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妊娠期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价值

2020-06-19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3期
关键词:性贫血血常规贫血

(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未受孕女性伴有不同程度贫血,但50%左右孕妇或哺乳期女性伴有不同程度贫血[1]。妊娠期贫血在临床较常见,该项疾病是女性在孕期收到呕吐、食欲不振等生理影响,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且孕期若摄入铁、叶酸、维生素量不足均会诱发机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一旦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其正常范围临界值,便就会出现贫血现象[2]。孕期女性本身抵抗能力较差,加之贫血现象,不仅会使孕妇机体抵抗力大幅度下降,还会诱发各种并发症,增加分娩危险程度,且孕期贫血会影响母体对胎儿的营养供给,不仅会影响其正常发育,增加早产概率,且分娩后极易出现体质量过低或贫血现象,对于贫血程度较为严重孕妇,若不及早实施干预,还会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死亡现象[3]。故临床需寻找一种科学、合理方法对该项疾病进行评估、诊断,待确诊后实施针对性干预,降低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本次随机选择120例孕妇进行研究,指导其实施血常规检验,通过对检验结果分析,评估该方法在妊娠期贫血中的价值,现就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纳入本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02月)收治的妊娠期贫血6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6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研究组: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9.5±6.5)岁;孕次1~2次,平均(1.5±0.5)次;孕周1~37周,平均孕周(19.0±15.0)周;初产妇35例,经产妇25例;其中孕早期23例,孕中期20例,孕晚期17例;对照组: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30.0±8.0)岁;孕次2~3次,平均(2.5±0.5)次;孕周1~38周,平均孕周(19.5±16.0)周;初产妇36例,经产妇24例;其中孕早期22例,孕中期15例,孕晚期23例;紧密、细致分析两组受检者基础资料,符合研究标准,孕妇均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①年龄20岁以上孕妇;②孕妇家属均知情同意;③血红蛋白≤120 g/L孕妇;④孕前无贫血症状孕妇;⑤配合程度较好孕妇;⑥自然受孕孕妇;⑦单胎孕妇;排除标准:①妊高征孕妇;②造血功能障碍孕妇;③肾功能异常孕妇;④神经、精神异常孕妇;⑤心血管疾病孕妇;⑥凝血功能障碍孕妇;⑦免疫系统损伤孕妇,避免对整体研究效果、研究准确性产生影响[4]。

1.2 检验方法:纳入研究120例受检者,均于空腹状态选抽取其空腹静脉血3 mL作为检验标本,标本采集完毕将其放置于抗凝试管中,充分摇匀后,添加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混合后进行保存、检验MCH、RDW、Hb、RBC、MCV、MCHC等血常规指标[5]。

1.3 分析指标:①血常规检验评估:借助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对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平均体积、血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血常规指标进行检验,并详细记录其各指标水平[6]。②研究组贫血情况评估:观察研究组大细胞性贫血(Hb<100 g/L;MCV>99.1 fL)、小细胞性贫血(MCV<82.6 fL;Hb<100 g/L)、其他贫血(Hb<100 g/L)发生率[8]。

表1 血常规检验结果评估(±s)

表1 血常规检验结果评估(±s)

1.4 统计学方法:SPSS22.0,计量资料(血常规检验结果)用t、(±s)进行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贫血情况)以χ2、%进行检验、表示,两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P<0.05)进行表示。

2 结果

2.1 血常规检验结果: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评估,详见表1。数据显示:对照组MCH为(26.33±1.52)pg、RDW为(13.05±1.42)%低于研究组,Hb为(124.72±9.08)g/L、RBC为(4.45±0.42)×102/L、MCV为(98.42±4.63)fL、MCHC为(340.35±11.64)g/L高于对照组,P<0.05。

2.2 研究组贫血情况:研究组60例受检者贫血情况评估,见表2。数据显示:孕早期、孕中期小细胞贫血率为65.00%、70.00%高于孕晚期,孕早期、孕中期大细胞贫血率为30.43%、30.00%低于孕晚期。其中:23例孕早期患者中,小细胞性贫血占比65.00%、大细胞性贫血占比30.43%、其他类型贫血占比4.35%;20例孕中期患者中,小细胞性贫血占比70.00%、大细胞性贫血占比30.00%、其他类型贫血占比0.00%;17例孕晚期患者中,小细胞性贫血占比35.30%、大细胞性贫血占比58.8250%、其他类型贫血占比5.88%。

表2 研究组60例受检者贫血情况评估[n(%)]

3 讨 论

妊娠期贫血是孕期女性营养不足、摄入铁、叶酸、维生素量不足维持机体、胎儿所需,进而出现的临床症状,该项疾病不仅会增加分娩风险,还会造成孕妇机体消化不良,出现胎儿体内营养不足,提高早产发生率[7]。调查显示[8],妊娠期贫血患者分娩后低体质量儿较正常产妇高,且分娩结局较差,故需及早寻求有效方法对该项疾病进行诊断、干预,改善孕妇孕期贫血症状,降低对胎儿及自身影响,改善临床分娩结局[9]。临床对贫血患者的诊断、评估均依靠血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红细胞等血常规指标水平进行,本次将其应用于妊娠期贫血患者诊断中,价值较高,且为临床医师干预提供较好干预[10]。

研究数据中,研究组MCH为(33.51±1.62)pg、RDW为(19.62±2.25)%高于研究组,Hb为(94.82±6.53)g/L、RBC为(2.81±0.35)×102/L、MCV为(85.32±3.34)fL、MCHC为(299.52±12.52)g/L低于对照组,且在对研究组60例患者贫血情况分析中,23例孕早期(1-3月)患者中,小细胞性贫血15例,占比65.00%;大细胞性贫血7例,占比30.43%;其他类型贫血1例,占比4.35%;20例孕中期(4~6个月)患者中,小细胞性贫血14例,占比70.00%;大细胞性贫血6例,占比30.00%;其他类型贫血0例,占比0.00%;17例孕晚期(8~10个月)患者中,小细胞性贫血6例,占比35.30%;大细胞性贫血22例,占比58.8250%、其他类型贫血1例,占比5.88%,这与赖东莲研究具有极高相似性。分析:胎儿生长所需营养成分均来源中母体,故为满足胎儿生长所需,母体需进食较常规量多的元素物质,在满足自身所需同时,自胎盘组织供应胎儿生长所需。妊娠早期孕妇多伴有呕吐、恶心等临床症状,不仅会降低孕妇食欲,还会减少其进食量,故机体摄入微量元素较少,不仅无法满足胎儿生产、发育需求,还无法供应自身需求,故而使机体内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下降。1~3个月后孕妇妊娠反应消失,便进入孕中期,该阶段胎儿迅速发育,故所需营养物质含量明显提升,孕妇虽造成进食,但微量元素的摄入依旧无法满足机体、胎儿所需,故MCV、Hb水平明显下降。机体血红蛋白由铁元素合成,故临床需增加含铁组分高的食物摄入,提高血红蛋白合成率,改善血红蛋白水平,使其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孕期血常规指标的检查后,临床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对孕妇贫血状态进行判断,进而实施健康教育,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该项疾病的认知,掌握疾病产生的原因、危害、预防方法,且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家属及孕妇重视程度,叮嘱其每日需确保铁、叶酸、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的摄入,告知家属及孕妇定期入院进行体检,一旦体检过程中出现异常,需及时进行干预,降低对胎儿、孕妇的影响。

综合上述,妊娠期贫血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的价值显著,正常孕妇与妊娠期贫血孕妇体内血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等血常规指标较为明显,可作为临床妊娠期贫血的诊断方法,且经血常规检查后,临床医师可准确掌握孕妇体内血红蛋白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且医师根据诊断结果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妊娠期贫血对体内胎儿的影响,最大限度确保胎儿在母体内健康生长、发育,改善母婴分娩结局,值得借鉴,且该检测方法实施后可准确评估患者不同孕期小细胞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其他类型贫血发生率,为临床提供更高价值指导,通过健康宣教等方法,提高孕妇及其家属的重视程度,减少临床贫血发生率。但基于研究时间有限、研究样本较少,临床未对干预后分娩结局、血液指标等数据进行采集,故后期需延长研究时间,加大样本数量,采集分娩结局、血液指标等数据,为临床提供更高质量参考。

猜你喜欢

性贫血血常规贫血
儿童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治疗方法及效果
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验在评估慢性肾病肾性贫血中的应用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肾性贫血治疗的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贫血了?先别急着补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