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的审题立意探究
2020-06-19毛永健
毛永健
摘 要 “截搭题”原本是科举时代八股文的一种考题模式,但是在今天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这种命题模式却日久弥新,演变成了“截搭式”命题。为此,对历年高考作文中出现的“截搭式”命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就显得极为必要。
关键词 高考作文 截搭式 命题 审题立意
2019年高考的硝烟已然散尽,冷静审视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除了部分试题的改头换面而外,引人思索的还是作文题的设置变化。譬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及浙江卷、2018年全国I卷及全国III卷、2017年高考全国I卷等均采用了“截搭式”命题,为众多考生的审题立意乃至写作设置了不小的障碍。有鉴于此,就极有必要对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的审题立意进行科学的梳理,。
一、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溯源
所谓截搭,顾名思义,“截”就是截取,“搭”就是牵搭或者链接。“截搭”一词来源于古代科考的截搭题。截搭题实际上是八股考试中的一种命题方式,萌芽于北宋,那时出现的春秋合题就与截搭题的产生有一定关系。“截搭题”的命题原则,要求命题者一律采取“截”和“搭”的形式,把经书上的一句或一节,截半节或下半句,要求考生写文章。这实质上主要考查的还是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程度,与当下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立德树人等素质无关。纵观时下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其在形式上虽有颇深的历史渊源,甚至还留存有“截搭题”的某些痕迹,但毕竟改观颇多。我们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虽有八股文“截搭题”的某些外在样式,但是在内容上已然不同,考生切不可等同彼此,混淆视听。
梳理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的呈现路径,其实几乎每年都有出现,有据可查的大约可追溯到2004年,该年全国I卷及全国II卷均采用“截搭式”命题,只是无人提出“截搭式”这个概念而已,于是历年的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均被大家笼统地当作话题作文或者新材料作文。例如2015年高考福建卷作文题,命题材料以三句话予以呈现,分别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审视这个作文命题,考生很容易从关键词入手进行审题,瞬间便可以抓住“路”进行立意。但事实上,光有“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个“路”字根本不能呈现出正确的写作方向与路径。为此,考生还得沉下心来,先依次“截取”,再进行综合“牵搭”,以确保找到写作的方向与路径。三则关于“路”的言论,第一则强调的是“路的有無”与“走的人之多寡”的关系;第二则强调的是“走错路”与“发现新路”的关系;第三则的关键词为“走不通”与“不敢走”,强调的是“路”与“人”的关系。这是对命题材料的分别“截取”。那么,如何进行有机的“牵搭”呢?这就需要考生将三则言论串联起来,找到其内在的联系点,才可能是最核心的立意。三则言论强调的都是“人”与“路”的关系,其共同点为:路是靠人走出来的。而人在走路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没有路”“走错路”“走不通”的境况。如何破解难题?关键还是事在人为。换个角度说,只有具备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可能绝处逢生,化险为夷。由此,可以立意为:敢为天下先,才能开辟出新路子;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必须是有远见与卓识之人,开路要有胆,更要有识、有德;等等。
通过对这个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这种通过“截取”之后再进行“牵搭”的“截搭式”命题确实客观存在,而且源远流长,并在当下成为了高考作文命题者钟爱的一种重要的呈现方式,考生要予以重视。
二、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类型
1.高考作文词语“截搭式”命题
高考作文词语“截搭式”命题,是指命题者罗列一些有内在联系的关键词,进行随意的排序后作为命题材料,然后让考生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关键词来按照规定任务进行写作的一种命题。这种作文命题,重点是需要考生找到所选择的两三个词语之间的内在勾连,如若考生只看到词语表面的联系,将其生拉活扯地串联在一起,并不能很好地揭示词语之间的本质,从而导致立意的低下或者偏离。
譬如2017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命题材料提供了“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等12个中国关键词,要求考生“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并且强调所选关键词要“形成有机的关联”。
高考作文词语“截搭式”命题,其审题规则类似于小学数学中的分类题,关键在于精准分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精准分类的标准,其实就是“截取”关键词之后“牵搭”主旨的所在,也即命题的立意所在。由此,可见该命题最怕的就是考生仅就“截取”的两三个关键词走马观花地泛泛而谈,而没有“牵搭”关键词背后的“有机关联”。譬如“截取”长城、京剧两个关键词,其“牵搭”的有机关联的标准明显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因为长城为物质文化,而京剧为非物质文化,恰好建构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维度。应该说,这个作文命题的开放程度为历年之最,有数十种排列组合方式,但是这数十种立意方式,并非都是“有机关联”的,考生须要进行科学的甄别,选择出立意准且又好写的主题进行写作。
2.高考作文名句“截搭式”命题
高考作文名句“截搭式”命题,主要指的是命题材料由多个名句构成,名句之间具有内在的有机关联性,可供考生进行“截取”与“牵搭”的作文命题。这类作文命题的审题立意,考生须要注意三点:一是对所“截取”的两三个名句,一定要准确理解名句的内涵,建立名句之间的有机联系,设计好论述分析问题的层次;二是务必结合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去解读名句,由表及里地把握名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其喻意,切不可浮于表面;三是由于部分名句特别是诗句的内涵颇为抽象及丰富,考生在进行名句之间的“牵搭”之时,须要作出精准判断,以确保中心统一,文脉贯通。
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题,命题材料共提供了六个名句,分别是:《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魏源的“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鲁迅的“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命题要求考生“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写作任务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也就意味着考生要根据名句的有机联系进行“截取”与“牵搭”。如何“截取”呢?考生得充分理解名句的内涵,并有效地提取出名句言简意赅的旨意,《周易》名句可概述为“自强不息、顺应自然”,杜甫名句可概述为“思念亲人、家国情怀”,李清照名句可概述为“坚持自我、豁达自信”,魏源名句可概述为“开放进取、提升境界”,鲁迅名句可概述为“正视问题、直面困难”,毛泽东名句可概述为“勇于实践、敢于担当”。基于上述各句旨意,考生才能够进行句子之间的“牵搭”立意。譬如“截取”李清照、魏源和鲁迅名句,可以“牵搭”立意为“如何在自信基础上去正视问题、开放进取”……总之,只要“截取”的两三个句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考生就可以此为基础进行“牵搭”立意。
3.高考作文对话“截搭式”命题
高考作文对话“截搭式”命题,命题者往往会在材料中设置一个话题或者一个事件供大家各抒己见,并将讨论者的发言内容以分条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构成命题材料的主体部分。事实上,讨论者的对话内容既是考生审题立意的依据,也是考生深陷其中找不到出口的陷阱,为此,考生要对对话内容进行认真地解读,不但要理解其表层义,还要把握其深层义、引申义乃至比喻义。由于对话内容一般为两人以上的对话,故而考生须要“截取”有效对话,并对其进行逐一思考领悟,待明白其内涵之后,再从整体上进行“牵搭”立意。
例如2012年高考浙江作文题,命题以台湾作家刘继荣与女儿的对话为引子,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刘继荣认为女儿“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回答“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此事经刘继荣发微博后,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网民甲认为“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网民乙反问“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网民丙认为“路边鼓掌与路上奔跑,都应该肯定”。写作要求考生“从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
这是一个颇具生活哲理的新材料作文题,材料介绍了刘继荣与女儿的对话,考生可“截取”出两个关键词:英雄,路边鼓掌的人。之后考生可对网民甲乙丙对事件的看法进行“截取”理解,并进行深度的“牵搭”。网民甲赞成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即认为“做一个平凡的人,为他人鼓掌也是一种支持”;网民乙认为还是做英雄好,即认为“我们应该为英雄鼓掌”;网民丙认为做英雄与做普通人都很好,即认为“平凡与伟大是两个对立的概念,是统一而又矛盾的。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应该为平凡构筑伟大鼓掌”。三个观点,网民甲乙择其一,网民丙合二为一,后者会更显辩证,更具思想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网民丙的观点其实就是对网民甲乙观点的“牵搭”与整合。
4.高考作文片段“截搭式”命题
高考作文片段“截搭式”命题,其构成方式大多为镜头组合、材料组合等,其所呈现的内容一般为几个有内在关联的事件,或者几种有彼此交叉的社会现象。考生在对这类命题进行审题之时,可以“截取”一个事件或者一种现象,也可以“截取”多个事件或者多个现象,但是前者的立意一般会显得略为单一,甚至有偏颇之嫌疑,后者的立意整体会显得全面、客观而辩证。为此,考生在审题时最好全面审材,做好多个事件或者多个社会现象之间的“牵搭”,以使立意有宽度,也有深度。
譬如,2005年高考上海作文题,命题主体为三个镜头片段的组合。镜头一系武侠小说与言情小说的阅读讨论,强调武侠小说重在“以侠为人格理想”,而言情小说重在“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镜头二是对流行歌曲《中学时代》《同桌的你》受欢迎的原因分析,材料认为此类歌曲呈现了莘莘学子“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的生活;镜头三涉及“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问题,并特别指出“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在三个主镜头之外,命题还将材料拓展到了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并强调“需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要求考生“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
上海高考作文题以思辨见长。这个命题依然呈现出了考查思辨的态势。命题材料由课堂教学引入,却将视角定格在三个彼此关联的组合镜头上,因此,考生在审题时须要事先“截取”镜头以理解其内在含义,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镜头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牵搭”立意。就镜头一和及镜头二而言,其內容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考生可从“如何看待流行文化,流行文化为何流行的原因”等角度去立意;就镜头三而言,因为叙述的是广告对经典文化的冲击,考生在进行“牵搭”时,一定要审慎解剖,理性思辨,重点立意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关系”,切不可牵强附会。事实上,要写好这个命题,关键在于考生是否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流行文化流行的原因,以及剖析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关系。
三、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的审题立意技法
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命题者如果给出的词语、名句、对话、片段等较为简单,考生在审题立意上就不会存在较大的困难。但是这类命题的开放度一般偏小,考生能够选择的立意切口也就有限。命题者如果给出的词语、名句、对话、片段等较为繁杂,存在众多扰乱视线的赘余信息,考生就须要对材料进行“截取”筛选,然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将留存的有内在联系的词语、名句、对话或者片段进行“牵搭”,进而提炼出命题的立意以供写作。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审题立意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为归类、截取、牵搭。这三个步骤并非是绝对独立的,更多的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也有你的状态。因此,在审题立意中,考生须要有着清醒的认知,切不可机械运用。
1.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的“归类”
“归类”是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审题立意的第一步。何谓“归类”,简言之,就是考生按照一定的立意标准对命题材料进行精确、全面、有组织的分类,并将其纳入到立意的过程。归类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等同于该命题的立意之一,为此,考生在归类之时,切不可粗枝大叶,一定要审慎研究,力争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地找到几个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并确保被归类的材料之间在内部形成一定的梯度。譬如,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等,这能为之后的写作搭建一个很好的结构支架。
例如,2018年贵阳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作文题,命题共例举了古今中外的六则谚语。阿拉伯谚语:“当你面向太阳的时候,你定会看到自己的希望。”德国谚语:“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美国谚语:“我可以穿越云雨,也可以东山再起。”波兰谚语:“人不要总看做过什么,而应关注还有什么要做。”墨西哥谚语:“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中国谚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写作任务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命题者给出了六则谚语作为材料,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内容,有极大的时空性。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这就为考生的“归类”提出了限制与方向。但就本题而言,两三个句子的组合排列有多个写作方向,只要考生抓住其中一个方向进行“归类”即可。譬如,阿拉伯谚语和德国谚语可按照“努力就会有希望,有收获”归为一类;德国谚语和中国谚语可按照“团队合作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归为一类;阿拉伯谚语和美国谚语可按照“找准目标,战胜困难,希望永在”归为一类等。事实上,考生能否很好地找到两三个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点进行归类,是命题立意的关键。
2.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的“截取”
“截取”是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审题立意的第二步。何谓“截取”,简言之,就是从整体材料中切取一部分材料来作为立意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类命题一般无须全面审材,仅须关注自己立意需要的部分材料即可。“截取”的前提条件是“归类”,考生只有根据一定的标准或者条件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才可能将自己需要的同类材料“截取”到一起,也才可能让这些共同的材料去支撑一个统一的立意。为此,只要考生“归类”得当,“截取”也就会顺理成章。
譬如,2011年高考北京作文题,命题以鹿特丹世乒赛结束后师生们一起议论为背景,具体呈现出了四种观点。生甲认为:“太好了,中国队又包揽了全部冠军,这叫实至名归,竞技体育就得靠实力说话。”生乙认为:“我更愿意看见外国选手成功挑战中国名将,一个国家长期垄断某项体育比赛的金牌,其实并不利于这一项目的发展。”生丙认为:“如果故意输球,就有违公平竞争的原则和奥林匹克精神。”老师则总结为:“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有些道理不仅体现在乒乓球运动上,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这个命题的材料以对话式展开,根据“老师”的发言“同学们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发现,每个人的对话其实就是一类,也即为一个立意方向。因此,考生只要“截取”其中一个人的言论,就可以得出相应的立意。“截取”生甲的发言,可以立意为“实力才是王道”;“截取”生乙的发言,可以立意为“垄断不利于发展”;“截取”生丙的发言,可以立意为“诚信、公平公正、不弄虚作假”。整体而言,该命题的三个写作角度之间没有交叉,也就意味着没有什么有机联系,所以很难在辩证上努力,考生只要能够精确“截取”立意即可。
3.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的“牵搭”
“牵搭”是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审题立意的第三步。何谓“牵搭”,简言之,就是将分散在几个点上的材料用统一的立意之线串联起来,建构成一个整体。“牵搭”有“横牵搭”与“纵牵搭”两种,“横牵搭”强调的是材料之间的内在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更能揭示材料的本质,亦更能体现材料之间的紧密;“纵牵搭”是在材料之间缺乏基本的内在有机联系的情况下,考生只能采取纵向的勾连方式,力求让材料之间产生顺承联系、条件联系或者因果联系等。这种联系需要考生更多技术性的投入,才能让整个“牵搭”从容自然,不露牵强附会之痕迹。
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III卷作文题,命题材料为三句标语,分别是:1981年深圳特区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时评标题“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2017年雄安新区标语“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这个命題的文字信息相对简洁,但是审题却并不简单。材料选取了三个时间节点上的三句标语,却精准地凸显了时代的特色,可谓是改革的三部曲。事实上,三则标语描述了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深圳特区口号“时间效率”指向追求效益,浙江时评标题“青山绿水”指向环保,雄安新区标语“长征路”指向责任担当。如果从纵向时间轴上“牵搭”立意,这三则标语切准时代脉搏,植根于各自时代背景,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可立意为“每个时代的人都应有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如果从横向上“牵搭”,三则标语的内容,喻示了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从积贫积弱时期的集中力量搞经济,到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再到重视环保、发展绿色经济,最后到全力打造雄安新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的演变过程,可立意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理念,一代青年应铭记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总之,高考作文“截搭式”命题作为一种日久弥新的作文考查形式,其既然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始终存在于历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之中,那么,考生就有必要准确掌握该命题的类型及审题立意的技法。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