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道德建设的成就与经验
2020-06-19曾德双
曾德双
摘 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道德建设均是循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脚步向前推进的。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五代领导集体在道德建设中所做的理论指导、政策指引和实践导向,总结主要成就与经验,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多维度、多主体、多领域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道德建设;改革开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1.007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1-37-06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70年。梳理和总结70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历程和主要成就及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加明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多维度、多主体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道德建设的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这70年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脉络。梳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政策指引和实践导向,有利于为今后的道德建设指引方向。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奠基阶段(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在全社会形成普遍遵循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倡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提出 “一夫一妻”制,确立了妇女在家庭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为形成新型的家庭伦理关系构筑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1944年,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同志的时候第一次提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最终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这个时期,“五爱”“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 的道德准则被相继提出,浇筑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石。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6年)
这一时期党内的极“左”思想被反动派利用,最后演变为“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过去的十来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正如邓小平对这一时期的评价,在这期间,“阶级斗争” 高于一切,全国各个领域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道德建设也未能幸免。一般性的道德问题被上纲上线成为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问题,道德领域的评判标准被人为地扭曲,沦为政治评判的标准。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道德被否定和抛弃,严重破坏了道德延续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
(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体系的恢复完备阶段(1976—2000年)
这个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各项工作进行拨乱反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得以重新发展。同时党中央作出“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在物质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取得快速发展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却与其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这个时期如何建设与物质文明相適应的精神文明显得尤为迫切。为此,党中央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1982 年修订的《宪法》将新中国成立时期的“五爱”中的“爱公共财产”调整为“爱社会主义”。199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了重要阐述,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四)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转型升级阶段(2001—2011年)
进入新世纪,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加速发展的阶段。面对即将涌入的多元价值观同已有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构筑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以应对现实挑战是必要的。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论述公民道德建设的首个文件。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领域被单独提出,明确了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文强调加强未成年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个人品德建设也被纳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之中。
(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许,同时面临新时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这就对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要培育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注重党风廉政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新时代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供了明确的实践指引。
二、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就
在70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在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数不清的道德典范,思想道德建设队伍更加壮大。
(一)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自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道德建设就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念的基础上,而不是狭隘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念。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后,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问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在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相继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指导一脉相承,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同样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指导。在培养什么人方面,历代领导人都强调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毛泽东强调要培养“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邓小平提出要培养“四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并在多个场合强调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在每个时期都有具体的文件和政策来指导具体的道德建设。新世纪之交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新世纪的道德建设指出了正确的实践方向。进入新时代公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今后一个很长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多实践方法,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二)实践中不断涌现道德典范和道德精神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人民干事创业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崇高的道德精神。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奠基阶段,“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突出奉献和牺牲的崇高精神,激发了人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即使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遭受破坏时期,也涌现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让处在困境中的人们为之一振。新世纪,面对困难,人民群众又形成了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面对困难所呈现的众志成城是中华儿女一家亲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鲜明体现,是非常生动的道德实践。载人航天精神是以小我成就大我的牺牲和敬业精神。在新时代,“两路”精神所体现的乐于奉献和担当精神、“工匠精神”所体现的敬业精神,都鼓舞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些崇高的道德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70年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结晶。
这一时期,各行各业和全国各地涌现出众多的道德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这几个方面,到2019年已举办七届,共评选出336名全国道德模范。这些全国道德模范都是经过县、市、省层层筛选出来的,他们看似平凡的故事得到全国人民的肯定,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动穿透、感召人们的内心,向全国人民诠释着是非、善恶、美丑。与其相类似的还有《感动中国》,它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三)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和科学研究日趋成熟
思想道德建设的本质主体是一个个现实中的人,人的思想道德知识的获取、思想道德的养成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经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教育和实践来实现。正如列宁所讲:“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思想道德认知亦然。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如果没有成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和研究,是不足以支撑思想道德建设的。
新中国成立70年中间,思想道德建设虽然遭受过一些破坏,但是总体而言,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是日趋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都把道德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道德理论基础的人才,能够充实到思想道德建设的队伍中去。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人员、党政组织与工青妇等社会组织人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立德树人的轴心任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理念就此为人们所熟知,学界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索挖掘其他课程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道德建设队伍和研究拓展了新领域,也带来思想道德建设人才队伍的一体化培育。
三、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新中国70年的历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这是继续指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珍贵精神财富。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上率下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一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重要领域。经过70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在其执政历程中一直持续不断地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理论指导、政策指引和实践导向,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条宝贵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设立机构、组织专门性的活动,以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常态化和全民性。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两大板块内容之一。1997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是党中央指导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议事机构,它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一方面监督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向党中央反映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同时它有着专门的门户网站——中国文明网,通过网络平台向全国人民传达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不仅如此,中共中央还组织了一系列全民性的精神文明评选活动。自1992年起,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活动每年都会举办一次,以文艺作品的形式,或是浓墨重彩反映以爱国主義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或是讴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或是记录民族复兴足音,或是反映社会前进步履,都向人们传达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的价值观,给人们以精神的感知、震撼,给人以实践效仿力。如前所述,“全国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等评选活动亦如此。
中国共产党颁发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件,以实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常态化、实践性。新世纪之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深入发展,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1年,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为新世纪道德领域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对策,为接下来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9年中共中央适时地颁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应对新时代出现的复杂的道德问题、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
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以上率下,不断整顿党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不断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内集中教育就是重要手段,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形成,随后逐渐成为党的常态化实践。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就多次进行整风运动,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展了“三讲”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等。正是这一次次党的集中教育,不断整顿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纪律和政治生态,以纯正党风带动了社风,党员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了人民群众。
(二)多主体、多维度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直是多主体、多维度向前推进的。多主体是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等组织和个人,在多个领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多维度是教育、实践和制度三个维度。教育是道德规范内化的主要途径,多个主体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同向而行,相互配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道德教育在多主体的教育中实现连续不断地衔接。实践是道德规范化为行为的唯一途径,多层次主体在实施道德教育时,还组织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制度是体现道德内容和巩固道德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不同领域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一方面,家庭成员要有目的地将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点同孩子进行交流与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在具体事件的分析中循循善诱。另一方面,家庭成员要自觉地践行同孩子传达的是非、善恶观念,做到言行一致,营造良好的家风。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要按照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道德内容传授,并加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频度和效力,如在校园内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助管和助教等等。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大到学校的风气,小到班级的风气,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要加强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形成一系列的校园文明创建活动。培育良好的校风同样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德是教师的本质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要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单位是人们踏上社会的重要场所,单位对职工的道德教育一般通过岗前和岗位培训、单位的规章制度遵守等实现。
社会的各级组织要大力宣传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同时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文明创建活动,如“希望工程”“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在重要节日、纪念日举办庆祝和纪念活动。
个人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具有很强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自我修养,提倡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不断提升自我。
(三)引道德入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升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践效力
道德建设的实质是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认知,外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和行为习惯。将道德认知外化为人们的实际行动和行为习惯时,教育在其中的约束力相对较弱,因此道德建设寻求更具约束力的途径是必要的。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依法治国同样具有很强的约束力,通过法律法规来惩治恶人,在社会中起到警示作用,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引道德入法是利用法律法规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首要条件,如在宪法中规定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统一是公民的义务。《国旗法》的颁布和实施,体现了将爱国的基本道德品质作为一项义务为人们所遵守。同时《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的全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要体现道德要求。”道德入法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经验,现今已经不仅限于在法律条文上体现道德要求,而是趋向于在法律运行的整个过程中体现道德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列宁全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5]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覃事太,吴长锦.改革开放以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4):21-23.
[9]许春涛,王晓南.认识、养成、实践:习近平道德建设观的逻辑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4-8.
[10]林溦,楊义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70年的回顾和展望[J].道德与文明,2019(05):113-116.
[11]田欢欢,钱爱萍.习近平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理论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3):14-18.
责任编辑:秦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