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题撬动思维,让兴趣成就学生
2020-06-19刘震
刘震
摘 要:问题意识是学习活动的根源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它需要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自主探究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如果在教学活动中没有问题,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问题 兴趣 学生
课堂上,类似“有没有问题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样的话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不断提问、思考、解决、领悟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知识,这是一种自发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数学课堂应该着重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多提问,多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增强。
一、问题是数学的根
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我和我的数学老师们始终关注数学问题,好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好问题可以帮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形成技能;好问题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数学思维。
好的数学问题可能来自课堂上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可能来自教师有心的设计,也可能来自大家对于数学的“看法”。例如:在教授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问学生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等等。
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们的学生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他们去解答,这样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我们有经验的老师应该从学生一入学起,就启发他们“提问题”,引导他们提出多方面的问题,灵活地运用知识,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一步应用题是基础,两步应用题是关键,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1.抓基础
在简单应用题的教学中,就要加强补充条件和补充问题的训练,帮助儿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进一步建立加、减、乘、除算式上的三量关系。学生一开始在进行解答补充问题或补充条件时,会感困难,只要坚持下来,学生的解题能力将大大提高。
(1)训练学生提问题的:
甲有20朵花,乙有10朵, ?
一共有几朵?
甲比乙多几朵?(乙比甲少几朵?)
甲是乙的几倍?
学校买来粉笔54盒,每天用去6盒,?
(2)培养学生填条件:
有30张桌子, ,能摆几行?
(3)培养学生根据信息选条件的:
a.每人做6朵b.每班做6朵,c.每天做6朵
题干:同学们要做24朵花, 每小时做6朵
一共需要几人?
已知做花的总数,要求一共需要几人?必须选择“每人做6朵,”
教师还可以追问:如果选择“每小时做6朵”,问题应该怎样改呢?
2.抓关键
提问题的:甲有20朵花,甲比乙多10朵, ?
乙有几朵?(一步的)
一共有几朵?(两步的)
甲是乙的几倍?(两步的)
两步应用题就是两个一步的应用题组成的,这种训练可以向学生展示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形成过程,又能帮助学生理清数量间的相依关系。只有熟练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才能向复杂应用题迈进。
三、思维是数学的魂
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越强,他越能看透那些隐藏在表面上看来没什么关系的问题之间的联系,相应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数学思维的培养不像学习1.2.3那样直观,往往是在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学会了用圆规画圆,我在课件上呈现动画:一个人只用手、纸、笔,不借助其他工具就画出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圆。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画圆的异同点。学生在研究和讨论的过程中可能用到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转化思想等数学思维方法,通过这样的问题思考,加深了对于数学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强,在一步步深入提问背后是学生深度思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的思维,比形式体系更重要,只有这些数学思维帮助他们建立起来的数学素养,才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派上用场。学生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很快就会忘掉,但是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脑际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维,却长期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兴趣是数学的本
爱因斯坦指出:“并不是我特别聪明,我只是较执着于解决问题;并不是我天资聪颖,只是有无比的好奇心。”这里的“好奇心”我理解为对于数学知识及学习和研究数学的兴趣。对数学的兴趣是研究数学问题的源泉,是问题意识的典型表现。强烈的兴趣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未曾见过的事物、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从而发现问题,并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追根寻源,引起探究的欲望。
比如:在六年级我们会进行一项实践调查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测量学校旗杆(或英雄山、或教学楼等)的高度。这要求学生首先选择合作伙伴,然后设计研究方案,预设各种困难及解决办法,然后进行实践操作。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还要进行反思和修改,最后还要提交研究过程中的图片等过程性资料,形成实践研究报告。这个实践调查问题的知识基础是比例的相关知识,但是方法也不是唯一的,曾经有一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自学了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了这一问题。整个实践调查活动中,学生兴趣高涨,不但巩固加强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更收获了合作、协调、反思等人文素养。
总之,数学的发展起源于“问题”,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样得益于对“问题”的研究。正像陶行知先生曾经说的:“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数学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要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实施教学,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发问、乐于探究的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出现的问题,孩子的思维是灵活的,而正是这种灵活不可预知,会使我们的教学处处充满惊奇,而我们老师深入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只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支持孩子,才能使孩子找到自信,才能在自由的空气中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