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常态课堂教学的设计与思考

2020-06-19张欣

语文教学之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要: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落地,从方向的选择、素养的培养以及与其他核心素养的关系等方面加以详细阐述,总结出一系列较为务实有效的实施原则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高中阶段所要求的整本书阅读书目是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高度浓缩的载体。因此,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指导设计整本书阅读的常态课教学就成为应有之义。对此,笔者仅从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维度梳理了教学中一些有效的经验方法。

一、阅读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落地需要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学生的发展需求决定了阅读鉴赏与创造的突破口,指示了整本书阅读常态课教学的设计方向。学生的质疑困惑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的瓶颈和迫切需求的表征。对此教师要倡导学生速读全文,形成对名著的初步体验,通过访谈调查、读书笔记等反馈途径,聚焦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费解之处和发生误读之处。

例如,学生在阅读《论语》时,就对“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一则中“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产生了较大的质疑,学生在读书笔记中写到:

当代社会强调法治,以法律作为人的最基本准则和底线,一切情感的行使和亲情的维护都不能逾越法律。若因亲情而偏私,而离经叛道,同法律公德相抗衡,那此时的孝便是愚孝,此时的爱子便是害子,不利于自己道德良知的培养和亲情纯净度的维护,更不利于父母子女个人品行的修正改善和社会责任的承担。怎可以此为正直?

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质疑的焦点在于:《论语》中的人伦之情能否突破公德法理?抓住学生的这些原生态的困惑和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阅读中的初步体验与感悟,建立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具体做法是以学定教,以学生的阅读难点为中心,整合整本书阅读,形成探究性学习专题,整合常态课教学的学习资源。在整本书中筛选出与之相关的内容,以小专题的形式供学生集中思考、自主解疑。笔者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质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两则《论语》材料:

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②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閱读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落地需要以教材节选与整本书为依托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从经典名著中节选的,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鉴赏与创造的练兵场,而整本书阅读则是教材节选中所获能力的应用,所生兴趣的延伸,是实战的环境。如何处理好节选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系关乎阅读鉴赏与创造的落地。

1.将节选作为典型文本案例,教师通过精讲授学生以渔,培养学生解读不同文本的阅读能力。在《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类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情节发展的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理解能力。在《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座》等诸子散文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言表达且对诸子情志、思想的深入思考和体认的基础上,将诸子较为抽象的观点与当下的现实生活、自身的生命体验建立起联系,在涵泳对话中引导学生悟道、行道,提升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在《雷雨》《窦娥冤》这类戏剧的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侧重点放在对于戏剧冲突、戏剧语言的赏析上,在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基础上,由戏剧的特质出发感受作品的深刻寓意。教是为了不教,立足整本书的课文节选,奠定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方法策略,帮助学生丰满羽翼,使之具备阅读不同类型整本书的能力素养和方法途径,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去历练遨游。

2.立足节选文字,发挥节选文字以点带面、辐射延伸的功能,衍生出整本书的专题理解。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教师不妨以林黛玉所见到的人物为起点,梳理宁荣两府中复杂的人物关系网;以林黛玉的行进路线为抓手,辅以周瑞家的送宫花、贾宝玉试才题匾额、刘姥姥进大观园,可以从人物的视角再现荣国府的空间布局、富贵气象;以荣禧堂的对联、贾宝玉的判词为切入点,整合《红楼梦》中楹联、词赋进行专题赏析;可以以宝黛初见为契机,引领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有意识地梳理宝黛爱情的前世因缘与今生走向,去感受女子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封建婚姻与爱情追求之间的冲突;可以以王熙凤的初次亮相为起点,从她与贾母、秦可卿、刘姥姥、贾瑞、贾琏、尤二姐等人的交往、对权力的迷恋及其判词等多个维度去建构人物专题,去认识人物性情的丰富性、成长性,以点带面领略宁荣二府大厦将倾的末世悲音。立足整本书的节选,寻找节选文字中的生长点,以点带面、专题整合,引导学生将碎片化的阅读印象有效重组,建构出更全面、更充分、更深入的阅读空间体,就能引导学生潜进入到整本书的深度空间中,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素养。

3.聚焦节选文本中值得探究的细节,引导学生在整本书中去寻找佐证,发现、发掘更多的未知世界,实现节选文字与整本书章节之间的互动、共情。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赦、贾政居室的描写:“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妆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邢夫人让黛玉坐了,一面命人到外面书房去请贾赦。”“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依据贾赦和贾政的居室描写能否推测他们为人处世的风格?能否在《红楼梦》的其他章节中寻找情节证明自己的猜想?贾赦的骄奢淫逸可以从勾结贾雨村逼死石呆子、鸳鸯女誓绝鸳鸯偶、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等情节加以佐证;贾政的附庸风雅从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可窥一斑。作家创作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教师基于作家的巧妙构思,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关系建构的成就感,深入感知作家创作的匠心独运。

三、阅读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落地需要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1.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起点。学生阅读理解需求的满足需要借助语言建构加以解决,需要借助语言运用加以深化呈现。同样以“父为子隐”为例,当学生陷入阅读理解困惑时,要将莫衷一是、自相矛盾的阅读感受加以理顺,令阅读鉴赏合情合理,就需要教师立足于语言建构与创造的探究性学习,通过文字训诂的梳理,发现重新解读“隐”的可能。“隐”非隐瞒包庇之隐,乃檃栝(yǐn kuò)之“檃”,是一个通假字。檃栝者,矫正弯曲木材之器具。句子翻译为“父亲为儿子矫正错误,儿子为父亲矫正错误,正直就在其中了。”学生此时再解读,则能体会到其既贴合父子人伦的亲情,又符合“以礼节之”“和为贵”的大义,更体现了孔子的德政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解开了困惑,增进了对于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解,更由素读走向了深入阅读与鉴赏,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以思维发展与提升为助推。文学名作的阅读,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这个过程需要理性思维的加入才能将审美鉴赏引向深刻,使学生有所感悟。例如,针对宰我问“三年之丧”这一则的阅读,设计教学问题:请学生基于对《论语》中“孝”的认识,谈一谈对“三年之丧”的理解。学生习作:《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于身病体羸,形式主义的孝成为枷锁,变成了对孝子精神和肉体的摧残,这有违孔子仁爱的初衷,使孝变得绝对化、形式化、暴力化。“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爱之心的礼教也可以吃人,所以不应舍本逐末,应理性地对待孝,把握其核心关键,去除它在历史长河中附带的冗杂规矩。

3.以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皈。在当下的时代情境、生活情境下,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争鸣,寻找共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迁移能力,而且可以重新激活经典,让经典更加适用于我们的时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阅读鉴赏与创造的现实价值。

同样针对宰我问“三年之丧”设计教学问题:请学生基于当今社会现实,谈一谈对“三年之丧”的理解。下面为学生习作:

在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时代,三年是太长了。若因为守孝而离群索居会与社会脱节,这种做法也无实质性的意义,毕竟人死不能复生,生人的祭奠只不过是一种内心情感的外化。除此之外,别无他意。今人缅怀逝者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优秀美好的品格常存于心,以此为动力,更加积极快乐地活下去,实现其精神品格的传承和延续,做到“无改于父之道”。

这同时也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方向。北京市海淀区、西城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通过现实情景、小专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整本书阅读。

2018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期末微写作试题: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机构。如果从以下《论语》名句中选择一句,写入孔子学院的宣传册,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说明理由。要求:理由充分, 条理清晰。

①德不孤,必有邻。

②君子和而不同。

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微写作试题:班里要设计一期以“高三的学习”为话题的板报。请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從下面的《论语》选文中任选一句,并据此写一段寄语与大家共勉。要求:正确理解所选句子的意思,内容有针对性,能自圆其说。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⑥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以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落地的常态课教学设计与思考,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何郁.整本书阅读要上好起始课[J].中国教育报,2018(3).

[2]徐进.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 2018(2).

[3]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25).

作者简介:张欣(1986—),女,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教法。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