望相助的好朋友、精诚协作的好伙伴。”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下,古丝路上的新疆成为我国向西开放重要的交通、商贸、物流中心。作为一名档案工作者,能够保管好这批珍贵的俄文档案,通过档案,了解边疆医疗教学事业从无到有的过程,向世人展示中俄友谊的历史篇章,也是无比的自豪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