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中教师自主教研新选择

2020-06-19刘力源梁彦庆宋德正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互联网

刘力源 梁彦庆 宋德正

摘   要:教师自主教研是基于教师自主发展提出的,教师主动参与的团体教研活动。“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构建一种新的学习型组织,可以帮助高中教师借助互联网资源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在构建“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开展自主教研活动时,应该坚持目标性、常态化、协同发展等原则。要注意加大前沿科技投入,建设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引入“助学导师”以优化教研成员结构,努力完善管理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教研活动,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引领和资源支持。

关键词:互联网+学习共同体;高中教师;自主教研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2-0015-06

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直接执行者之一,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教师自主教研是基于教师自主发展提出的,是教师为了共同的目标主动参与的团体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教育部2019年10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对教研工作进行了定位,指出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地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在“互联网+”战略全面铺开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教学改革,建设适应学生成长环境的高中课程,需要教师借助互联网深入开展教研,不断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因此,积极引导和帮助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自主教研对提升教学质量、完成高考改革、推动教育改革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如雨后春笋。网络教研为教师自主参与研究、交流创设一体化的教研氛围,为教师自我反思、专业引领、同伴互助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是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构建一种新的学习型组织。和传统教研不同的是,学习共同体内的高中教师是以学习者身份出现,其目的是围绕学习目标和学习愿景,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沟通、合作、共享,通过团队相互联系、相互合作促使共同体成员共同提高。“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内,教师需要通过网络获得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及时与外界专家交流,共同创新使教材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构建“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比一般网络教研有更高的要求和优势。

一、“互聯网+学习共同体”构建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目标用来指引教师教研团体活动的目的、方向和标准,教研活动目标的确定应满足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并能产生积极效果。教师自主教研过程中,要积极构建合适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不同阶段分设不同的子目标。目标的一致性可以使群体内部成员产生共同的兴趣与愿望,在解决具体教学困惑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共享资源,逐步形成社区意识,真正体会到相互信任与相互帮助的归属感。

(二)资源共享原则

资源共享是“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的最基本特征,也是吸引众多一线教师参与其中的重要原因。此处的“资源”并非单纯指教学课件、试卷等文本信息的分享,还包含助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等深层次资源的共享。教研团体内部成员要秉持资源开放、共享的原则,学习者在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参与研修活动,与同伴反思分享、对话交流,消除学习孤独感,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实现教学资源价值最大化。

(三)协同发展原则

“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和交流协作,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谋求共同发展的多赢局面。不同区域、学校的高中教师具有多元异质性,他们在知识、经验、思想、努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协同发展并非是教师的同步发展,而是每个个体都能在已有经验和水平的基础上获得自身进步与发展。

(四)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是指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教师参与教师教育,外因方面是受社会或学校的影响,内因是教师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如果教师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外因永远是一个无法激活的因素。因此,参与“互联网+学习共同体”自主教研的高中学校,必须提供多样的研修形式、活动和时间供教师自主选择,还要充分尊重教师个性化教研需求以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

(五)常态化原则

实施优质教师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活动融入到日常学习和工作中。“互联网+学习共同体”中的教师自主教研,应以教师教学问题为中心,设计常态化的研修策略,兼顾教师研修的过程性与联通性,立足教师教学实践,切实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二、“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构成要素

(一)互联网平台

自主教研互联网平台是依靠信息技术搭建的学习者之间的媒介,可以实现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平台为高中教师提供多样丰富的学习资料,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研修资源进行学习,弥补了传统教师教育方式的不足。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根据教师需求特点推送个性化研修资源的智能自主教研互联网平台指日可待。

(二)互助者

学习者需要提出问题、加强交流。助学者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咨询、反馈和指导。学习者和助学者是“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以随着教研需求不同而相互转化,所以统称互助者。教师自主教研学习共同体建立的过程是互助者基于同一愿景,从初步接触到相互联系、相互信任、相互渗透的过程。

(三)自主教研活动

教师教研活动质量决定着“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存在的意义,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是吸引教师参与其中的重要因素。自主教研过程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学习者对特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是互助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有助于共同体成员的相互了解,丰富学习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四)管理与评价

系统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价,对高中教师开展自主教研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制定教师研修活动准则、教研活动安排、教研活动的相关奖励制度等,有助于规范教师行为,提高团队教研效率。注重教师学习过程的诊断与评价,及时反馈评价结果,有助于帮助教师调整学习进度。

三、“互联网+学习共同体”自主教研构建策略

(一)建设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脑科学等技术在各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全网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是大势所趋。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智慧校园,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策略。2018年4月,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也强调要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和共享机制,利用平台策略实现资源众筹众创。

依托于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大数据能够跨越旧技术手段不可能跨越的学习鸿沟,将在高中教师自主教研中发挥巨大作用。实现技术跨越的“互联网+学习共同体”不仅可以完整再现高中教师进行自主教研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更可以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使高中教师在自主教研时可以利用大数据通过建模预测教学问题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分析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预测各种解决方式后教学问题的走向。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教师自主教研效率,有效缓解工学矛盾。互联网时代来临以后,各种教学资源网站蓬勃发展,教师对教学资源太少的焦虑越来越小。纷繁复杂的网络资源在缓解高中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由于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无法做到精准推送以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这便给其带来了更繁重地筛选负担。如图1所示,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综合高中教师在自主教研过程中的行为分析、计算出其需求并提供其需要的帮助。

智能化綜合云计算平台建成后,“互联网+学习共同体”中的高中教师可以通过任何一台连接云端的电脑或手机终端开展自主教研,平台不仅可以为教师自动推送相关专业知识、名师课程等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相关资源供教师学习,还可以通过整合该教师日常学习路径,分析其个性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而且,平台资源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与传统教研活动相比,“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可以最大限度帮助教师实现跨时空教学资源的大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时间,提高了教师自主教研的效率,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学习主体。

(二)引入“助学导师”优化成员构成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会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的团队成员主要是由高中教师组成,在教研活动中分为学习者和助学者。如果团队组成的成分过于单一,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难免会存在局限性,因此,引入相关专家组成“助学导师”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助学导师”并不只是对教师进行教研指导,只是相对来讲他们在团队中比普通一线教师更多地承担助学者的角色,很多时候他们同样可以将自己的疑惑在学习共同体中进行探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他们同样属于“互助者”的一部分。“助学导师”通常由高校教师、教研员、教学名师组成,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可以跳出课堂教学,站在第三人的角度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更客观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是指学科专业教师和学科教学专业教师。通常情况下,高中教师拥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缺少深厚的专业知识或教学理论功底。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河流的发育阶段、大气运动等章节,需要地理教师对地球概论、地貌学、地质学、气候气象学专业知识有一定把握。如果高校教师根据高中地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慕课等相关教学资源或开设相关课程上传到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通过“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对高中地理教师进行培训,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会有较大帮助。

2.教研员。高中教研员不仅是高中教学的中坚骨干力量,学科教育科学研究的带头人,更是将高中课程目标落实到高中课堂的重要关键人物。高中教研员包括省级教研员、市级教研员,其作为高校教师与高中教师之间的连接点,在“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学科教研活动中,可以从激发能量、素质提升、专业教学等方面,通过在线专题讲座、面对面视频答疑或录制成视频上传至资源共享区,指导高中教师学习和理解高中课程标准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文件,引导高中教师主动学习融入现代科学技术的教育教学方式。

3.教学名师。教学名师来自一线、深入一线、了解一线,但又比普通的一线教师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理论知识。这些教师一般都是各区域教学骨干和精英,他们精通业务,严谨治学,教学艺术精湛,课堂把控能力强,教学效果特别显著,多次承担市级以上地理观摩课、示范课和优质课。这些教师在区域教研活动中能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培养、指导本地区高中教师方面有重要作用,享有较高的声誉,对提高本地区教学质量作出了显著贡献。

(三)完善管理与评价机制

1.人性化管理。管理制度的完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发展,制度的制定应充分尊重人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教师个体学习意愿,照顾团体成员的利益。注重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氛围,鼓励教师主动参与团队协作的教研活动。创设教师自我展示的平台,提升其自我效能感,从而获得教师职业幸福感。并且体现人文关怀,同时注意张弛有度,调节学习氛围。

2.多元化评价。“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在建设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教师教研活动组织与管理方面较弱,需要构建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以此来保障地理教师学习活动的可持续性。具体而言,在“互联网+学习共同体”中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采取教师自评、学习者互评、助学导师评价与系统自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是“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的主体,教师自评是评价的关键,借助以评促研、以研促教,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自主教研评价应改变原有结果性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的自主教研活动一般借助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完成。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和助学导师可以运用“自主教研观察量表”对自主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行为进行评价,引导互助者认真参加教研活动,提升自主教研质量。

系统自动评价是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建设的智能评价系统。系统自动评价更具便捷性与科学性,可以全面跟踪记录教师参与学习共同体活动的内容、学习情况,从而做到评价内容多维、公开、公平。

3.科学的激励和退出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让教师在自主教研活动中感受到集体荣誉感和个人幸福感,从而提高其参与“互联网+学习共同体”积极性与主动性。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可依据多元化评价结果,对各地区、各学校的“互联网+学习共同体”进行排名,也可对“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内部的互助者进行综合排名,以激励教师的自我荣誉感。助学导师作为教学领域的权威,依据教师在自主教研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对其进行综合评定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可以较好地提高教师的成就感。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部门、学校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可以依据参与者综合评价指标,对做出较大贡献的优秀互助者进行适当奖励。

自主教研、团队管理、综合评价都应遵守团队共定的既有规则,对参与自主教研活动意愿不足,多次违反团队既定规则,或者认为自己不适合在团队中的成员,应充分尊重其个人意愿,准予其退出团队。

(四)开展多层级教研活动

1.个体研修。“互联网+学习共同体”依托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视频、教学案例、精品课件、典型习题等教学资源,教学观摩、案例分析、专题研讨、教学反思、教育评论等高中教研资源,以及共同体中助学导师对其它教师教学过程把握、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等资源的实时记录和共享。教师在遇到各种相似的或相对容易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在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中检索相关资源进行个体研修。

2.团队教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即使来自同一区域的高中教师也很难选择一个时间聚集在一起进行教研活动,所以志同道合的教师也可运用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组建自己的“互联网+学习共同体”,以摆脱时空的限制。教师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遇到的,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容易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心理压力等,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清晰的语言向团队表述出来,团队成员就此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环,基于“互联网+学习共同体”进行的校本教研团队由学校某学科全体教师组成,学科教研组组長为团队负责人。以本校同一年级为单位,组建某学科教研小组,年级学科教研组长为小组负责人,每个小组设有一名或多名指导教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制定计划。学校校本教研团队负责人根据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本校学生具体情况,结合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已有资源,制定学期校本教研计划。各教研小组负责人根据本校本学科本学期的校本教研计划,在不同阶段开展相对应的自主教研活动。

(2)同级协作。教研小组合理分工,按照主题做好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时间为一周。学校指导教师跟踪负责教研活动,再用一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教研,整合教学设计,此时教研小组根据本年级学生情况完成第二稿的修改,并上传到校本教研资源共享区。

(3)异级交流。不同年级的学科教师均可随时进入校本资源共享区,校本教研负责人和指导教师指定其它某一年级的教研小组对该教学设计做出相应点评,同时鼓励其它年级教师积极参与。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

(4)成果完善。该教研组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年级教研小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对教研成果进行三次修改和完善。

(5)教学实践。教研成果逐步完善后,初步形成了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教学资源,该年级教师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为了便于课后教研,教师需做好课程录像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录播教室或者微格教室的优势,进行同步直播和录制,硬件条件欠缺的学校,可以借助教室监控或录像机等设备获取教学片段,为课程展示做准备。

(6)成果复研与共享。该教研成果教学实践结束后,教研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对教研成果进一步反思、修正和完善,上传至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作为精品教研成果留存与共享,供全校教师参考和借鉴。

4.区域教研。区域教研主要是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的教研活动,一般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等牵头,邀请教研员、高等院校专家、教学名师参与其中,并组织区域内全体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区域教研的主要活动包括以下方面:

(1)集体教研。在“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内高中教师可根据自身需要提出教研主题,发起教研活动。同时,可以将所需要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模拟试题等相关教学素材等上传至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为集体教研提供教研资源。共同体内的其它教师和助学导师可随时申请加入集体教研活动,并对教研活动中的问题提出质疑、看法、建议等,同时也可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大家在线讨论教学设计、教学疑惑,帮助教师完成教研目标。

(2)教育科研。高中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意识相对薄弱,而课题研究作为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因素。教研员和高校教师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专业人士,“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既方便其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又方便一线高中教师向他们学习如何通过“科研”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研员和高校教师要努力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主动参与到一线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引导高中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各方面的作用,教会高中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从而养成教学即研究的职业习惯。

(3)优化平台。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部门牵头的“互联网+学习共同体”,应当努力对其依托的智能化综合云计算平台进行优化,逐步建成一个拥有区域共性教学问题的网络研究功能,区域教学资源的专业评鉴、交流、推介功能,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线上线下互补功能的高级平台。最终建成一个纵向教育部门之间,横向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教研机构、高等院校与高中之间,互通有无、成果分享、共同发展的交互平台,实现对高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引领和资源支撑。

通过教育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互联网+学习共同体”一定可以成为提升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重要工具,帮助高中教师真正理解、学会传授学科核心素养,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愿意学、教师愿意教的魅力课堂,为教育改革服务,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

猜你喜欢

高中教师学习共同体互联网
高中教师心理压力及对策
探析高中教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