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文本特征的理解及实践探索
2020-06-19邢凤涛
摘要:“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这种指导是建立在深入理解文本特征基础之上的,更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的。
关键词:活动探究;新闻;文本特征;实践探索
统编教材的编者在“编写说明”中指出,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创新,是“在原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在八、九年级新增了4个专门的活动探究单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以单元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重视其有效性的指导。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是学生首次接触“活动探究”的内容,教师需反复研讨,因为这个单元的指导方式影响到今后“活动探究”的具体开展。
一、对“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文本特征的理解
“活动探究”新闻单元与以前的课程展现方式有很大不同:以单元“活动任务单”的形式呈现,且任务指向具体清晰,学法指导明确科学。统编教材的“活动探究”新闻单元具有以下特征:
(一)注重整体构建,文本的代表性强
在新闻单元里,教材编者从整体出发,系统安排了消息、特写、通讯报道等新聞体裁,且每篇课文都有其特点,都是对单元“活动任务单”的具体呈现。掌握其特点,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也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在“任务一:新闻阅读”中,教材所选的文章都很具有代表性。如第一课《消息两则》,属于从易到难设置的两篇消息;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其结构属典型的“倒金字塔”;第三课《“飞天”凌空》属新闻特写;第四课《一着惊海天》属于通讯报道,这两篇文章相对于第一课和第二课两篇文章,其内容更加完整,文学色彩也较浓。可以说,这样的排列为学生接触并循序渐进地学习新闻类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样在“任务一:新闻阅读”中,教材编者并没有设置常规的课后练习,除《一着惊海天》一文外,编者都在文本的右侧精心设计了旁批。这个批注是“助学系统”的典型体现,很有特点:如消息的第一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编者设置旁批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消息的一般结构,标题、电头(消息头)、导语和主体;而第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则是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者行文语言的简洁准确,报道的及时和行文中体现的情感倾向。
所以,对于这个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着眼于整个单元进行教学构想,构建整个单元的教学活动体系,并结合课文特点,为每一篇文章选取一个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便于其能够在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二)重视方法点拨,指导有章可循
从新闻阅读到新闻采访,再到新闻写作,可以这么说:“任务一:新闻阅读”是为了“理论”(如新闻的结构、语言、情感倾向)问题而存在的,“任务二:新闻采访”和“任务三:新闻写作”是为了解决实践问题而产生的。
在“任务二:新闻采访”中,教材编者建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新闻选题会,确定报道题材、制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开展采访实践及搜集新闻素材等一系列活动。显然此系列活动的方法源自于“任务一:新闻阅读”和“任务二:新闻采访”的文本。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新闻阅读”里面去探寻新闻必备的三个要素,即新发生的、读者不知道的、读者想知道的。
在“任务三:新闻写作”中,编者本着层次教学的原则,安排的任务有三个:首先是必做任务,撰写一则消息,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其次选做任务,从“新闻特写”“人物通讯”“事件通讯”“背景资料”“新闻花絮”中任选一项来写作,这个也是“规定动作”;最后是拓展任务,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这一项是让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
“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特征显著,在具体指导过程中,教师不需另外引用过多的课外资料,只需引导学生理解书本上的一些程序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可。
二、“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实践探索
“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指导。
(一)任务一:新闻阅读指向文本情境
“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是以任务形式开展的,因此学生的学习任务就应该是阅读理解“任务一”中的4篇文章。在新闻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单元设计为纲,从整体上去设置课前的预习:
1.初步阅读,了解新闻大意。鉴于学生阅读新闻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个设计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对新闻单元的主题任务有个大致的了解。
2.结合教材的“课后任务”,从整体上进行单元教学的构想,安排了6个学时进行“任务一”的教学,具体如下:第1课时,围绕新闻的结构特点展开,主要内容是进行三则新闻的信息筛选。第2课时,围绕新闻语言的特点及情感倾向展开教学,主要内容是进行细节的品读。第3课时,进行新闻阅读实践,主要内容是关注新闻的背景和导语,适当引入当下的消息。这3个课时主要是进行“群文阅读”,解决的是消息的系列知识,并适当关联课外内容。第4课时,围绕新闻特写开展教学,注意新闻撰写(阅读)中的文学性。第5课时,围绕通讯组织教学活动,巩固新闻的系统知识,并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文学表达,同时适当引入当下的新闻进入课堂。第6课时,主要是开展新闻体裁的比较,并进行归纳总结,为活动二、活动三的开展进行铺垫。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活动自由性较强,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篇目之间去探究共性、对比差异,这个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任务二:新闻采访指向情景交际
从新闻阅读到列采访提纲,再到实际采访,其指向都是一个从学习、模仿再到实践的过程。显然,这与“任务一:新闻阅读”的指向有关,也与教师的有效指导有关。
学生一般都见过采访,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参加过真正意义上的采访。所以,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己对教材中的“采访指导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小组讨论,从而明白采访的一些基本要求,如确定采访事件、草拟采访提纲、明确采访礼仪等。
具体操作中,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快闪”《我爱我的祖国》采编录制的情况进行采访。在这一具体的情境中,鉴于学生都是“快闪”《我爱我的祖国》的见证者,教师可建议学生自行分组,可分成采访采编组、采访录制组、访问当事师生组等。接着请组内学生讨论、草拟并撰写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中需包含采访准备(含背景介绍)、采访预设(含临场应对)、提纲设计及采访中的要点记录等。活动指向情景或者能够创设良好的情景是搞好“活动二: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任务三:新聞撰写指向多元
教材在“任务三: 新闻写作”进行了作业的层次安排,即撰写一则消息,选写一个新闻体裁,拓展一项任务。
在落实“新闻写作”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视角,或关注采编人员的思路,或关注采编人员的构图,或关注采编人员的辛苦,或关注录制人员的视角,或关注录制人员的剪辑,或关注录制人员的情绪,或关注当事人的神态言行,或关注当事人的思考等等。这样,“活动三:新闻写作”的第一、第二个层次达成的效果非常显著。
虽然,在第三个层次上,参与的学生只能制作手抄报、黑板报,形式略显单一,离“编辑制作报纸或新闻网页”还有差距,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得以活跃,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已经相当出色的完成了“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学习任务。
三、对“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实践思考
在“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实践操作中,通过对学生活动的观察,反思教师关于新闻单元“活动探究”的指导,以下两方面应重点关注。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在具体的活动指导中,如何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的。如对新闻系统知识的渗透,虽然教材已经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指导中也予以关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点完成得不够理想,特别是在新闻写作环节,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消息和通讯,其写出的文章文体不够清晰。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不在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不到位。如何把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如何把目标落实到指导中?如何把指导细化在行动中?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才是唯一的出路。
(二)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
如果说教学评价的前提是教学鉴定,那么活动评价的基础是活动鉴定,通过活动鉴定达成活动目标。在“活动探究”新闻单元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评价学生“新闻阅读”是否达标很简单,因为教师可以对照新闻的构成要素逐一鉴定。但是,如何评价“新闻采访”特别是“新闻写作”是否达标却有点难度,因为这个“构成要素”很难具体拿出来一一衡量。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活动评价体系使得我们的评价既能多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又能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该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2]曹公奇.阅读教学教什么[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邢凤涛(1978—),男,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一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