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
2020-06-19张健
张健
【摘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既是课程定位的需要,也是史学研究特质、学科素养的基本诉求。文章在分析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认为教师要抓住史料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基于历史课程特质和学情实际,强化策略选择意识,从而在有效的史料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证据意识
史学的基本功用是“求真”,如何“求真”?需要将立足点放在史料上,在援引史料、理解史料和考证等系列活动中,形成研究成果,实现“求真”的基本功用。然而,研究成果要经得起考验,需要强化史料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证据”意识,这样才能使史料教学达到史学研究的“求真”功用。
一、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的必要性
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体现出多重诉求,既是课程定位的需要,也是史学研究特质、学科素养的基本诉求。
1.历史课程定位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历史学科定位为基础课,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人类历史进行解释,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高中史料教学根据这一定位,强化证据意识,在各个环节做到按照证据说话,每一个结论都要做到“论从史出”,而“史从证来”又确定了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基本定位,只有建立在证据基础上,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才具有说服力,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2.史学研究特质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史学研究的特质是什么?它是对历史现象、事件、人物阐释的活动,这一阐释不是凭空而生,而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因此,求真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考证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活动。只有对符号性的历史史料进行充分的考证,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原貌,才能使史学研究具有真实性的意义,才能使真理获得有力的支撑。离开证据和考证,史学研究就失去了本来的价值。因此,史学研究离不开证据意识。
3.历史学科素养需要培养证据意识
学科素养成为当前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史料教学的基本任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又是由历史学科特质所决定的,历史依赖于史料,而史料的价值又取决于真实性。这就需要在史料教学中培养证据意识,只有基于证据意识才能驱动学生不断对史料进行考证,以还原历史,并从中捕捉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从而做到去伪存真,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发展,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引领学生形成优良的精神品质,做到严谨、务实、求真等,实现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
二、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要抓住史料教学的基本环节,并基于历史课程特质和学情实际,强化策略选择意识,从而在有效的史料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
1.厘清“史”“论”关系,做到论从史出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证据意识的培养要建立在“论从史出”基础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厘清“史”和“论”之间的关系。“史”是历史研究的材料,它是历史本体的一种反映,它的基本特质是真实性,只有保证真实性,才能作为理论和思维的素材。“论”是历史研究形成的观点、得出的结论,它建立在分析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历史事实的分析与研究又依靠史料,对史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只有厘清“史”和“论”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论从史出”,使一切的历史理论建立在史料基础上,历史理论又反作用于史料研究。“论从史出”是一个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无形中需要证据意识的参与,在运用证据不断考证的过程中归纳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的目标。
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其中“皇帝制度”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了解“皇帝制度特征和本质”是一个教学重点,为了强化学生对“君主专制”这一制度本质的认识,即形成“君主专制”的结论,需要相应的史料作为证据。此时,援引史料成为一种必要,通过史料“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学生对“君主专制”的史论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由于厘清了“史”和“论”之间的关系,坚持做到“论从史出”,学生在史料学习过程中自然就形成了证据意识,在接受某一历史结论时自觉地援引史料进行考证,同时,在史料学习过程中又自觉地运用既成的史论去检验史料的真伪。
2.用好“内”“外”资源,做到一主多辅
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向2.0时代升级。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说史料资源数量多,类型广。面对庞大的史料资源,在史料教学中如何取舍?如果处理不好,史料教学就容易异化为史料的堆砌,不利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教材内史料资源和教材外史料资源的关系,立足于教材内史料资源,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在史料学习过程中强化证据意识。根据史料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坚持教材内史料为主的基础上,适度地向教材外史料进行辐射。
解决了史料教学资源取舍问题,就需要解决史料资源的运用。在一主一次史料资源的支持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证据是广泛存在的。然而为什么历史史料教学中史料复述现象普遍存在?这与学生证据意识弱化现象有关。因此,教师需要用好教材内和教材外史料资源,引导学生基于证据意识对史料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推论,最终得出历史结论。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这一板块,教材援引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段史料。教材在引用时进行了语言處理。在史料教学时,可以采用比照式呈现方式,利用多媒体展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原文,并对《史记》的地位进行举证。
这一过程,坚持将教材内和教材外的史料进行比照式展现,本身就体现出源证据意识,避免翻译过程中出现问题。同时,又援引资料对《史记》进行界定,通过一主一次史料资源,学生围绕历史进行求证,从而透过“皇帝在意丞相车骑的多少”表象,证实皇权和中央官制的至高无上、不容挑战。
3.兼顾“证”“思”要素,培养证据思维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证据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目前最基本的形态之一是注重史料的“考证”,然而在对史料进行考证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还存在相对的滞后性。这就需要史料教学中兼顾“证”和“思”两个要素,引导学生在求证活动过程中养成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进行求证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证据思维”,学会运用史料进行求证。
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部分内容时,教材对夏和西周建立时间采用了不同的语言表述范式,夏的表述为“约公元前2070年”,西周的表述“公元前1046年”,表述的区别是,前者采用模糊表述方式,体现出不确定性,后者采用准确的表述方式。为什么会出现“一字之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史料进行求证。借助利簋内部铭文所记录的武王伐纣事件,去印证《尚书· 牧誓》的记录“时甲子昧爽”,以及《逸周书· 世俘解》的记录“甲子朝”,最终得出准确的结论。
这个环节的史料教学,只是单一地复述史料则难以达到求证的目的。这一过程中由于求证思维的参与,能使史料之间形成证据链,从而生成严谨的求证思维逻辑,在思维的帮助下学生的证据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不仅如此,学生在史料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品质也实现进阶。
4.树立史料甄选意识,强化证据意识
在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史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史料甄选意识,能够运用多种类型的史料,让学生的证据意识得到强化。例如,在史料教学中,可以选用微观史料,从而引领历史教学从抽象走向具体。
例如进行“至高无上的皇权”教学时,就可以从“皇帝”这一称呼的变化入手,枚举相关史料,让学生从小小的称呼中感受到“皇权至高无上”,于细微处进行求证。此外,在选用史料时,教师还可以采用比照式呈现的方式,选择存在矛盾冲突的史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史料学习中,调动证据思维,让学生在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对历史理论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使学生的证据意识得到不断强化。
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基于多样化的史料,善于激活学生动力系统,借助学生证据意识丰富学生求证活动体验。例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假设的方法开展学习,学生在假设的结论引领下进行求证,从而让求证活动和史料教学更加丰富。
总之,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板块之一。然而,史料教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求证,这就需要教师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证据意识,并优化教学策略和史料选择、利用策略等,让史料教学成为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何成刚.史料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彭正奇.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養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07):28-29.
王德江,赵玉洁.史料教学与学生的证据素养培育[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5(10):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