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作文训练策略的摸索与实践
2020-06-19郭雅芬
摘要:“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情境写作教学训练势在必行。重新定义情境作文,引导学生在作文题目中发现情境,在思维中转化情境,在想象中深入情境,在议论中跳出情境,写出文情并茂的佳作。
关键词:情境作文;写作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情境作文越来越引起广大师生的重视。很多人认为情境作文就是应用文,然而笔者以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涵盖面极广,写作的交际语境自然包括其中,但绝非仅仅是应用文写作。情境作文应该是深入交际语境,用共情心理写出的作品。其實,绝大部分材料作文都可以转化成情境作文。近几年,通过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笔者对情境作文的训练策略进行了摸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成果。
一、预备训练——指导学生用第二人称进行写作
当前大部分学生不会用第二人称写文章,因为平时写作的议论文主要用“我们”表立论与呼告,用“他(她)、他们”等人称来举例论证。刚开始教师要求用第二人称写作,学生往往会茫然无措。而用第二人称写作是情境作文训练的基础,所以教师必须要进行训练指导。
首先,可以让学生仿写颁奖词。先让学生体会第二人称浓郁的抒情性,体会如何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所写的人物身上,在排比、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品味语言与情感交融之美。这一训练能够淡化常规议论文写作给学生带来的刻板印象,让学生从写作惯性中跳出,敢于追求个性的表达。
其次,设计作文题,让学生学会在“你”与“我”之间进行交流。在情境写作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最薄弱的环节是不会进行“我”和“你”之间的转化与交流。因而笔者有意设置涵盖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如:“你是我心中的英雄”“其实我一直都懂你”等。作文进行层次性批改,即设计评价性表格,符合交际情境即视为合格,由学生打分;不符合的转交教师批改,教师指导学生重写,直到符合语境为止。
二、情境作文训练策略
笔者将此策略概括为“发现情境——转化情境——深入情境——跳出情境”。
(一)在审题中发现情境
大部分的材料作文都可以转化成情境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能深入材料,发现情境。如将材料中的主人公想象成自己或自己较为熟悉的亲近之人,从而得出立意。
如材料作文:苏洵《名二子说》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苏轼和苏辙两兄弟,性格截然不同: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故不为世容,一生坎坷;苏辙中和淡泊、含蓄深沉,故虽才华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
作为即将成人、走向社会的青年人,面对当下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你更希望成为他们两人中的哪一个?
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人其实已经设置了交际语境,并有一定的情感导向,即在当今时代,选择成为其中的一个人。不过这样的语境于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写作中大都内容空泛,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情境,对苏轼或苏辙进行“你”和“我”的心灵交流,如以“苏轼(或苏辙),我想对你说”为副标题来展开写作,立刻就拉近了文题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情感丰沛起来了。
(二)在思维中转化情境
如果说发现情境是引导学生通过审题在作文题目中找到可供写作的情境,更侧重于一种信念的培养,让学生相信大多数作文都可以找到恰当的情境,那么转化情境则侧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就是如何设置合理的身份以使抒情和说理更入耳入心,学会把“他”的想法转化成“你”和“我”的心声,令读者容易接受。
如2018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命意是让考生与2035年的参加高考的学生谈如何承担使命,迎接挑战。但多数学生泛泛议论,以命令式口吻要求后辈做这做那,表现出个体的缺位和共情的缺失,令读者毫无共鸣。如果学生会转化情境,就可以给自己设置合理身份,如“2035年考生的哥哥、姐姐”,内容就可以变成“你”和“我”共同为家与国做出努力,写起来更容易入情入理,为读者所接受。
(三)在想象中深入情境
即使学生能够发现情境并设置合理身份进行情境的转化,如果不能发挥合理想象,深入情境,其作文会依然缺乏感染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情境展开写作?其实很简单,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对人物、事件进行合理的叙述和描写。
再以上文“苏轼与苏辙”的材料作文题为例,如果“发现情境——以‘苏轼,我想对你说为副标题写作文”, “转化情境——把自己定义为苏轼的崇拜者身份,但选择成为苏辙那样含蓄内敛的人”该如何写出矛盾心理?此时就需要深入情境,进行恰到好处的叙述和描写,见下文示例:
东坡先生,也许是日间读你诗文之故,昨夜你居然入我梦来。梦中,你满面沧桑,目光苍凉,叹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我不由一阵心悸,蓦然醒来,不知身在何方。
东坡先生,你可知晓,千年以来,你的倾世才华令人心向往之,你的高洁品质令人高山仰止。然而,你的张扬个性,毕露锋芒却令你“早生华发”,颠沛流离。因而,我想对你说:虽然你是我的偶像,但如果让我选择,我想成为你弟弟子由那样的人,因为敛锋芒方可成就大业。
如上所示,第一自然段进行想象,描述梦中见到苏轼的凄凉情景,为下文的纠结心理以及最终选择做铺垫。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即深入情境,暗含了写作者的身份和情绪,使行文在议论之中有了浓郁的抒情色彩,从而使文章有了温度,更易打动人心。
(四)在议论中跳出情境
为文之道,当“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如果说深入情境是“入乎其内”,以情动人,那么跳出情境即“出乎其外”,以理服人。如果没有跳出情境这一步,学生有可能会沉溺于情境而无法自拔,文章不能回归议论,关注现实,行文的目的和意义也就丧失了。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行文中适时跳出情境,进行点睛式议论。
如上文示例中的最后两句即为跳出来议论,完成点出中心论点的任务。再如下文:
因而,有时候,收敛锋芒才可实现大志,成就大业。你知道,勾践卧薪尝胆,十载营求,最终“三千越甲”吞吴复仇;你不知,后世的中国,面对险恶的国际环境,不为所扰,专心发展经济,才造就了70年后的崛起。有时,引而不发不是由于胆怯,而是为了积蓄力量。韬光才能养晦,厚积方可薄发。我想,如果当初先生能锋芒内敛,为官场所容,以你之才干,必可成就你从小立下的安邦定国之志!
我知你兄弟情深,你一直担心令弟,然子由虽才华稍逊于你,却为人含蓄低调,“善处乎祸福之间”,因而官至宰相,能有更大的能力造福百姓。当今社会,更需要像子由这样的人,我愿像他一样,敛锋芒以就大业。东坡先生,你可同意否?
文中不划线部分为深入情境,而划线的议论部分则属于跳出情境。有了这样的议论,文章才能够切合题意,贴近现实,由感性回归理性,“有高致也”。
三、两点说明
第一,笔者所训练的情境作文与小学、初中的写景抒情的记叙文不同,本质上依然是议论文,只不过表达观点需要角色转化与情感驱动,因而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好“深入情境”和“跳出情境”的分寸尤为重要。
第二,前期的训练很关键。在课堂上贯穿情境作文整体架构的思维训练于学生而言是很有意思和挑战性的活动。由此可以改善传统议论文教学灌溉式困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促使学生的写作由被动参与转为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同时也逐步提升其思维水平。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构建高中语文序列化写作训练教学模式”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163008】
作者简介:郭雅芬(1977—),女,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