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2020-06-19叶萍

教育界·下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叶萍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紧紧围绕审美教育核心任务,紧扣音乐作品之美,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体优化策略有三个:其一,找准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感知美;其二,紧扣学习核心,引导学生体验美;其三,激发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创造美。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承载着审美教育和文化育人的课程任务。因此,在设计小学音乐教学方案时,要紧紧围绕审美教育核心任务,紧扣音乐作品的美感,通过逐层推进、相互关连的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凸显音乐课程在以美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找准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感知美

能不能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评价一节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标准。具体来说,要力争做到三个方面——眼里有学生、胸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所以,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学情、年段目标、音乐教材三个层面精准分析学习起点,充分挖掘其中潜藏的美的因子,引导学生充分感知音乐课程的美感。

1.眼里有学生

所谓“眼里有学生”,是指教师要在设计教案、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围绕课程年段目标、学生学情基础等前提条件,精心策划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积极参与其中的音乐实践活动,力避出现严重背离学生音乐理解水平的人为拔高、甚至超出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现象。

比如,在《秧歌舞》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从三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出发,根据儿童喜欢新鲜事物、活泼好动、思维跳跃、喜欢表现的特点,在新课导入阶段,通过播放民间歌舞视频《秧歌舞》创设音乐情境,感知民俗特点,学习一些基本的秧歌舞动作,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有条件的还可以考虑打击乐器的伴奏。这样设计教学,激发全体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整体感知秧歌舞“载歌载舞、节奏鲜明”的艺术特点,不断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效果。

2.胸中有课标

要做到“胸中有课标”,小学音乐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正确解读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准确把握学生在音乐情感、音乐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其二,准确厘清音乐课程在不同年段的培养目标,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其音乐教学目标的方面和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太阳出来了》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一,借助歌唱教学,感知音乐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意识;其二,通过启发引导、示范歌唱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歌唱的技能和艺术表现能力;其三,理解并记住反复记号,尝试运用活泼欢快的音乐节奏,创作简单的动作来表现歌曲的内涵。上述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音乐学科的三维课程目标一一对应,从初步感受音乐的情感入手,再到深入感知音乐内容,循序渐进,逐层推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音乐核心素养。

3.手中有教材

准确解读和把握音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音乐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和重要前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手中有教材,认真解读音乐教材。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整体观照所有小学音乐教材,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关联,便于教学实施的前后关连;从小的方面来说,要准确把握本学期音乐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本课时的重点内容,理清教材的内在机理。不管是歌唱教学还是音乐欣赏,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一致的,即帮助学生掌握节奏、旋律和情绪等音乐要素。比如,歌曲《小船》一课的教學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运用流利、连贯、深情的声音演绎歌曲,在歌唱练习中学会运用“声断气连”的演唱技巧。因此,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上述的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使用学生可以感知和运用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在歌唱实践中初步掌握音乐技能。

二、紧扣学习核心,引导学生体验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审美教育的核心和要点是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美。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美感,起点是感知音乐,核心是理解音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扣住理解音乐这个教学核心,通过、逐层深入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通过倾听、歌唱、思考音乐等学习策略,在音乐体验中,深入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音乐之美,推动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不断感受相关的音乐美感。

1.倾听欣赏

古代典籍《乐记》强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由此可见,音乐源自于人内心的情感,并通过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来。音乐教学和音乐的产生正好是相反的过程,通过聆听音乐感知音乐的内涵。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和欣赏音乐,感知音乐之美。

2.载歌载舞

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音乐之美以后,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进一步挖掘音乐作品中潜藏的美的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再现和展示音乐之美。例如,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现音乐之美。教学歌曲《木瓜恰恰恰》,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歌曲的节奏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乐曲,创设欢快活泼的音乐情境,启发学生把打击乐器加入到“恰恰恰”处,还可以鼓励学生加上“恰恰舞”的表演动作。可以通过演唱乐曲展现音乐之美,启发学生运用多样的演唱方式,表现不同歌曲的不同风格,比如,通过齐唱突出气势之美,通过合唱表现和谐之美,通过独唱展现舒展之美,借助多种形式的演唱,引导学生获得深刻、丰富的审美体验。

3.创设情境

音乐源自情感,富有情感的乐曲才是最动人的音乐。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感知、思考音乐的过程中,心灵受到震颤和感动,让音乐的魅力深深打动学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媒介,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比如,在《龟兔赛跑》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在故事铺垫、乐段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体验兔子、乌龟音乐形象的不同特点,然后鼓励学生进行表演。把学生分成两个角色扮演组,让他们佩戴上精美的动物面具,通过课件演示呈现故事场景,指导学生表演音乐情景剧。以情动人,以美化人,在诗意优美的音乐情境中,学生目睹精美的场面,聆听优美的乐曲,沉浸在教师饱含情感而又抑扬顿挫的语言描述中,他们被这种美的情境深深吸引了,进入到和谐生动的审美境界。

三、激发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创造美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堂教学,是个性鲜明、高潮迭起的音乐学习之旅,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呈现,在引导学生感知和理解音乐之美的前提下,尝试创造美的探究过程。

1.探究创新

音乐学习强调探究和创新,是学生展开想象、开展探究、创造体验的思维之旅。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能故步自封,要联系生活实际,与时俱进,大力创新,勤于反思,努力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的主角,让他们有机会创新,表达创意,体验创造的快乐。

比如,在《荡秋千》歌唱教学中,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一边演唱歌曲,一边做出荡秋千的姿势,顺势揭示课题。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体验和仡佬族儿童在乐声中一起荡秋千的快乐。然后,教师围绕三个音乐段落,精心设计了三种不同的形体动作,鼓励学生一边聆听音乐,一边进行动作表演,在音乐体验中形象地感受三个乐段的不同特点。接着,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先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的骨干音,再绘出乐曲的旋律路线,形象地感受乐曲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从上述教学流程来看,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和创新,既有创编动作,又有根据音乐情境联想,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较为轻松地理解了歌曲的旋律、节奏、结构和艺术风格,并且深刻地受到了音乐美的熏陶。

2.和谐互动

音乐是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学科,能够让学生在音乐体验活动中唤起音乐灵性。需要注意的是,在音乐教学中,一方面要尊重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师生要在课堂上实现有序的教学互动;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好教学的主导作用,整体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秩序,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互动。打个形象的比方,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就好比是总导演,学生如同小演员。要使演员表演出彩,总导演要做到点拨及时、引导恰当,能够根據学情及时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地促进全体学生的整体发展。

比如,教学《小青蛙找家》一课,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寻找小青蛙回家经过的路线,教师一边通过PPT创设小小池塘、青青荷叶、小青蛙伴着乐曲节奏跳动的音乐情境,一边根据乐曲的节奏感情朗诵歌词。在诗意情境的作用下,学生轻轻松松就识记了乐曲的节奏与歌词。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开展音乐剧表演,并提醒学生表演的注意点,比如表演时的演唱声音要轻一点,路线不能搞错,节奏要准确把握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音乐教材特点,结合儿童学习特点,精心创设活泼灵动、秩序井然的音乐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体验,用心感受。

总而言之,在设计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找准学习起点,引导学生感知美,紧扣学习核心,引导学生体验美,激发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创造美,努力让音乐课堂教学美不胜收,如同一首百听不厌的美妙乐曲。

【参考文献】

杨萌萌.聆听生活中音乐的旋律——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探索[J].北方音乐,2018,38(19):203.

潘飞君.引生活之水 灌音乐之园——谈生活经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18):67.

江茂琳.小学音乐课堂“音乐结构”趣味教学设计与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8(01):34-37.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教学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