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祭侄文稿》书法艺术欣赏

2020-06-19吕明姝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颜真卿

摘要:《祭侄文稿》乃是继《兰亭序》后的天下第二行书,全称《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此乃中唐时期书法家颜真卿在唐乾元元年留下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已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祭侄文稿》是他追祭侄儿颜季明的草稿。此稿通篇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成就了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并重的,得以流传千年的绝世珍品。

关键词:《祭侄文稿》;书法艺术鉴赏;颜真卿;颜平原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书于安禄山叛乱的时代背景,其子侄颜季明在平叛的过程中,惨遭叛军杀害。悲愤交加,颜真卿情难自抑,作文以祭之。此作全文以行草入体,纵达28.2厘米、横至72.3厘米,计25行,共230字,乃颜真卿半百之年所作。时至今日,透过历史的层层尘埃,被称为国宝的《祭侄文稿》背后悲壮的故事,仍使我们动容,颜真卿虽生活在唐代,却不能似诗仙李白那般醉心于盛唐之景的创作中,他已经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而他也卷入了乱世的刀光剑影中。

世家出身的他本就肩负保卫家国的使命,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半壁江山陷入战火之中,颜真卿凭以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灵活的军事思维,早早勘破了安禄山的动机,高筑围墙,以应叛敌。战乱爆发突然,颜真卿及堂兄颜杲卿顽强反叛。在之中的一场战斗中,常山太守颜杲卿及其三子颜季明被敌军包围,经过殊死搏斗,苦战三日,弹尽粮绝,不敌叛军,叛军残忍的将颜杲卿、颜季明处死示众,不仅如此,甚有颜氏30余人,都成为了刀下亡魂。那惨死离去的,一个个都是同他血浓于水的亲人啊!颜真卿强忍内心的伤痛,重新投入战斗,欲以家国之安来告慰惨死的颜氏门楣,继续投入平叛,在他的带领下,多数河北浚县又归顺了朝廷。叛军来势汹汹,唯平原城固若金汤,城守名震朝野,遂以颜平原称之。无论怎样的丰功伟绩都不能弥补痛失家人的缺憾。

在公元758年,颜真卿来到了唐兄父子殒命的战场,寻找尸首,终未寻得全尸,只得季明的头骨,眼看面前不堪入目的头骨,回想从前那个生机勃勃的小侄儿,压抑在他心里的悲痛,终于爆发了,亦不必再为稳定军心隐藏内心无处流露的思念,沧桑的脸上只剩落寞空洞的神情,滚烫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中打转。痛失亲人,于谁无疑都是巨大的打击,更甚是年过半百,鬓角斑白的颜真卿啊!世人印象中坚毅的颜鲁公,在这种切肤之痛下畅笔所书,使得全文顿挫舒放,一任自然。作者以爆发式的情感抒发着难以言喻的伤痛。即使面对千百年后的今人,亦使人九曲回肠,情难自抑。更何况是当事者情使至此,无需掩藏。全篇点画狼籍、笔法雄健,气势万千。远望如屯云滾滚、进观涂抹、修改,完全受心情驱使,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与楷体的稳重形成反差。作者枯笔数字、纵笔疾书,下笔狠重、猛烈,浓墨重写,点画如云,大小跳跃得控,线条凝重朴实,转折外圆内方,字形呈鼓状。作者更以粗头乱服感染了无数的古今世人。正是如此,这件作品才能打破时间的枷锁,与今人交流。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琊临沂,世称颜平原。他为人严明奉公,直言上谏,尽忠报国,历经求治。但刚正的性格也致使他多次遭人排挤陷害,在建中四年受宰相卢杞挑唆,奉诏宣慰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归顺,后遭受软禁两年之余,之后以身殉国。

颜真卿出身擅长书法、精通文字训诂的名门世族,家庭的影响也使他注重文字规范,颜真卿书法敦厚,庄重,雄劲,正反映出他儒家以人为本的人格力量,他的书法作品中亦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为人。鲁公正书雄伟矫健,行草如溶金泻地,气势浩荡,笔势易相背为相向,字形左右相背、字中但求完整不求紧密,而是留有余地,能够呼吸,从而使全字到达宽博,雄健的视觉效果。行笔更是易收敛为拓放,作者的忠正郁勃之气跃然纸上,力扫为众所的时尚汗丽蕴藉之风,异军突起,令人耳目一新。宋苏轼之所以崇尚颜真卿的书法,便是因为看中颜真卿书法的气节,不依傍于古人,敢为人先。清人王澍《艺术文献集成:虚舟提拔 竹云题跋》曰:“魏晋以来,昨书者多以秀劲取姿,欹侧取势。唯鲁公不使巧,不求媚,不趋简便,不避重复,规绳矩削,而独守其拙,独为其难。

《祭侄文稿》郁曲而激厉,是颜真卿感情的物化。此与东晋王右军《兰亭序》,北宋苏子瞻《黄州寒食诗》共就天下三大行书,作者颜真卿亦是继书圣右军之后成为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古有右军“入木三分”的故事,而清臣在笔法上突出表现了腕力作用,重在一个“筋”字,正如范仲淹评:他为“颜筋”,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力透纸背的效果,展现书法力道美。

颜真卿早期学习王书清秀美妍之姿,青中年时得张旭指导,草圣张旭饮酒后作书,又而挥笔大叫,以头韫水墨之中,遂得张颠之称。他开创狂草形式,颠形诡异,放荡不羁,同初唐清秀致雅,端庄温和的艺术风格大相径庭。张旭强调从自然之中体悟书法,“锥画沙”“印印泥”“见公主担夫争路”“见公孙氏舞剑”,皆是来源于自然生活的启发。师从张旭的颜真卿,亦是将这种自然灵感继承了下来,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更是成为他后来的学书理论:“须自得之”,便是自身的体悟,他认为书法不仅需要自己的苦练,老师的启蒙,还需要自己的体悟,从自然现象中得到启发,并转换为自己的创造力。张颠“担夫争道”,怀素“夏云多奇峰”,邬彤“古钗脚”,王右军“鹅划水”,苏轼“逆水撑船”呈现了从自然现象中悟笔法的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俗话讲便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悟是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颜真卿也在茅屋漏雨中找到灵感,所谓屋漏痕,便是用笔苍劲如破屋壁间的雨水漏痕,独具凝重自然的号召力。屋漏致使雨水顺墙游走,一泻而下,顺着凹凸不平的墙面蜿蜒下泻,留下顿挫自然的水痕。此法作竖骨力雄强,坚韧筋骨,丰满天然,尽显朴茂自然,沉雄有力之姿,不显丝毫矫揉造作之态。屋漏痕这一书法理论是颜真卿对书法线条美的理解,以“屋漏痕”入作,线条透着圆融、浑厚、凝重、沉着博大之美。

篆籀笔意一直是颜真卿身上的标识,《祭侄文稿》亦难掩篆籀之气。清臣师从张旭,学习篆籀笔法,字势渐渐从王书紧敛轻盈向圆融浑厚的方向发展,篆籀笔法无疑丰富了行书的用笔体系。在张旭的《古诗四帖》就可看出篆籀之气,例如“雨”字横折钩便呈现出圆转之态,未见折角之姿,这便是典型的篆籀笔法,而这种中锋用笔,多转无折,稍加提按变化,虚实变化成就了行草的篆籀笔法,其突出特点是圆融浑厚之感。这亦是《祭侄文稿》古朴雄厚,凝重大气的成因。

从笔法上讲,起笔摒弃前人学习隶楷的露锋方笔,以藏锋圆笔起笔,将灵动妍美之姿代替为圆厚质朴之态,别有一番风味。笔锋内含,园中蕴方,线条如棉裹铁,字势挺拔却不显拙钝,如巍峨泰山,昂首挺立,苍茫敦实。

转折弃隶楷清厘米峻利的艺术表达方式,独辟蹊径以圆转来呈现转折关系,不露圭角,藏器暗过,筋骨相融的艺术表达方法。

收笔干净利落,以笔锋走势,意连下字,杀笔狠重,戛然而止亦或长竖淋漓,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气势万千。

结构开张自然,字字呼吸,颜真卿之所以能够在善书者云集的唐代异军突起,亦是他一反当时学习二王书秀逸妍美的书风,开创宽绰、开张的结体,以外拓入字,形散神聚,整体之间字字意连,顾盼呼应。

章法随体势松紧、疏密变化而变化。紧密时点画集结却不拥堵,疏朗时长线奔涌而不空乏。这种大张大合凝炼了书者的胆量与气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艺术布局亦彰显了书者波澜壮阔的心境。《祭侄文稿》是草稿性文书,难掩率意自然,不同献之《鸭头丸帖》那般欹侧相生,代以少设计,随情而变,以不记工拙,不衫不履,粗头乱服的艺术特征别具一格。此外,此帖的增删涂改,亦是后世难摹。远远望去,枯笔重墨相映成趣,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墨色干枯浓重的碰撞,亦不是颜真卿内心情感的纠葛!

《祭侄文稿》集结了作者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底,又饱含作者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以来自亲人最关切、悲痛的视角做文,以草稿形式在情难自抑的悲痛中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侄子以身殉国的哀思,以不加雕琢自然的情感流露,震撼世人。最令人景仰的是颜真卿通过书法的外核,文字的内露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亦是他敢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引起了各个时代人类的强烈共鸣,亦是这种历代传承的爱国基因激起了无数的血与泪。因此《祭侄文稿》中蘊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她能够历经千年来仍使人们九曲回肠,刻骨铭心!

参考文献:

[1]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3]王澍.艺术文献集成:虚舟题拔 竹云题跋[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吕明姝(2000.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颜真卿
颜真卿拜师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拜师
解读颜真卿之《祭侄文稿》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笔道颜真卿
颜真卿:一辈子刀光剑影的书法家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