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振兴农村义务教育为切入点促进乡村振兴

2020-06-19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义务教育乡村振兴农村

摘   要:当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家庭教育投入加大、厌农离农思想严重等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的推进。因此,必须以农村义务教育为切入点,用优质教育为乡村建设留住人才、人力、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1.004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1-20-06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至今,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已基本完成,接下来是各地按规划设计具体实施、推进。两年多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资金、土地、人才、体制与机制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项利好政策,但农村空心化、空巢化以及农业生产率持续下降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家庭教育投入加大、厌农离农思想严重等问题,已成为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制约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强,方能国家强;乡村教育兴,方能乡村兴。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享受优质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应有的权利。但目前农村学校数量急剧减少、农村师资力量日益薄弱、农村教学质量持续下降,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乡村发展的“痛点”。因此,必须以振兴农村义务教育为切入点,用优质教育为乡村建设留住人才、人力、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镇镇有高中。彼时的城乡学校之间差距并不明显,各区县都有农村学校在综合教学质量评估中处于全县领先水平的情况,一些城区学生家长甚至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到优质的农村学校读书。同时各县级或市级重点高中都有大量来自农村学校的优秀学生。这一时期的农村义务教育为国家建设培育、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城乡教育基本属于均衡发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进入九十年代,施策效果显现,出生率显著降低。在地域最广大、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村,学龄儿童数量更是明显减少。同时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人口流动限制的逐年放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部分农村孩子随父母进城入学。这种情况下,为有效利用资源,从2001年开始至2010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地区“撤点并校”工作,农村学校数量大幅缩减。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被打破,城乡之间在学校数量、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农村学校数量急剧减少

“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了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但结果是弊大于利。它使许多农村学生就学距离加大,在校学习时间缩减,农村教育质量快速下降。以乐山市为例,2000年,乐山市城乡共有小学1501所、初中264所,全市中小学在校生人数41.4万人左右;至2009年底,经大规模的农村“撤点并校”,全市城乡小学只剩552所、初中204所,全市中小学在校人数35.6万余人。十年间,乐山全市中小学生在校人数减少约14%,但全市范围内被裁撤的农村中小学达一千多所,减少幅度达57%。有近60%的村级小学被裁撤,有的乡镇仅剩下一所中心小学。这意味着60%的小学生需要跨村上学,就学距离一般增加到5—10公里以上。农村家庭一般没有接送子女上学放学的条件,因为家长得忙农活。一年四季,农村孩子多以步行上学,许多孩子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上学放学路途上。为了给学生留出往返家校的时间,裁撤中剩下的农村中小学上课时间不得不进行调整。城区学校是每天早上八点钟上课,农村学校是上午十点钟才开课;城区学校下午四五点钟才放学,农村学校下午两三点钟就必须放学。在校学习时间被压缩,教学效果、学习效果随之受到影响。虽然“撤点并校”工作在2010年被紧急叫停,但已撤销的学校不可能重新运行,农村学校的整体质量也没有恢复过来。

(二)农村师资力量日益薄弱

为使子女得到良好教育,许多农村父母采取向城区学校付“择校费”的方式将子女送到城区学校上学;而城区学校可以按在校生人数争取到更多的财政办学经费,也愿意接收农村学生。自2013年起,乐山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按照“统筹安排,定点就读”的原则,实行定点学校就读。定点学校一般处于城郊,其办学规模、师资配备、课程设计虽比不上中心城区学校,但仍优于农村学校,农村父母也愿意将孩子送到定点学校上学。至2017年,乐山全市仅有小学229所、初中178所。所有的村级小学都被关停,各乡镇只剩一所中心小学,个别乡镇由于学生人数太少不得不采取邻近两个乡镇合并办学的方式。农村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进一步萎缩,只剩下20%左右的农村学生留在农村学校,有的农村班级人数仅有十来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区学校人满为患,班级人数一增再增,“大班额”“超大班额”比比皆是,本来设计为45-50个学生容量的教室有时候竟挤进70来个学生。随着进城务工子女随迁就读政策和户籍制度的改革,乐山市仅中心城区每年新增义务教育阶段需入学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超过2000人。而现有的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明显不足,城市学校建设进程与不断增长的就学人数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所需师资缺口越来越大。一方面是乡村学校的学生日渐稀少,乡村教师缺少授课氛围、无心恋教;另一方面是城镇学校对教师需求日益增大,城市教师优越的薪资、福利待遇与工作环境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将农村优秀骨干教师吸引到城镇学校。各地教育部门也积极满足城区学校对师资的需求,不断将优秀教师从农村学校向城区调动。一时间,“回城”成了许多农村教师的职业追求。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年轻教师的流失使农村师资力量日益削弱,农村教师年龄结构进一步增大。目前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7岁,而同层次城区教师平均年龄为40岁。

(三)农村教学质量持续下降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是组成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三要素”的协同发力。然而农村学校生源流失、师资流失,加上城乡学校之间在经费投入、教学辅助的差距增大,城区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素质教育机会,他们的能力开发也更全面。城乡教学质量差距逐年拉开,城乡学校参加统一考试的平均分之间相差几十分是常事。即使后来推出的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轮岗活动对提高农村学校教学水平也没有起到显著效果,在有些地方更流于形式。一是城区学校本来就师资紧张,优秀教师受到重用,有时候对于分配到校的支教指标,仅安排艺体课教师去农村完成任务,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骨干教师派出。二是农村的教学条件、教学氛围、生活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娱乐等确实不能与城市相比,优秀教师自己也不愿意到农村轮岗,有些地方甚至代请他人完成轮岗任务。由于教学质量降低,乡镇初中大概只有10%左右的学生能考上普通高中,其余学生要么被分流到职业高中,要么放弃在校学习进入社会。即使那些考上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往往也只能处于中下水平,拔尖的屈指可数。

二、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分析

受千百年来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历来将教育视为家庭头等大事。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使普通阶层有机会通过读书出人头地,很多人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作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世代中国人的共识。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移,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科教兴国战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之一,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城乡身份的不同导致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供给存在明显差异。读书考上大学更易于取得城市户口,教育成为农村学生改变身份的唯一路径。农村的穷、农民的苦更是让农村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留在农村,迫切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子女的命运。

当前,城乡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在办学质量、管理水平方面与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家庭教育投入加大等问题,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推进。

(一)农村劳动力外流增多

人是一切活动的首要因素,虽然乡村振兴涉及面广,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参与。国际上对劳动力的认定年龄在18—60岁间,同时一般认为25岁至45歲这二十年属于一个人最能发挥效用的黄金时期,叫青壮年劳动力。这一时期其体力最为旺盛,知识、技术趋于成熟,且思维活跃、善于创造,属于优质劳动力。他们在农民群体中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对新理念、新技术接受较快,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人才。但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的农村农业缺乏人手的情况普遍存在,乡村振兴面临“谁来振兴”的问题。留在农村的务农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0岁,有很多农民仅有小学文化程度,观念保守,习惯了传统种植养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农业科技无法推广;同时这部分传统农民对市场研判能力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农业生产效益极低。

从调查来看,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一般有两种模式进城务工,一种是进城务工不在农村居住,一种是在附近城市务工,仅晚上回农村居住。针对这两种情况,本课题组在夹江县城区选取了进城务工人员居住比较密集的姚桥社区和工农社区,在农村地区选取了甘江镇4个自然村,委托社区和村委开展了一项针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原因的调查。其中进城务工并在县城居住人员50名,进城务工但每天回农村家中居住人员50名,调查人员的年龄范围选取在25岁至45岁间,共计100位进城务工人员参与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子女教育问题已然成为农村劳动力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见表1)。

(二)农村家庭教育投入加大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各地要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随后“按学区招生”政策在各地迅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原则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目前,农村户籍学生要想在城区学校上学只有三种途径:一是办理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证明,凭居住证等资料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所规定的学区划分学校就读;二是在城区买房,按商品房所属学区就近就读;三是到民办私立学校就读。其中办理居住证需要家长提供租房或房产证明,并且缴纳至少6个月以上的规定社会保险,而且各地能提供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一般处于城郊结合部,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只有通过买房或进私立学校就读稍微好点的学校。近年来乐山各区县商品房价格一路上扬,目前均价已超过3000元/平方米,一套房的房价至少在15万元以上。私立学校虽没有户籍和房产限制,但费用是公办学校的数倍,乐山各私立学校一年费用基本在3万元左右。2018年,乐山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173元。即使是这样,由于农村教学质量的明显低下,许多农村家长还是宁愿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供养子女到城区就学。

乡村振兴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这种转变光有财政扶持是不够的,更需要每一个参与农业生产的家庭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力、物力。当前,教育已成为农村家庭最沉重的负担,占据大部分家庭资金分配比例,农村家庭已无力为乡村振兴投入。

(三)农村厌农离农思想加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传统农业强度大,收益却低。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一年,也仅能温饱而已。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知识真正成为财富。收入较好的行业都需要较高的知识水平,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即使进城务工,也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重体力活,非常辛苦。因为农村苦、农民苦、农业苦,特别是农民社会地位低、社会认可度低、经济收入低,这个群体本身对自己职业并不认可。加上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城乡二元供应结构,让城市和农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巨大差距,农村、农业、农民成了“苦”“累”“穷”的代名词。广大农民已深刻认识到农民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内在关系,迫切希望能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的命运。他们对农村日益低下的教育质量不满、对农村收入现状不满、对农村生活质量不满,逃离农村、远离农业、改变农民身份的离农厌农思想严重,乡村振兴缺乏原动力。

三、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

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城市,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也有人口流动加速的原因,更是多年来对城乡教育重视、投入不均衡的结果。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角度看,当前我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乡村要留得住人,要留得住作为建设主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就必须让农村教育留得下农村学生,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必须下好这个“先手棋”。要积极回应农村学生家长的关切,认真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老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着力改变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

(一)深刻认识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性

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教育管理者长期将城乡二者割裂对待。乡村教育长期投入不足,乡村师资队伍建设长期不受重视。许多地方着力打造地区标杆学校、升学大户,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城区教育,管理部门更是不断通过行政手段将乡村优秀教师筛选进城,“集中力量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实质上成为“集中力量办城区教育”“办好城区教育为人民”。这客观上推动农村家长送孩子到城里上学,进一步造成农村“学校荒”“学生荒”“教师荒”,人为加剧了城乡教育差距,最终导致“空心村”的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学校硬件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教师的各项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教师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教育有了一定程度好转。当前,要把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放到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秉持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政策导向,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办让农村家长满意的农村学校,让农村孩子就近享受到优质教育。

(二)切实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乡村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落后、年龄结构老化的现状,要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开展集中培训、置换脱产研修、跟岗学习、网络研修等方式,为乡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跟上时代发展。要为乡村教师提供走出去的机会,组织他们到城市优质学校、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实践体验,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拓展教育视野、提升教育理念。继续探索学区制管理改革,通过县域内优质学校和农村学校结成共同发展的联盟,把城区学校在管理、教学方面的成功做法输送到农村学校去,整体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学质量。

乡村教师补充来源应以本地、就近原则为主。许多特岗教师来自外地,对乡村没有感情,不愿意扎根乡村。同时,针对乡村教育与城区教育差距较大的现实,补充乡村教师主要应以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为主。一些才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教学经验不丰富、教材不熟悉、教学设计生涩,也不利于乡村教学水平的提升。要将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落到实处,城乡共同发力,提高乡村教育教学水平。

(三)大力开展“互联网+乡村教育”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开展“互联网+乡村教育”。通过“互联网+”的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乡村,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让农村孩子共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农村学校、教学点实现宽带网络接入工程。“互联网+”绝不是简单的二者叠加。要继续抓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远程教育模式,有效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尽快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推广“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四)重塑农村教育价值取向

当前在乡村振兴视域下,需要重塑农村教育价值取向。要认识到,农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人才,包括城市和非农产业,更应该包括农业。要充分利用乡村的自然优势,一些科学实验、科学现象探究等可以搬到大自然中,现场讲解演示,易于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学校、爱家乡的情感,进而形成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的价值观。要倡导知农、为农、爱农教育,着力培养和努力增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引导和帮助其成长成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力度。只有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离农”倾向才能得到扭转。

(五)加强农村小规模办学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过去5年来,乐山“两房”建设上累计投入1.87亿元,建设面积8.65万平方米,农村寄宿学校全面消除了“两人一铺”的现象,农村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基础差、水平低、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要持续加大农村教育专项扶持和项目投入力度,确保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乐山民族地区地广人稀,教育资源分散、教师编制严重不足,要在按“生师比”核定基础上,适当考虑“班师比”因素,帮助解决教师“量”的问题。农村学校在开展布局规划调整时,要做好出生率、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等预测,充分考虑小规模学校“拆、并、建”与寄宿制学校建设同步规划实施等问题。要根据自身特点优化布局,对标补短,切实做好师资和经费保障安排。研究制定增加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补助的政策,在农村学校经费、建设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建议“不足100人按150人补足,不足200人按300人补足,不足300人按400人补足”。要切实提高乡村寄宿学校管理水平,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给予寄宿学生特别关爱,让他们能热爱农村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加热爱农村,让他们的父母能安心于乡村建设。

(六)提升农村教师的获得感

近几年来,国家持续提高农村教师的薪资水平,农村教师的月工资普遍比县城同级别教师高出600至1000元。但是,相比城区的其他资源和条件,很多农村教师宁愿少拿几百元也希望能在县城上班。许多农村教师家在县城,子女也在县城读书。他们在乡村任教,有的甚至还是在偏远山区,在交通、生活、子女教育等多方面存在不便。要肯定他们为农村教育做出的贡献,允许他们合理的物质追求,继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在福利待遇上创造比较明显的吸引力,让乡村教师能安心留在基层。要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切实让农村教师居有其所、病有所医、衣食无忧、晋升有望。此外,地方政府应给予农村教师足够的重视,大力表彰、嘉奖优秀教师,在工资、职称上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引导社会形成尊重农村教师、重视农村教育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杨   静

猜你喜欢

义务教育乡村振兴农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