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基建”:谁的盛宴

2020-06-21吴明华

决策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基建机遇

吴明华

“新基建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合肥市发改委主任朱胜利告诉《决策》。面对一场新的“盛宴”,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而从国家发改委最新的表态来看,新基建大规模实施已经箭在弦上。

今年初,合肥市第一时间敏感地把握了政策机遇,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基建项目库。截至3月19日,该项目库已谋划新基建项目159个,总投资额达3168亿元。一旦中央着手推动新基建,这些项目即可向上申报并付诸实施。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创新度较高的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诸如南京、合肥、成都,以及山东、河南等地都已摩拳擦掌,早早开始谋篇布局。一场围绕新基建的区域竞争已然开启。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

新赛道开启

“新基建”被认为是应对疫情影响、拉动投资的最有效手段,受到媒体和市场的狂热追捧。从25万亿,到33万亿,再到40万亿,天量的数据不断跃动于纸上,刺激着人们的眼球,搅动了疫情之下的气氛。

事实上,这40万亿只是地方每年年初都会发布的常规投资计划,相比往年并没有超常规的增长,更不是专门针对新基建的投资计划。媒体将梳理出来的各地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额,都冠以新基建的名义,让很多人误以为又一场“四万亿”盛宴到来。然而,中央此次决策却颇为谨慎。从地方上看,目前也没有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

从各地发布的重点项目分析来看,新基建投资占比一般在30%以内。占比较高如江苏省,达到了30%左右。按照40万亿来算,即12万亿以内,年度投资则不超过2万亿。有机构根据专项债投向和财政部PPP项目库分析认为,目前新基建投资占比在15%左右,年度投资规模在1万亿左右。也有专家预测,2020年新基建大概是2万亿—3万亿的规模。

“新基建的盘子到底有多大,目前不好确定。中央政府究竟会拿出多少,还要等全国两会召开后才能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志迎分析认为。

虽然新基建规模还难以估量,但毫无疑问,无论规模多大,对于地方上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大的机遇。因为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传统基建背后是钢筋水泥,而新基建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传统“铁公基”主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流通问题,新基建解决的是信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

经过多年的基础设施投资,传统“铁公基”粗放型投入的边际效用持续递减,而新基建边际效应巨大。以5G为例,《中国5G经济报告2020》显示,5G产业每投入1个单位,将带动6个单位的经济产出,溢出效应显著。此外,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新基建以信息科技为支撑,为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疫情影响之下,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对于地方上来说,新基建将是一场关乎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高地的竞争。

从具体项目来看,新基建也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搭建未来新产业形成的基础和平台。根据南京市发改委的统计测算,南京市目前已梳理出新基建重点项目57个,总投资3670亿元。这些新基建项目将带动183个产业和应用项目,总投资2692亿元,新兴产业产能会因此提升1000亿元左右。新基建的带动作用可见一斑。

接下来,随着新基建与产业化应用的同步推进,将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竞争力重塑。可以说,新基建为区域未来发展提供了新赛道。

正是看到新基建的战略价值,一些地方已经在更高层面进行战略布局。3月11日,成都市政府召开新基建专题研究会议。“成都是在抢抓‘危中之机,布局新基建下好‘先手棋。”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3月16日,河南省重点项目办下发通知,要求全省围绕新基建等方面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确保更多项目源源不断进入国家大盘子。

3月24日,南京市委召开新基建工作专题调度会。市委书记张敬华要求,南京要主动把握机遇,抢抓政策红利,“机遇稍纵即逝。抓住了,就能乘势而上;抓不住,就可能错过发展时机”。

并非“人人都有机会”

在地方跃跃欲试的同时,国家有关部委却频频表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科学论证,有序推进,不搞“大水漫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是中央一貫的态度。这意味着新基建机遇虽大,但不会是普降甘霖,甚至洪水泛滥,而是精准投资、定向发力。

那么,新基建会是谁的盛宴?

“新基建对合肥是重大机遇,但对其他很多城市不一定是机遇。”安徽省有关专家直言,因为合肥既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又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同时有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这样的特质决定了合肥能够加快新基建,以聚集创新要素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能级提升。

深入分析新基建的内涵特点可以发现,只有具备大量创新要素资源、数字经济产业基础,以及雄厚资金实力的地区,才有条件大规模推进新基建。从全国来看,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只有经济先发地区和中心城市。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新基建受益城市可能更多集中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大城市群。

从前期相关领域建设情况看,这样的趋势十分明显。特别是在5G基站建设中,发达地区和一二线城市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

从2019年各省市已建成5G基站数量来看,广东以3.6万个遥遥领先,江苏、北京、上海、浙江等排名前5位的地区均在1.5万个以上,而大部分地区则不到5千个,差距明显。这也跟5G产业分布相吻合。据统计,5G概念A股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广东、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其中深圳26家,北京、杭州、苏州等地都有10家以上,“头部效应”显著。

新基建的其它几大领域同样如此。人工智能方面,目前全国共有745家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广东、上海和浙江,北京占比最多,为43.2%。大数据领域,目前国内运营的数据中心,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共占据整体市场50%以上的份额,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分别为66个、41个、29个、25个、22个,位居前5。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更是出现高度集中的特点。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公共充电桩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其中,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占比达73.9%,西部一些省份全省仅有数百个公共充电桩。

相关领域的“头部效应”,决定了新基建的布局也必然相对集中,不能撒“胡椒面”。这也是新基建区别于传统基建的最大不同。传统“铁公基”着重于物理世界的连接,新基建突破了物理空间局限,具有“云端”特点,可以做到“一处设施供全国”,甚至“一处基建供全球”。

因此,尽管蕴藏着巨大的需求与机遇,但在新基建时代并非“人人都有机会”。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没有相关产业基础,没有动力推动新基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小城市,搞不起”。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当务之急仍然是传统基建补短板。

可以看到,传统基建时代,更多弥合区域间差距,给欠发达地区带来发展机遇;在新基建时代,资源更集中,强者更强,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将向更高能级的产业形态迈进。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其实合肥很早就在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只不过这次给我们又带来了加快新基建的机会,让更多的资本、资源往合肥汇集。在项目谋划时,瞄准合肥未来发展,瞄准5G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我们做了一些准备。”朱胜利告诉《决策》。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面对这场盛宴,我们该如何准备?在朱胜利看来,新基建项目谋划必须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相适应,要跟产业发展方向相切合,“盲目地干不行”。

“新基建是新机遇,也是新课题。”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准确把握中央决策部署和政策导向的同时,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在新基建的战略机遇和巨大空间中找准发力点”。

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領域都非常前沿,它既是区域发展战略问题,也是专业领域的科学问题,因此必须“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其中,最关键的是精准把握七大领域的发展脉搏,找准新基建的发力点和发力方向。

目前,合肥市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南京正在打造“4+4+1”主导产业体系,特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地标性产业;成都市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电子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七大产业核心区;山东省明确提出着力增强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网络安全基础支撑,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发展。这些省市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基础,与新基建的契合度都很高。

从它们的切入点来看,只有在充分认识和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才能找准新基建的发力方向。“新基建不是‘广撒网、乱投资,一定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推动新基建与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增强产业比较优势。”张敬华认为。

作为西部中心城市和数字经济先发城市,成都市已将发力目标锁定在“四张网”上,即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信息网;以城际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等为核心的交通网;以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为核心的能源网;以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为核心的产业网。

“既要正确认识成都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科教、人才、产业、能源等优势,又要精准剖析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危中寻机、抢占先机。”成都市市长罗强说。

山东省采取的策略则是24字真言,“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做强长板,人有我优;打造特色,人无我有”。3月19日,山东省出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推进新基建和传统基建数字化升级的总体思路,试图从零散的项目到整体的规划,从个案积累到通盘布局。从省级层面出台方案,统筹新基建与传统基建一体化推进,山东在全国尚属首例,值得借鉴。

在即将开启的新基建竞赛中,这些地方已经“起跑”。你准备好了吗?

猜你喜欢

新基建机遇
RCEP与房地产机遇
“新基建”优于“老基建”
发展“新基建”,中国底气何在(观察家)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