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朗,何以至此?

2020-06-19清和社长

记者观察 2020年3期
关键词:王朝伊朗

清和社长

2020年开年,特朗普突然命美军“斩首”伊朗军中一号人物苏莱曼尼,引发国际局势强烈反弹。在这一事件中,国家利益、宗教冲突、历史仇恨、国际势力深度纠缠,我们该如何理性认识?本文剖析伊朗百年历史,思考巴列维王朝为何在现代化改革中突然崩塌,霍梅尼如何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美国在伊朗历史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次“斩首”行动对伊朗局势带来哪些影响?

巴列维王朝:合法性困境

1921年2月18日,礼萨·汗·巴列维率三千哥萨克进军首都德黑兰,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夺取了政权,伊朗从此进入了巴列维王朝时代。礼萨政变被认为是伊朗现代化的开端,但其政权合法性,尤其是依靠英国势力夺取政权,一直困扰着巴列维王朝。

礼萨崇拜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在登基加冕后决心仿效土耳其,通过精英治理的方式,实现富国强兵。礼萨将政权与教权分离,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了刑法、商法与民法,以取代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剥夺和限制教士对行政及司法的干预权。

这一改革遭到了教会势力的强烈反对,礼萨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反对者予以镇压。礼萨的改革强硬、镇压血腥,但不乏进步意义。他建立学校,推行世俗教育,打击教会对学校的控制。他下令允许妇女参加工作,废除教义对女性的不平等限制。礼萨的强势手腕推动着这个波斯古国向现代化国家演进,工厂兴建,城市兴起,工人及中产阶级涌现,公共教育出现。

礼萨对英国人也持强硬态度,当时,英国通过英伊石油公司控制着伊朗的石油资源,利润极其丰厚,但是伊朗政府获得的利润分成不及6.5%。第二年,利润分成降到1.6%,这一举动引发了伊朗上下的反抗。礼萨下令吊销了这家公司的租让权,礼萨因此获得民众拥戴,被赞为民族英雄。

在关键的石油领域掌控更多的支配权后,礼萨拒绝向英国、苏联引进技术,选择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合作。1939年,二战爆发了。英国与苏联和美国成为了盟友。这时,礼萨作出了战略性误判。他认为,伊朗只要不倒向轴心国,就不会卷入这场战争,于是礼萨宣布伊朗是中立国。他以为,英国只谋求南部石油资源,苏联不可能人侵伊朗北部。但他没想到,苏联企图生吞了伊朗。英国找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认为伊朗为敌国德国提供便利。这场战争仅持续了4天,英苏会师德黑兰,逮捕了礼萨并将他流放。

伊朗的铁路、通信与石油被英苏控制。盟军美国则源源不断地通过伊朗补给线投放战略物资,北运至苏军,南运至英法联军。1943年11月,美英苏在伊朗首都召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可见,伊朗的地理位置,对同盟国来说多重要。这次会议确定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与苏军东西夹击德军。同盟国的目的并不是占领伊朗,德黑兰会议对伊朗承诺,战争结束六个月内便撤军。

礼萨政权突然倒台,对巴列维王朝的权威打击很大。在美英苏的支持下,礼萨的儿子巴列维继位。年纪轻轻的巴列维属于典型的“君主二代”,缺乏其父亲的手腕及政治家的睿智。

二战结束后,苏联违背承诺拒绝撤军,并在伊朗北部省份扶植左翼政党。这股势力此后虽遭遇打压,却成为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重要力量。

1949年,苏联扶植的左翼政党刺杀巴列维未遂,伊朗政府取缔了左翼政党。两年后,巴列维又遭遇了来自民族主义势力的挑战。老练的摩萨台在议会投票中获胜,被任命为伊朗总理。摩萨台上台架空了国王,并推动石油国有化。这让英国极为不满,于是英美联合策动了一场政变,将摩萨台推翻,巴列维重掌大权。

没有部族基础的巴列维王朝,其命运始终与英美势力交错,两任国王都是依靠外国势力策动的政变上台或立住脚跟。巴列维与其父亲一样,面临政权合法性的困扰。

此次政变后,巴列维与美国达成了交易。巴列维政府与英美重新签署石油协议,美国石油资本成了最大的赢家。美国为巴列维提供4500万美元的紧急贷款,帮助伊朗政府解决财政危机。

从1954年到1962年,美国一共向伊朗提供6.8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和5亿美元的军事援助。但是,巴列维依然难以控制局面。面对糟糕的局势,巴列维再次向美国政府求助。肯尼迪同意继续提供巨额贷款,但条件是巴列维必须启用自由派人士进行社会改革。巴列维后来回忆说:“美国人想要石油和它的人担任首相。这个人就是阿米尼。最终压力太大,我无法抗拒,尤其是肯尼迪当选总统之后。”

但是,阿米尼仅执政14个月就被迫辞职。有学者猜测,1962年春夏之交,巴列维访美与肯尼迪达成默契:美国抛弃阿米尼,巴列维亲自主持社会改革。1963年1月,巴列维颁布了六大改革计划。这就是今日人们津津乐道的“白色革命”。

这六项计划包括土地改革,森林国有化,出售国企,工人参与公司分红,让妇女享有选举权,农村“扫盲”。

这些改革,被认为是自由主义或西方式改革,其实是继承了巴列维父亲的改革思路,本质上是通过国家现代化来强化巴列维王朝的合法性。

巴列维的改革成果是显著的。伊朗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大幅度提升。1976年,将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將近一半的人口摆脱了“文盲”。社会风尚焕然一新,女性打扮像欧美国家一样时尚,可自由恋爱,言论开放,且拥有选举权。

但是,令世人感到困惑的是,巴列维王朝正是在经济持续繁荣、社会持续开放十余年之际突然倒台。

伊斯兰革命:现代化悖论

有人将巴列维王朝的失败归咎于自由主义改革,认为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巴列维王朝的崩溃其实是独裁政府现代化改革的经典案例。巴列维王朝只是陷入了独裁君主的国家现代化改革“悖论”。改革中的独裁君主制,只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临时制度。只要继续推进现代化,独裁君主最终会失去政权。

巴列维王朝的两任国王不得不大力推行国家现代化以强化王朝的合法性,但是现代化改革必然加剧其失去政治势力,削弱其政权的合法性。与多数力推改革的君主一样,巴列维一边大力推动经济及社会改革,一边又努力捞取经济利益,强化政治统治。

巴列维修改宪法,国王拥有搁置议会通过的任何财政议案的权力,还下令废除了两党制,实行一党制。同时,巴列维对内镇压一切反对势力。不过,巴列维改革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创富效应暂时压制了人们的不滿。

但是,从1974年开始,伊朗经济开始失速,通胀率快速上升,1975年经济陷入负增长,1976年反弹,1977年又是负增长,1978-1979年增速超过-10%。经济一旦失速,海面之下涌动的不满、愤怒与仇恨就喷涌而出。

从1977年开始,伊朗逐渐爆发大规模的反政府、反国王运动。1978年,各城市游行示威不断升级,游行群众高呼“打倒国王”“西方傀儡”“建立伊斯兰教国家”。不少游行队伍都抬举着一个老者的画像,他就是霍梅尼。

霍梅尼是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的领袖,在伊朗及伊拉克什叶派中颇有威望。他是巴列维“白色革命”的主要反对者,曾经公开辱骂巴列维为“卑鄙可耻的人”“美国的走狗”,大肆抨击巴列维的政策破坏了伊斯兰的传统。伊朗政府多次逮捕霍梅尼,并将其流放到海外长达14年。

很多人不解,巴列维怎么会坐视示威升级,被手无寸铁的霍梅尼推翻?当时,几乎所有的必然与巧合都凑在了一起。在这个节骨眼上,历史打了个盹,就变成了今天这样的伊朗。

首先美国的态度极为关键。当时美国卡特总统被第一次石油危机束缚,对巴列维的支持态度并不坚决、明确,甚至犹豫不决。1978年,伊朗反对运动遍布全国,巴列维已陷入群众的汪洋大海。这时,巴列维一直得不到美国政府明确的指示,决策左右摇摆,军队犹豫不决,官僚队伍人心涣散。

霍梅尼趁机鼓噪群众,宣称美国政府不再支持巴列维这个“软蛋”。这时,巴列维患癌的消息被曝光,群众更加相信,美国人不可能支持这个不久于人世的国王,巴列维的支持者也纷纷倒戈。

1979年1月巴列维以“休长假”为由被迫逃离伊朗。这时伊朗出现权力真空,几十万装配精良的军队群龙无首,一些军队及官员立即倒戈。流亡海外的巴列维碾转多国治病,但心中依然保持着天真乐观的想法。他认为,这是1953年政变的重演,美国会拥立他儿子为新的国王。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再次陷入滞胀,卡特总统根本无暇顾及伊朗问题。另外,欧美国家太清楚独裁君主的现代化宿命。

其实,巴列维王朝的倒台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结局,只是巴列维的愚蠢加速了这一进程。欧美国家看过太多君主(专政)政府倒台,他们通常选择顺势而为,另选更有实力的政治势力合作。不过,这次美国人大意了,伊朗人也疏忽了,他们没想到的是:革命送走了一位君主,却迎来了一尊“神”。

霍梅尼时代:全面伊斯兰化

巴列维流亡后,宪政自由派领导人巴赫蒂亚尔组建了临时政府。他对外宣称,以民主的方式选举国家领导人,并实施宪政。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霍梅尼不会介入政治,对政权不感兴趣。

1978年11月,霍梅尼接连接受美联社、联合新闻社、英国卫报采访时明确表示:“个人愿望、年龄及我的健康,都不允许我执政”,“我不想拥有权力或政府的掌控权,我对权力不感兴趣”。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霍梅尼吹捧为为伊朗争取自由又淡泊名利的“华盛顿式英雄”。

就这样,这位老谋深算、年近80的老头骗过了所有人。1979年2月1日,霍梅尼结束了14年的流亡返回伊朗,法航机长亲自搀扶霍梅尼下机,当时数万信众前来迎接。霍梅尼发表讲话,向伊朗人承诺,伊朗将迎来一个民选政府,教士不干政,人人享有免费电话、电力、暖气及巴士,“没有人会在这个国家无家可归”。

但是,一回到伊朗,霍梅尼立即公开反对巴赫蒂亚尔率先组建的临时政府,并称:“由我任命政府,我会任命一个受民众拥戴的政府”。同年3月,霍梅尼公开宣称:“不要跟我提民主,那是西方那一套”“不要西方,不要东方,只要伊斯兰”。

霍梅尼发起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将伊朗全面伊斯兰化。3月31日,伊斯兰共和国以公投的方式成立。从巴列维流亡到伊斯兰国成立,不过短短两个半月,西方人、伊朗人、全世界都还没反应过来,伊朗已经彻底进入了政教合一的霍梅尼时代。

霍梅尼将美国和以色列列为伊朗的头号敌人,他号召革命卫队及教徒打砸一切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可口可乐、麦当劳、酒吧、咖啡馆、赌场及娱乐场所。11月4日,霍梅尼煽动数万信徒冲入美国大使馆,将66名工作人员扣为人质。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伊朗人质事件。

伊朗人质事件对美国来说是奇耻大辱,从此美伊两国成了冤家仇敌。不过,霍梅尼在这起事件中获取了不菲的政治资本,国内威望大增。不过,霍梅尼的野心远不仅此,他试图超越国家概念统一穆斯林,向全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他声称:“在世界各地建立伊斯兰国家是革命的伟大目标”。

霍梅尼选择伊拉克作为革命输出的第一个目标。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两国都未曾想到,这场战争一打就是八年。苏联、美国、英国等都纷纷向两国出售武器。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美国总统里根在出售武器给伊拉克的同时,还暗中向伊朗输送。里根主动向伊朗示好,给伊朗官员赠送了一本自己亲笔签名的圣经,以及一块象征打开美伊关系的钥匙型蛋糕。

这就是著名的“伊朗门”。这一事件给里根的执政生涯几乎带来毁灭性打击。“伊朗门”对美国政界影响巨大,从此对伊朗的强硬态度,成为美国两党的“政治正确”,没有任何一位总统敢触碰这一雷区。

霍梅尼在两伊战争期间,将大部分私人资产收归国有。目前,伊朗经济的85%由官方及半官方掌控,伊朗伊斯兰基金会和革命卫队控制着大量经济利益。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伊朗经济增长缓慢。伊朗人抱怨生活水平下降,霍梅尼则声称:“经济是笨蛋的东西”“宗教高于物质”。

霍梅尼去世后,哈梅内伊成为了伊朗新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基本上延续了霍梅尼的“宗教遗产”,国内社会结构固化,经济并无太大起色。不过,哈梅内伊比霍梅尼更擅长向穆斯林国家输出伊斯兰革命。

伊朗向周边输出革命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利益驱动。被特朗普“斩首”的苏莱曼尼是伊斯兰革命输出的主要负责人。苏莱曼尼的策略是,利用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也门胡塞武装长期恐袭美军,伊朗从中谋求利益最大化。

苏莱曼尼此次被杀,与2019年10月伊拉克掀起的反伊朗行动有关。为了缓和两伊矛盾,将矛头一致对准美国,苏莱曼尼在伊拉克频繁活动,与“人民动员力量”武装、黎巴嫩真主党以及也门胡塞武装策划针对美国的恐袭活动。

苏莱曼尼之死,引发了巨大的意识形态争论。有人感叹,伊朗人今日留下的泪,其实是他们当年抛弃巴列维王朝时脑子进的水。有人为伊朗辩护称,伊朗在群雄逐鹿的中东立足不易,应该尊重每个国家的民族自决权及宗教信仰。

其实,一个国家尚未建立充分的思想市场之前,民众并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没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在现代国家尚未建立之前,历史并不是民众创造的,民众没有选择的机会与自由。

伊朗的出路,只能交给时间来回答;伊朗的未来,只能靠激荡中的觉醒。

摘自微信公众号“智本社”

猜你喜欢

王朝伊朗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王朝的个性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注意事项及改进
过于逼真
投 缘
投鞭断流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
严防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