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特色化创新的必要性
2020-06-19向葵
向葵
摘 要:舞蹈课程作为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架构,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仍是大量地复制学前教育本科、大专,甚至是专门艺术院校专业舞蹈训练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无法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口就业所需舞蹈素养和职业要求,因此,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特色化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特色化创新;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办学数量和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竞相开放的学前教育百花园里,技工学校学前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工学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为社会培养一线幼儿教师。与其他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相比,技工学校在教学上更强调学生技能性、实操性、职业性培养,落实到舞蹈教学方面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情况,找准目标定位,整合优势资源,做好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特色化创新。
一、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情况做好教学必须靠舞蹈教学的特色化创新
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舞蹈学习经历几乎为零,对舞蹈的认知很多仅局限于文娱活动中的舞蹈表演。他们舞蹈基础薄弱,身体柔韧度、灵活性、控制力较差,上课时缺乏自信,容易放不开、扭捏、害羞。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间舞蹈训练,尤其是当学生明确了自身职业发展需求之后,他们开始对舞蹈课程中那些与以后就业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他们喜欢形式灵活、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乐于锻炼和展现自己。他们理解能力不错,想象丰富有创新意识。
根据上述学生特点,技工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选择合适教材,并大力开发校本教材,对内容进行筛选、压缩、补充,切忌把一些不切实际的专业性内容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地运用到教学中。教学方法上要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多开展情境式教学、任务分组合作、游戏和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此过程中强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并培養相关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注意淡化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强调其对训练方法的掌握,对动作要领的领会;注意丰富学习内容,扩充学生的舞蹈基础知识,提升舞蹈涵养及审美水平;注意师范性和儿童性的突出,多创设机会,搭建平台,锻炼学生的表达、教学、组织和编创能力,使教学能真正为学生服务。
二、特色化创新使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面向市场,真正满足职业要求
技工学校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与其他同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不同,不仅是学生情况、办学条件上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技工学校以服务市场,服务学生就业,为社会培养一线幼儿教师为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培养方式上的不同。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很大程度上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关联密切。定向委培、企业预科班、教学实习、顶岗实习等具有技工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技校的教学“个性十足”,很难去直接横向借鉴,因而技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也必须走自己的特色化创新之路。
如每个学期定期开展的教学实习,学生在幼儿园分组实践,组织幼儿活动、排演幼儿舞蹈节目、带操……教师会分批带队,根据实习中的情况和实习记录为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做早、晚实习总结,以带引学生更快更好适应“小舞蹈老师”角色,这是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很有特色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值得进一步去深入研究挖掘的特色化创新举措。
三、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特色化创新是依据学科逻辑建设课程体系的迫切需求
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与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不同,从课程体系上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仅关注学生舞蹈技能培养,更是强调学生幼师职业能力的培养,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发展。相关教学内容涉及到舞蹈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幼儿舞蹈教学及创编能力培养、舞蹈理论知识、中外舞蹈欣赏和舞蹈美育等,内容繁多且杂,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有限的条件内将所需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按学科自身逻辑,依靠特色化创新,去大胆尝试、革新。
四、结语
技工学校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为了培养将来能够胜任幼教工作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宗旨,从实际出发, 在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大胆走特色化创新的道路。使教学能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感悟力、发挥学生创造性, 实现为学生服务为就业服务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张雯雯.对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7(17):39.
[2] 李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幼儿舞蹈课程设计与改革[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4):68-69.
[3] 陈丽文.建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必要性与措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2(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