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支教社团建设及运行研究
2020-06-19吴小春宋立会魏津张东娜
吴小春 宋立会 魏津 张东娜
摘 要:艺术院校社团有效分析大学生支教和地域中小学专业教师供需现状,提出让更多学生参与活动,受益更多农村学校的建设思路。社团支教应做到精准施策,精准对接,在需求端做好服务,全方位深度参与农村基础教育,助力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社团支教探讨艺术院校自主发展、特色发展,最终实现院校教育、地方教育内涵式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艺术生支教;社团建设;精准施教;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2-0009-04
河北农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比较薄弱,直接影响了当地基础教育的发展,而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参与当地学校的教学活动,解决了地域师资不足和教师教学超负荷等现象。河北美术学院大学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工作,从供给端发力,满足了地域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基本需求。
从大学生最初的热情参与,到他们理性的思维活动;从支教社团的组织建立,到学院所在地域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协同发展;从学生家长的质疑,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遍关注。在此情况下,我们课题组和有关部门对艺术院校支教的形式进行评估,从这种支教形式在基础教学中的作用,对农村学校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意涵,以及艺术支教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实践教学有效性与社会责任方面的回顾与总结性的研究。在原支教活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精准对接,深度参与农村基础教育,把支教活动可持续发展下来,不断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提升支教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一、精准施策
“扶贫不如扶智,扶智的关键是扶持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河北美术学院充分利用本学院艺术资源优势,组织在籍学生到附近乡镇实施支教,深度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学校合作进行教学,解决地方师资不足、艺术学科开设不全等问题。艺术院校社团加大支教制度的建设,探索支教活动与艺术院校教育发展的有效契合点。
(一)社团支教制度的完善
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生资源与当地教师短缺、教师专业化发展职前职后难以统一等问题,河北美术学院开始在河北省新乐市化皮镇九所学校实施支教。学院成立支教的社团机构,规划社团支教活动发展建设的总体目标,研究艺术院校社团支教的组织、管理制度,从而有序地进行方案建设。制定出《支教管理办法》《支教的指导原则与要求》《支教期间的学生管理》《支教评定与评优》等制度。
(二)社团支教的队伍建设
1.人员选拔
社团支教的人员选拔是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有较高艺术专业素质,具有 “四有”教师潜力为目标的人才选拔。社团每年在吸纳新生入团时,会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介绍艺术学院社团支教的基本情况。同时,社团根据新生报名的人数、自身条件进行初次筛选,经过初次筛选的新生须通过修读德育、教育、心理等专业课程,考核合格并达到从事学校教学基本要求的,方可加入支教队伍。
2.上岗培训
顶岗支教是社团支教的工作重点,其中岗前培训是对支教学生进行培养的重要环节。河北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市,他们专业基础比较好,有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和决心,但是,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差,实践环节薄弱,有些学生还有浓重的方言。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河北美术学院发挥艺术学院和教育部门的教育资源优势,采用适当方式对他们开展系列培训,以满足农村学校教学需求为培养目标,保障所有上岗支教学生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培训以国家课程为切入点,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对内容、课程、时间进行了详细规划,即社团组织的艺术大学生上岗前的系统培训,从供给端发力,整体提升教学水平,把他们培养成适应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专业人才,在满足中小学音乐、美术、书法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后转入支教 “助教”阶段。
3.循环机制
受大学专业课程、时间等方面所限,学院组织大一、大二在籍学生参加支教活动,每个学生参与支教时间为两年,每期支教时间为一个学期。新生在经过系统培训达到农村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后,到农村学校进行为期六周的“助教”锻炼,重在强化艺术生教学实践环节,促进艺术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推进他们教学实践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大二学生带大一学生的授课模式,促进了支教生的快速成长,是支教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社团通过建立开放有序、上下衔接、培养培训一体化新型支教教师教育体系的桥梁和纽带,使得艺术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支教过程中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社团支教的运行离不开地方教育部门的协同管理
1.建设与农村中小学协同发展教学基地
河北美术学院高度重视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和整合社会资源,本着双方自愿、目标一致、精中选优的原则,选择思想重视、条件适宜、保障有力、操作规范并具备广泛合作基础的乡镇作为教育协同发展基地。同时,地方教育部门选出教学条件相对较好、具备教学指导能力、教学环境安全有保障的农村学校作为支教学校,从而与学院形成关系稳定的合作单位。
2.共同制定基地管理体制
支教工作由河北美术学院支教社团和新乐市教育局、基地学校共同管理。在基地建设管理方面,本着对地方学校和支教社团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保证多数基地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坚持监控、随时调整的做法。学院借助三级管理体制(学院支教社团——县教育局主任——乡镇教师)多渠道随时收集信息,坚持每学期召开区域主任以上领导的碰头会,对实习基地进行动态调整。
河北美术学院支教社团协同新乐市教育局、基地学校,共同做好支教生的教学指导及教学管理工作,包括保持与支教生的联系,全面了解和掌握支教生的思想、教学情况;及时解决支教期间学生的思想问题;对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并及时处理;加强支教学生的管理,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師德教育、安全教育、纪律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三级管理中心负责每学期支教学生的支教考核与评价工作,对在支教过程中发生的违纪现象,学校将视情节轻重,依照《支教期间的学生管理》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对不适合或不能继续参加支教的学生会终止其支教活动。
3.与农村学校合作制定教研制度
研究制定与农村学校合作进行教研的方案,用以探索适应本地的艺术教学方式,共同提升农村艺术教育教学水平。通过建立与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形成了艺术院校与农村学校一体互动的教研模式。
二、精准对接,深度参与农村基础教育
一方面面对河北美术学院的快速发展,在校艺术生人数的增多;另一方面面对河北美术学院所在地的新乐市农村艺术专业教师的短缺,形成了鲜明的供需现象,2016年河北美术学院开始在新乐市化皮镇学校实施支教活动。学工处领导成立了专门的社团支教组织机构,制定支教政策和支教管理办法,培养支教队伍,深入农村学校顶岗支教。
(一)以艺术课程为切入点开展特色教学
基础教育薄弱的学校中,不仅学生学习兴趣偏低、德智体美劳发展得不到全面关注,而且教师专业职前职后不统一,教师教学不得法等现象较为普遍,而要同步解决“学生学”和“教师教”的问题,“课程”是唯一的途径。支教社团在有效利用国家课程的同时,将艺术专业特点与新乐市地域文化相结合,通过分析河北省新乐市化皮镇学区小学基础教育现状,由专家团队和民间艺人共同设计开发特色课程:中国画+书法、绘画+手工、民间工艺小制作、卡通+动漫、唱歌+朗诵、音乐+表演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农村音乐、美术课程奠定了基础,提升了当地基础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合作教研提升了艺术生的从教能力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后进问题学生多,存在着学生、班级管理难,组织课堂教学难等诸多困难。经过合作进行教研活动,支教学生感受到了当地教师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对教育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组织教学、学生管理的实战经验。同时,当地教师无保留的传授,打动着支教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体会到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加强了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高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以维护 “顶岗教师”的良好形象。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对后进生、问题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基地支教活动培养有课堂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的特色扶贫教师,使他们在当地农村发挥教育扶贫作用,促进了艺术院校支教与农村基础教育的精准对接。
(三)承担对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是教育扶贫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由于家长常年外出务工,加上观念陈旧,家庭教育缺失,很多留守儿童对自身的学习规划并不明确,甚至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阻碍着贫困代际传递的打破。为此,支教社团明确学校教育的精神教化使命,与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班主任交流意见,将措施具体实施到支教活动当中,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力度,给予留守儿童特别的支持和关爱。社团要求艺术生定期与自己支教班级的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开设课外活动,搭建与留守儿童交流的平台,并及时准确地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变化,努力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此同时,支教社团开展主题系列“牵手活动”,哥哥姐姐牵手弟弟妹妹,共同参与“六一”“国庆”“元旦”等学校组织的联欢活动,带他们参观河北美术学院(下转第14页)(上接第11页)的校园、教室、图书馆、宿舍,社团的哥哥姐姐们给留守儿童送上书包、书籍和学习用品。支教学生与家长共同承担起了对留守儿童的亲情教育任务。
三、社会责任感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根据《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的决策部署,河北美术学院支教工作不仅开展得科学、规范,而且在社团支教队伍健康、有序的发展建设中,培养出一批批适应农村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教师。此外,学院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促进深入体验,创新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校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既推动了河北省专业教师教育改革新途径,拓展了艺术院校服务社会的平台,又实现了高等艺术教育和基础艺术教育之间的良性循环。
规范化的支教运行,有效缓解了农村薄弱地区艺术教育的现状,为农村艺术教育薄弱地区寻找专业教师开创全国家课程探索创新途径。支教学生的青春活力为当地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特色的课程、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社团支教团队务本求实,积极进取,为当地的教育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社团支教促进了艺术专业的新生快速成长;契合需求的有效培训,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贴近“教师”的支教实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职业的责任,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掌握超前的教学手段、方式和内容,强化师德修养。支教,推动了大学生学习的能力,使他们明确了学习的目的和人生规划目标,在改善专业、文化知识结构,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提升业务素质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生。
总之,河北美术学院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开展社团支教扶贫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中小学、教育部门等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为当地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送来了 “及时雨”,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艺术院校社团支教必须持之以恒,把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帮扶工作常态化、系统化,并融入学校发展大计;深入实践与完善艺术生顶岗支教的机制建设,辐射带动河北省农村中小学、幼兒园的基础教育发展,创建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高度统一的新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