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金融雄心
2020-06-21张煜徐蒙张杨
张煜 徐蒙 张杨
历史最佳!上海成为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
3月26日,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7),上海位列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第四位,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排在新加坡、香港、北京、旧金山、日内瓦、洛杉矶前面。
在获得了史上最佳排名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有哪些提升空间?1个月前的一份重磅文件,给出了答案。
2月14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简称“《指导意见》”)。选择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间节点发布,对于上海冲击国际金融中心意义重大。
根据上海“十三五规划”,2020年上海将建成“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其中,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上海带动长三角共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上海距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多远?
在上海“五年规划”编制者看来,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这一条“暗线”建设“五个中心”,最需要考虑的是影响未来的最大变量是什么。上海市发改委前副主任王思政曾提出,“未来”是更长远的一段时间,可以设定为5-30年,这是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期的规划,对未来承担起的责任。
当年,经过反复讨论,编制者和专家们从众多变量中提炼出意见最统一的两个最大变量:危机和知识经济。
“危机”,即从2008年金融风暴发端,不断蔓延深化、持续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知识经济”,即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新经济。王思政认为,这两大变量伴生在一起,放大了对未来的不可知。“实践中我们已经看见,这两大变量已经对过去的10年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可能对未来30年会产生更大的颠覆性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指导意见》的出台,让上海可以站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更高平台上,通过金融改革和创新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以更好地应对可能影响未来几十年的“两大变量”。
“当中国经济和上海经济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所有迹象都表明,我们没有其他途径,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来突破重围。”上海的智囊团们都这样认为。那么,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上海距离“国际金融中心”到底还有多远?
过去两年,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已连续三期排名第5位,高于东京、法兰克福、苏黎士等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在最新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上海上升1位,位列全球第4。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还是我国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地区。截至2019年底,上海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已超过510家。特别是2018年以来,上海已累计向国家金融管理部门上报了五批48个对外开放项目,涵盖银行、证券、基金、保险、资管等多个领域。其中,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已率先落地。比如,野村证券、摩根大通等。
很多研究者认为,上海在GFCI中的排名虽然较高,但开放程度依然不足,若被称为“国际金融中心”就言过其实。
因此,上海的开放程度依然需要继续升级。这一次,《指导意见》用四个字为上海未来的金融开放定调——更高水平。
为此,《指导意见》进一步支持金融开放举措率先在上海落地,包括试点外资机构与大型银行在上海合资设立理财公司,探索保险资金依托上海相关交易所试点投资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促进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建设,包括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等;推动上海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优质金融营商环境。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对上海金融中心的国际化和高水平开放,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
吹响冲锋号和动员令
要求很具体,但金融的改革和创新依然需要抓手。“《指导意见》很明确,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就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两个抓手。”一位深度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研究者指出。这两个抓手也是上海进行对内和对外改革开放的两个窗口。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看来,《指导意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长远,更加鼓励支持金融创新,有不少实质性的突破。其中既有行业准入在内的开放创新,也有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在内的制度创新。
針对临港新片区建设需要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指导意见》优化股权投资方式,创造性地提出支持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在上海设立专业子公司,投资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的重点建设项目股权,以及参与相关企业重组、股权投资、直接投资等业务,从而更好地支持临港新片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具有国际竞争潜力的重点产业发展。
浦东陆家嘴船舶大厦前的银行标牌,记录下了上海金融中心发展的一段特殊历程。
针对自由贸易功能,《指导意见》在前期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的基础上,对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行了再提升、再深入。
上海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向笔者透露,《指导意见》让上海可以通过新片区,将金融政策始终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希望可以以此增加市场的长远信息,从而提高境内外投资者参与新片区建设的热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长三角一体化都是金融改革和创新领域的难点和痛点。不过,这一次《指导意见》明确,要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打破银行授信、移动支付及相关基础设施等跨区域经营的障碍,推动上海金融市场辐射联动长三角,并优化完善长三角金融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
冲刺就在眼前,时不我待。2020年,上海就要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而近期,全国上下正处于全力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双胜利的关键时刻。“《指导意见》在这个节点推出,非常及时和必要。”众多研究者都曾向笔者表示,当前我国受疫情影响,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考验。在此时加速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金融开放来吸引国际企业参与,也将令中国发展与国际经济结合的更加紧密。
《指导意见》是2020年国家部委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份文件,也是今年关于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的第一份文件。上海市金融局有关负责人认为,这等于吹响了冲锋号和动员令,细化工作已在进行,未来将逐条明确牵头部门、配合单位、时间节点等,全面压实责任。
随着《指导意见》的落地,到2020年底,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