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分析《前凉晋昌太守梁舒墓表》的书法艺术价值

2020-06-19徐诗雨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摘要:西晋之后进入长达二百年的大分裂时期,东晋统治的江南,出现二王等传世书家。同时期五胡十六国也形成了不同的书法风格,其中西北边陲地区书法的在由隶入楷的转化过程中发展到了较高水平。以《前凉晋昌太守梁舒墓表》为例,它字形趋近楷书,结构稳定,用笔带有隶意,古拙朴实。并且在刀刻的二次加工后起笔、收笔更加坚定,形状变化更丰富多样,用笔线条更硬朗,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创作借鉴的对象。

关键词:十六国时期;梁舒墓表;吕他墓表;隶楷相参

一、武威地区历史沿革

甘肃省武威市,古代被称为凉州。地处河西走廊的东部。它北接腾格里沙漠,南靠祁连山脉,中部是一片广阔肥沃的绿洲,因此被冠以“塞北江南”的美名。武帝刘彻时,将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定为河西四郡。武威确立了西部交通的枢纽的地位。晋末战火纷乱,交通要地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武威,取“威武”之意。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张寔,后凉吕光,南凉拓跋乌孤,北凉沮渠蒙逊先后在此定都,时称姑臧。

二、《梁舒墓表》概况

墓表是记载死者生平,表扬其事迹功德的碑刻。“墓表”与“墓志”有别。前者是立在坟前或后的墓碑;后者是放在墓内,刻有死者传记的刻石。

早在西周,我国就开始使用碑,只是功能于后世有所不同。魏武帝曹操在东汉建安十年以“天下凋敝”为由下令薄葬,其子曹丕为“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又下“薄葬诏”。自此民众一律不许在墓前立碑,地上之碑均被藏入墓穴。墓表逐渐消失,墓志由此兴起。

1975年3月,甘肃武威县(在今凉州区)城北约7公里的金沙乡赵家磨村出土了一块前秦纪年的墓表,全称《前凉晋昌太守梁舒墓表》。此碑现存于武威文庙,长0.47米,宽0.27米,灰砂岩材质。碑上部呈圆弧形,下为方底,连接精美浮雕莲花座。全碑七十二字,竖九行,行八字。碑额为篆书“墓表”,正文风格隶楷参半。内容为:凉故中郎」中督护公」国中尉」晋昌太守」安定郡乌氏县梁舒字寿仁」夫人故三府录事」掌军中侯」京北宋进女」名华字成子」以建元十二年十一月卅日葬城西十七里」杨墓东百步」深五丈(1)

十六国时期王朝更迭频繁,前秦于建元十二年灭前凉,因此墓主梁舒是前凉人,但纪年为前秦。晋昌,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的安西、玉门一带。

梁舒是安定郡乌氏(今甘肃省平凉)人。乌氏家族是当地最为兴旺的家族,权力很大,世代做官。所以墓主官职很多,不仅为晋昌太守,还任前凉中郎、中督护、公国中尉。(2)而且其夫人宋氏也是高官之女,二人去世后均葬于此。

三、《梁舒墓表》的艺术特征

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新旧书风交替转换的时期,方便书写的隶书旧体慢慢向严谨端正的楷书新体演进。这一时期的碑刻书法常见传统隶书开始夹杂楷书写法;而楷书用笔也还未摆脱隶味,字形法度并不成熟。正因如此,楷隶相参可以称为十六国书风的整体风格特征。不过由于书写年代早晚、书刊水平差距和应用范围不同,具体到不同作品时,楷书隶书使用的比重有多有少。其实中原地区此时楷书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被称为楷书之祖的钟繇,是东汉时期的中原书法家,其楷书作品已经看到了现代楷书的雏形,但西北偏远地区的书法发展状况却不相同。

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内迁,东晋司马家族只能南移于江南建都。跟随旧主的很多中原世族书法家,以王羲之,谢安为代表,家族文化发展水平高,精通于楷书,行书。总体而言,東晋书法给后人留下的印象是清秀精雅。但西北地区的书法风格却不与中原类似。前凉建国于公元318年,用西晋末愍帝建兴年号。表面向东晋称臣,实则占据凉州形成割据政权。前凉地处西北边陲,虽为汉族政权,文字的发展也相对滞后,《梁舒墓表》便是当时典型书法风格。

《梁舒墓表》,字形上更倾向于楷书,用笔上与隶书相似。碑文多数字刻写细致,重心稳定,整体字形偏长。偶尔夸张加入几个草书一样洒脱灵动的笔画。但风格不显凌乱,统一和谐。没有隶书的横向取势,削弱北碑的大开大合。《梁舒墓表》结体舒展却不刻意张扬,含蓄内敛却不局促缩紧。给人们大方而又质朴的审美感受。

撇画突出拉长,捺笔加粗上翘,使字产生一种左倾的斜势,有魏碑风格,如“太”、“夫”、“人”。而“乌”、“女”、“葬”、“步”等夸张的横向撇画又流露出没有脱离隶书的取法。造型处理随性大胆,“舒”竖钩拖长平出,并左上、右下进行穿插错位,类似汉简结构,显出意趣。长笔画超出了界格的束缚,使行气舒畅自然。不拘楷法正是《梁舒墓表》最别出新意之处。

《梁舒墓表》的线条乍看古拙厚重,并带有魏碑的方整棱角。然而细细观察,骨肉适中,刚直挺拔,方中寓圆。线条富有弹性,行笔中段稍细,如铁丝般圆润遒劲,类似篆隶婉而通的裹锋笔法。结尾笔锋铺开,自然出尖,又有魏碑的爽利豪气。将刀与笔的交融之意表现的恰到好处。

这样的书风与西北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点有着紧密的联系。武威地处西北边陲,沙漠居多,民风淳朴。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下的西北民族,其性格特点不同于江南文质彬彬式的温雅,而是一种淳朴自然、大方稳重之气。

四、《梁舒墓表》与《吕他墓表》的风格对比

后秦《吕他墓表》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密店镇。(3)后秦共34年(384―417),属羌族前秦龙骧将军姚苌建立政权。定都长安,因长安避讳其名中的“苌”被改为“常”。疆土最大涵盖今陕、甘、宁、晋、豫的部分地区。吕他是后凉武懿帝吕光的弟弟。吕光建立凉后,封爵巴西公,401年投降后秦。

这两块墓表,制作时间相距不到三十年,对比分析能了解到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的楷书转化并没有完成,还存在隶意。下文就通过对比《梁舒墓表》和《吕他墓表》来分析其风格特点的异同和艺术价值。

在用笔上:两墓表都有起笔方切的楷书用笔习惯。但在收笔时,《吕他墓表》的用笔却表现为“想模仿八分而又学不像,字体显得很不自然”。(4)它打破了隶书“雁不双飞”的出锋原则,横画和捺画的收笔同时上挑,这样的大胆创新是《梁舒墓表》所不具备的。如“墓”、“表”、“未”、“秦”、“故”等。相较于《梁舒墓表》的长撇,《吕他墓表》撇捺都习惯向下掠出,如“略”,“安”、“墓”、“表”。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都违背传统隶书的法度,增加了字的灵动性。

此外,《吕他墓表》的结体更加灵活,善于制造“拙”与“巧”的矛盾,显得烂漫可爱。上重下轻、左大右小,通常是结体的忌讳。而在《吕他墓表》中却时常出现,“未”、“辛”、“葬”、“常”、“安”等独体字表现格外明显,上部宽博硕大,有压坠之态,底部轻巧玲珑。看似失衡的缺点,细细品味却情姿丰富,颇有四两拨千斤的意味。正如白蕉《云间谈艺录》所言:“字有重心,则虽险不危。”(5)

楷隶相参的用笔,不拘法度的结体,以及章法上界格整齐与字形参差间的对比,构建了二者共同的艺术特征:古拙天真,意趣盎然。如同一位童心未泯的老人,烂漫可爱;又像蹒跚学步的小儿,故作深沉。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出发,加之个人心境的欣赏体会,得到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也许此二墓表的作者的书艺皆不至尚品,但技巧虽少,动人是真。有时候,艺术的真实性和想表达的情感足够充沛,就可以弥补技法的不足,这也是当代书法创作中值得注意的一点。

五、结论

上述文章通过典型的例子分析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墓表的特点,找到了它们的相通和可取之处,对于近几十年出土的西北地区的墓表,书家及学者没有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北方的文化中心在十六国时期移向西北地区,书法及碑刻也展现出更高的艺术价值。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书法创作吸收借鉴的对象。因为书法的美并不单单局限于颜真卿、王羲之。这是经典体系内的;非经典的作品,具有更强的创作借鉴性。这样书法风格若能在创作中加以运用,会使楷书更质朴高古,隶书更意趣灵动。

注释:

张顺兵.五胡十六国早期铭石书对魏楷的影响——以后赵故都邢台《晋政残碑》为例[J].中国书法,2018(04):168-177.

史春松.隋唐时期敦煌写经书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2.

李朝阳.吕他墓表考述[J].文物,1997(10):81-82.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白蕉文集》编委会编.白蕉文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

作者简介:徐诗雨(1998.4-)女,汉族,吉林省白山市人,本科,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