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及其对青年教育的启示
2020-06-19田圆圆
田圆圆
摘 要: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科学性与时代性三个不同角度回答了文化自信何以需要、文化自信自何而来以及文化自信何以发展等问题。从理论来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其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创新智慧;从现实来看,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及世界范围内话语权的竞争,逐层挖掘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动力,突出其开创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智慧和革新精神,对当下教育和引导青年坚定并增强文化自信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自信;青年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0.01.006
文章编号:1009-6922(2020)01-31-06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提及文化自信并赋予其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提出其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一方面呼吁国人重视民族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激励大家为实现文化自信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文化自信何以需要: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提出文化自信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基于对历史沉淀与现实需要相结合的思考提出来的。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交锋更甚,许多国家开始注重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以增强综合国力,国际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日益激烈,谁掌握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拥有优先发展的优势。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有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但是在这个信息碎片化时代,由于受西方多种文化的冲击,许多国人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开始减弱。面对国内外文化发展的总体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化自信,旨在提升全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一)历史审视:文化兴衰之思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纵观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人类文明每升华一次,都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自信对于每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乃至社会的进步发展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儿女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赞誉。从周礼文化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从汉代经学到隋唐博大开放的多元文化,从宋代理学到明清古典文献,中国古代文化异彩纷呈,不同的朝代以不同的序曲演奏出华丽的篇章。但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打断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步伐,还对国民肉体和精神造成了双重创伤,许多国人开始对中华文化产生迷茫甚至怀疑的态度,这种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的文化不自信现象严重阻碍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一时期西方文化的发展,不仅涌现出一大批诗人、学者和优秀的文化作品,西方文化的繁荣更对西方社会及其政治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发展表明了文化对民族和国家的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对自身文化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并愿意为之探索和努力,才能通过文化进步带动整个国家的快速发展。
(二)现实考察:文化现状之虑
从国际形势来看,当前全球处于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调整期,在求和平促發展的同时,各个国家间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日益增多,这种交流与碰撞一方面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文化建设带来了许多挑战:一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多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已不仅仅停留于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更注重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拉动综合国力的提升。各个国家都在加快发展其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品输出。但是由于在国际秩序的制定和国际局势的掌控方面,西方国家占据较大的优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二是国家之间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愈发激烈,发达国家凭借其较为先进的科技水平、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各种途径宣扬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对我们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冲击。我国在当前国际文化交锋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并不是由于我国文化底蕴的缺失,更多的原因来自于我们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不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对文化建设工作十分重视,推动了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进入新时代,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协同发力。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升,但是我国的文化建设却相对落后,在文化素养的提升、价值观念的树立和践行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部分社会成员过于注重获取经济利益而忽视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外来文化严重冲击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面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该如何选择引起了人们在思想领域的争论。世界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文化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时代发展中抓住机会走向世界。面对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当下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正是基于此,他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指出只有树立起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会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
二、文化以何自信: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从何而来?它源于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源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一)自信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历史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根源所在,我们的理想追求、精神品质、社会治理、生态文明等思想都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根源。我们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奋斗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态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兴必虑衰,安必思危”的忧患意识、“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人文关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治理理念……这些都是中华儿女历代传承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他多次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要认真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四个讲清楚”:“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自信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国人文化自信的程度源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让社会成员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最基本的教育引导做起。一方面要从学校抓起,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课堂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典型事迹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文化工作者要运用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重视道德价值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道德价值评判标准,明确自己的道德责任。通过发挥道德模范和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要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活动有机结合,使人民群众在获得精神财富的同时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自信之力: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也就是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提炼,用国际话语阐释中国价值观念,进一步拓展对外传播渠道,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既要“发于外”,也要重视“形于中”。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改革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举措。一是要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文化机构和文化服务体系,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通过适当给予政策倾斜扶持小微文化企业迅速发展。二是重视文化产业的传播功能,要从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深入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将优异的文化作品推向世界,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存在的误解,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四)自信之本: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文化發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离不开人民的主体创造性。为了更好地激发人民的主体创造性,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首先,要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完善文化服务机制,提高文艺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使文化人才能够安心地进行文艺创作。其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一个好的文艺作品可以引导人们思考社会现实,让人民群众正确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文艺创作要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要将文化自信体现在文艺作品之中,让人民用文化自信正确面对文化领域的挑战。
三、文化自信思想以何发展:坚持以科学性与时代性推动文化自信
任何思想的传承和弘扬都在于其能够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指导实践为目标;任何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都在于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奋勇搏击,并在实践中不断革新。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集众人智慧、析国际局势、基民众所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这也是文化自信论述得以继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灵魂核心。
(一)文化自信思想发展之根基——科学性
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得以确立和发展的根基是其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并不仅仅是将习近平同志的个人讲话和用语加以总结而形成的,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局势、深刻剖析当前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民众的文化需要、准确把握我国文化发展走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尊重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立论依据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十分关注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与人的相互交往,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基于当下人民群众多元的精神诉求,并在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文化自信,进而建设文化强国。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是相互影响的,因此,要具有全局性眼光。文化自信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并不仅仅停留于进行文化建设,而是将它放在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中,提出了文化发展带来的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3.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是立足实践并指导实践的。“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而理论能够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就在于它能指导实践。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并不是从会议到会议、从书本到书本、从文件到文件的,而是化思路为行动、变政策为现实,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找寻文化发展之路,创造文化新动能。
(二)文化自信思想发展之动力——时代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是思想之母,文化自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境遇中提出来的,它客观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象。文化自信展示了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思路。“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也就是说,思想的本质在于“抓住人”,即通过思想本身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得到人们的认同,进而乐于践行。文化自信思想之所以能够“抓住人”就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
1.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文化领域表现为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之间的不平衡。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便是发展。一方面,要对我国已有的文化成果具有足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从中挖掘深藏在中华文化中的底蕴和内涵;另一方面,在已有文化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统筹文化生产、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来发展文化生产力,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文化产品。
2.从当前国际形势来看,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愈益激烈,各个国家都致力于通过话语权的争夺获得在国际舞台上发声的机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要做好这一点,一方面要求文化自信本身具有超强的革新性,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开拓创新、辩证发展的过程及状态”;另一方面要求文化自信具有超强的现实性,能够立足当下人类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比如,针对西方政客提出的“国强必霸”“中国威胁论”等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予以回应,这不仅为国际关系的处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展现了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同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危机的意愿。
四、文化自信之于青年:在学习与交流中创新中华文化
马克思曾说,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毛泽东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口,学习、交流并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对当下引导青年在学习认知中坚定文化自信、在交流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青年在学习认知中坚定文化自信
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找准当前青年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当前青年群体中存在盲目追捧外来文化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之甚少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其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青年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内容较多而深度不够,文化认知较为浅显;另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许多优秀传统道德观念有所淡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化自信。“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充分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因此要坚定青年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引导青年群体通过学习强化其文化认知。
青年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因此,青年由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确立需要加以正确引导。第一,高校教育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引导青年用辩证思维全面学习、认真研究中华文化,在深刻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是高校教育还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第二,社会文化氛围对青年文化认知和文化素养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随着近年“历史热”“国学热”的兴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新的时代趋势,但是如何不断开发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加强中华文化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点。第三,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养成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教育和家风传承在一定基础上可以增加青年接触中华文化的机会,培养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当前核心家庭模式和外来务工增多的家庭现状面前,如何进一步强化家庭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对于塑造积极健康的家庭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氛围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引导青年在交流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
青年是新时代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的建设者和生力军,因此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更应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信,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要求青年不断创新发展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讲好中国故事。当前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一方面要在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价值内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使其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融入新鲜元素,获得新发展。
青年具有创造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思维活跃等特点,因此,青年不仅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是传承者和创造者,正确加以引导将对其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第一,要引导青年在学习中创新中华文化面貌。青年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需要整个社会齐心协力,社会和学校要为青年提供平台,保障不同年龄阶段和思想层次的青年都能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文化素养的提升;党和政府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为青年创新文化提供条件和媒介;主流媒体、报刊等舆论阵地要为青年文化思想的传播提供指导和帮助。第二,要引导青年在文化交流中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习近平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青年要借助国际院校间的交流、中外企业间的合作、国际媒体的交流等形式,使用国际话语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华文化的奇光异彩,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小结
纵览中华文化,既有文化衰败之殇,亦有文化繁盛之就,文化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兴衰紧密相关。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站在时代发展的风口浪尖,立足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通过对中华文化全面、客观、理性地分析,提出文化自信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必然性,有利于引导广大青年踏实学习、勇于创新,增强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觉性、文化自信心,造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39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58.
[4]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习小组编著.平天下:中国古典治理智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3,65,103,207,147.
[5]尚永亮,王承丹.盛世文豪:司马相如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324.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6.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6-207,207,198.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9.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10]孟宪平.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338.
[1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责任编辑: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