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理念下习作指导策略的转型

2020-06-19朱旭光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习作指导深度学习策略

朱旭光

摘    要 小学生习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不可能无师自通。就眼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在深度学习理念的观照下,从四个方面作出教学策略转型:从命令式作业转向功能性习作, 从知识型讲授转向建构型发展, 从散点式教学转向层进性指导, 从告知型修改转向反思型顿悟。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习作指导 策略

小学生习作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从本质上说,是由意到言的转换。“意”,即想表达的内容或想法;“言”,即说的话,这里特指书面言语。言语是有样式的,“亚里斯多德根据语言表现形式的不同目的、标准和内容,将它区分为诗的、修辞的和逻辑的三大类” [1]。    其中,诗依赖隐喻,修辞追求生动,而逻辑则崇尚严谨。因此,小学生学习书面言语,不可能无师自通,需要教師的专业指导。当下,小学习作教学还存在着指令性、浅表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就题目教写作,学生无趣可言;一味讲授写作知识,教学沦为简单的告诉;习作知识散点化,没有形成结构化认知;等等。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体的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因此,习作指导呼唤深度学习,习作指导策略亟待转型。

一、从命令式作业转向功能性习作

“深度学习是一种整体的学习状态,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过程,而绝不仅仅是学习者大脑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它既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充满着情感、意志、精神、兴趣的过程。”[3]因此,要想让习作向深度学习迈进,须使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充满情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即赋予习作以社会功能,使之成为生活中有待完成的一项任务,而任务都是有情境的,我们称之为任务情境。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写作一般具有两种基本功能,即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根据这两种功能,可将写作任务情境分为两种:自我表达的情境和与人交流的情境。尽管“习作”与“写作”有所区别,但本质上都是表达。当学生把习作当作生活中的写作看待,为某种需要而写,为完成任务而写,对习作就会产生兴趣和动力。所以,面对每次习作,教师都应该对作文题目进行“包装”,为习作创设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任务情境。

统编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8的话题是“我的心儿怦怦跳”。习作练习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提供了“参加百米比赛”“登上领奖台”“参加班干部竞选”等6个常见的生活或学习场景,编排了“你有过上面的经历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等问题,并配以形象的图例,呈现惊喜、害怕、紧张、激动四种心理状态。第二部分,布置了本次习作的任务:“选一件令你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写下来,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写完后先修改,再誊写清楚”。第三部分,列举了14个形式丰富的词语和1个歇后语,并以泡泡图提示学生:“我积累了很多写心情的词语,可以用在这次写作中”。很显然,教材只是让学生“选一件令你的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写下来”,至于为什么要选,为什么要写下来,学生不得而知。为了让这次习作具有功能性,我们创设了一个任务情境。在学生审题,打开思路之后,出示PPT:

本期的校刊《阳光》开辟一个专栏,叫“缤纷心情”,特向四年级学生征稿。要求选一件令你心儿怦怦跳的事情写下来,写清经过、写出感受。欢迎大家踊跃投稿,一旦录用,将在《阳光》上发表,并授予“运平路小作家称号”。

这是一个真实的任务情境,学生在这个任务情境中学写作,就变得饶有兴趣,动力大增。当然,更多的情况可能是创设拟真情境。在当前条件下,“立足于课堂与学校功能来创设情境,是写作学习贴近真实生活世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因此,‘拟真交际语境写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的真实交际功能,它应该是学校写作教学的课程形态”[4]。

二、从知识型讲授转向建构型发展

以往的习作教学,一般流程是:读题审题→讲授知识→朗读范文→模仿写作→收缴批改→讲评习作。其中,给学生讲授本次习作的写作知识,是重要一环,仿佛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写似的。实际上,教师的讲授,作用微乎其微。因为,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这里的“练”不是盲目的练,路径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于是,“课中小练笔”“平时写日记”“单元大作文”,就有了目的、有了层次,一步一步练时就有了方向。这里的每一次“练”都是基于情境的学习,是对言语应用场的生活回归,是对课中所学的活化运用,是对写作知识掌握与习作技能提升的一次建构。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教材都编排了一个习作单元。每个单元有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和习作练习。各部分内容都聚焦单元语文要素,前后内容之间呈叠加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两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上成“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目的是“向课文学表达”。所学的表达策略,直指单元语文要素,是学生学习两篇精读课文时,在默读思考中领悟的,在互文阅读中发现的。而后,在“交流平台”环节,教师要组织学生再次回顾教材,结合具体语段,交流学到的写法,并予以提升总结。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这一环节,就可以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总结提升为一句口诀:“六要素,少不得;事情要按顺序说。笔下人物交替写,重要人物笔墨多”。这样,学生就在写作知识与课文语段之间建立联结,形成认知图式,完成意义建构。这时,让学生将刚学到的写作策略,在具体情境中“初试身手”,将静态的写作知识转化成动态的写作技能。在后续的习作例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再次印证在精读课文中发现的共性写作策略,领悟其中的个性化写作技巧(比如《小木船》中的详略处理),形成更新的认知图式。接下来的习作指导,可以是“初试身手”的进一步修改完善,也可以是另起炉灶,学写新篇。

三、从散点式教学转向层进性指导

以往的习作教学,每个单元之间联系不紧,甚至毫无关联。习作练习,随意性较大,不成系统;习作指导时,教师往往就题而教,习作知识呈散点状,学生对习作策略,无法形成自己的结构化认知体系。而统编教材,一套教材是一个整体,一册教材是一个整体,一个单元也是一个整体,整套教材共安排了8个习作单元,各个单元习作要素之间、每册教材中的诸单元之间,都具有层进性。所以,不论从什么角度考量,教师在教学中,务必要有整体意识、整合意识。以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四、五、六、八这四个单元,语文要素都是围绕着写事安排的,从写作的角度来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第四单元是要求写一个故事,想象是重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即可;第五单元,要在写清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把事情写清楚;第六单元与第五单元要求基本相同,只是写游戏的难度稍大一些(还要写清游戏规则);第八单元是写一件事,要在写清过程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难度最大。因为写清过程,多用叙述;写出感受,不光要叙述,还要细致描写。

“深度学习倡导学习要素间的有机联结”,“树立整合融通意识,着力探究注重整合联系的深度学习方式”[5]。对于第八单元的习作指导而言,不能只关注第八单元,要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前几个单元的写作策略,弄清各单元语文写作要素之间的层进关系,建立有机联结。让学生认识到,各单元之间习作要求与习作策略具有层进性,写好第八单元的习作,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挑战,是一次学习写作的深度学习。

具体指导时,由于学生已经能写清楚一件事的过程,难点是写出自己的感受,所以,可以采用先写作、后指导的策略。在交流反馈中,发现写感受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再利用支架进行精准的写作指导,从而让学生明白:外界的刺激,让自己“心中有想法,身子有变化”。

四、从告知型修改转向反思型顿悟

过去的习作修改,往往是教师发现问题,集中讲评,指导学生如何修改,这是典型的告知型修改。现代课堂上的习作修改,倡导“反思型顿悟”。“顿悟”原是佛教术语,是禅宗的一个法门。它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领悟佛法的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对习作修改来说,应该理解为“忽然领悟”。那么,学生凭借什么能忽然领悟呢?答案是:习作支架。

“深度学习的开展离不开学习支架的支持。学习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体悟和理解。”[6]当教师发现习作中出现共性问题的时候,不要直接告知,而要利用精选的习作支架,让学生阅读,边读边与自己的习作比较,找出症结所在,教师适时地予以点拨,拨云见日,让学生恍然顿悟。进而,让学生自行尝试修改。比如学生在写《一个人走夜路》时,教师发现不少学生感受写得很笼统。这时,及时出示优秀的作文片断,与自己的习作对照阅读,从而发现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支架的选取很关键,它是学生“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智慧与策略获得全新体验的依存”[7],必须高于学生的现有认知,与学生的现有水平之间,应该存在着可达成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支架才有益于学生学,也有必要让教师教。

以上,笔者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对习作教学指导策略的转型作了教学化思考,从理念上提出如何改变,更多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来自课堂实践,推动策略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李维鼎. 语文言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3] 吴永军.关于深度学习的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9(02)

[4]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1).

[5] 徐华军.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学习活动的优化策略[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8(06).

[6] 朱萍.语文深度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9(01).

[7] 何捷.儿童写作教学中“例文介入”观照与思辨[J].新课程研究,2017(01).

[责任编辑:陈国庆]

该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規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学习的案例研究”(D/2018/02/59)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习作指导深度学习策略
谈基于学生本位的习作指导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链接课内外,实现读与写的无缝对接
解析习作“精准知识”教学的肯綮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