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成色,杜绝“泡沫复工率”
2020-06-21王运宝
王运宝
复工复产的速度、广度、力度,既关系到每家企业的生存发展,也关系着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截至4月上旬,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超过80%,有的地方通报称复工率已达到或接近100%。但片面强调复工率而避谈“复产能率”,容易产生误导。复工率直接体现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复产能率”则是检验相关变化具体成色的一把标尺。
两者不能割裂!
在实际生产中,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着重强调,“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从发展规律看,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保证企业运转起来,也要确保有效运转,有产出的复工才能形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合力。有些地方虽然企业都动起来了,产能率却没有上来。
比如一个市有十家纺织厂,九家都重新开工了,但由于各种原因,一家企业100台机器中只有10台在生产,九家工厂加起来的总产能才抵得过春节前一个厂满负荷运转的90%。
显然,这里的复工率很高,但“复产能率”远远不够。为了政绩好看而让每个工厂都有动静,这是一种面子工程。
更需要关注的是,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剧,企业复工复产面临新的困难,供应链受阻、订单减少、外售外贸困难,都成为企业复工复产路上的障碍。这说明,在解决了前期“如何复工”的问题后,现在需要解决后期“复工何为”的问题。
首先,這有赖于地方政府“量体裁衣”,真正帮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一起动起来,确保有原料可供应、有资金可周转、有需求可支撑,让复工复产到满工满产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让经济既动起来更能转得好,而不是只在乎“泡沫复工率”。
越是关键时期,越要杜绝浮夸之风。地方政府实实在在帮助企业提高“复产能率”,必须将帮扶政策落到实处,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破解难点、打通堵点,保障供应和销售渠道畅通。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会同苏浙皖建立长三角复工复产复市协调联动机制,对企业急需的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开展区域协作供应,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就是一种有益探索。仅浙江省,就为400多户困难企业找到了8000多家原材料替代供应商,让复工复产的链条运转更加顺畅。
再者,保证复工复产的“成色”,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尤其是作为市场肌体最活跃的细胞,中小微企业对于经济血脉畅通意义重大。中小微企业个头虽小,但数量众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是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基础。但同时,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又较为脆弱,一笔贷款、一张订单,都可能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
正因如此,更要创新举措,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在线消费培育壮大起来,让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经济大循环才能畅通。
更关键的是,现在急需建立主客观相统一、多维度、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复工复产率、用电量等指标的真实性,才能真正提升成色,杜绝“泡沫复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