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普外营养不良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0-06-19
(辽宁省大连市中心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通过临床数据可发现:普外科出现营养不良的患者非常多,导致此类情况多与治疗过程中需控制患者饮食,术后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有所关联。如果机体长时间存在营养不良情况会降低机体免疫能力与抵抗力,从而增加机体感染概率,还会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机体康复速度[1]。所以,改善普外科患者营养不良情况有着重要意义。有相关研究表明:对普外营养不良患者可采用肠外营养治疗,但是不同热量所产生的治疗效果有所不同[2]。因此,本文针对普外营养不良患者开展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我院82例普外营养不良患者,根据治疗的治疗方案不同,先将其分为两组,各组41例。参照组:男性21例,女性20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1.67±1.52)岁;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51.70±1.54)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均为普外营养不良患者;②患者或者家属自愿参加此次研究;③患者机体出现不同程度肠道功能紊乱情况;排除标准:①听力障碍;②中途退出者;③存在恶性肿瘤;④语言沟通与听力障碍;⑤有出血倾向者。
1.3 方法。参照组:开展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脂肪输送,剂量控制在1500 kJ,同时,对患者进行葡萄糖220 g、复方氨基酸1 g以及非蛋白热量70 kJ。观察患者机体电解质紊乱情况,给予患者维生素,调节机体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度失衡情况。研究组:开展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给予患者葡萄糖治疗,剂量为180~230 g,采用静脉滴注治疗,再应用非蛋白热量,剂量为87~105 kJ,氨基酸剂量为0.9~1.3 g。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其维生素治疗,调节机体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度失衡情况。对患者进行10 d治疗。
1.4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蛋白指标情况。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机体疲劳状况进行评比,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机体越健康。同时,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是否有不适反应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相关指标情况:护理前,两组患者在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蛋白指标相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蛋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患者的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蛋白指标改善的胜于参照组,实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相关指标情况(±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相关指标情况(±s)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机体疲劳评分情况:参照组:护理前(6.12±0.52)分;护理后(6.78±0.60)分;研究组:护理前(6.17±0.55)分;护理后(8.34±0.65)分;护理前,两组患者在体疲劳评分方面相比较,差距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疲劳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患者评分胜于参照组,实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不适反应发生率:参照组:血管损伤3例(7.32%),机体感染5例(12.20%),空气栓塞3例(7.32%),空气栓塞3例(7.32%),总发生率为:34.15%;研究组:血管损伤1例(2.44%),机体感染1例(2.44%),营养物质失衡1例(2.44%),空气栓塞1例(2.44%),总发生率为:9.76%;两组患者在不适反应发生率方面相比较,研究组发生率为9.76%,参照组发生率为3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一般出现营养不良患者多为长期卧床患者、老年人以及体质偏弱患者[3],而普外科出现营养不良患者主要是因为普外科患者治疗方案多选择手术,在术前需要患者禁食,术后为减少机体不适反应的发生,需要控制饮食,服用流质食物等,从而导致普外科患者发生营养不良情况较高[4]。机体一旦处于营养不良状况就会降低免疫力与抵抗力,易受到细菌与致病菌的侵袭,从而受到感染或者并发其他疾病[5],肢体乏力,精神面貌不佳等情况,这对患者的生理与心理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开展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对患者机体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是针对不可正常饮食患者而实施的一种营养支持方式[6],可有效改善机体酸碱度失衡、电解质紊乱情况,保证机体各项指标在稳定范围值内,改善体质情况,利于机体疾病康复,改善生活水平[7]。而且,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可减少机体不适反应的发生,还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符合临床需求[8]。也有相关研究表明:针对普外营养不良患者采用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可保证患者机体各项指标的稳定性,促进疾病康复。
通过此次研究中:护理前,两组患者在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蛋白指标相比较,差距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蛋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但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的白蛋白、总蛋白、血清前蛋白指标改善的胜于常规营养支持;护理前,两组患者在体疲劳评分方面相比较,差距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疲劳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但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患者评分胜于常规营养支持;两组患者在不适反应发生率方面相比较,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发生率为9.76%,实施常规营养支持发生率为34.15%;这充分证明了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的优势性,即可保证机体营养物质及时被补充,还可减少肠外营养支持对机体所产生的损伤,进一步完善机体不适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与抵抗能力,符合临床需求。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根据患者机体营养不足状况进行相对应治疗,合理的对普外科患者补充葡萄糖、氨基酸以及水分等营养物质,具有安全、合理的优势性[8]。
有相关研究称:普外科患者机体的代谢能力、器官功能均有所下降,这也是导致患者出现营养不良的主要因素,其次就是膳食不合理现象[9]。比如长期食用精细食物、摄入脂肪和热量过高,膳食纤维不足等[10]。采用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可调节患者营养情况,对器官达到保护作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让脏器组织得以修复[11],从而有效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12]。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这有力证明了此次研究的有效性与真实性。也再次说明了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对营养不良患者应用价值,对机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对疾病预后的积极作用。
营养支持分为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就是静脉滴注脂肪乳、葡萄糖或者氨基酸中两种以上营养品。肠内营养就是通过管饲肠内营养和通过口部补充营养剂。营养支持方法为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肠内联合肠外营养。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均有一定临床价值。但针对普外科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更符合科室需求,保证机体摄入营养状态,促进器官组织的康复,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促进疾病康复。
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配合度,在实施治疗前与治疗中应开展护理服务,告知患者机体当前情况,让其认知到营养不良的危害性,从而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与治疗配合度。护理人员先对患者的机体状态、代谢能力、营养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合理化护理流程,告知患者与家属合理饮食的重要性,护理人员记录好患者每日饮食情况,从而根据具体情况调节每日食物量。此外,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的监测,特别是生化指标,这样有助于了解患者机体代谢情况。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文化程度、性格特点以及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实施有效的心理疏通,释放心理压力,从而更好的接受治疗。若有需要,可为患者播放轻音乐、观看娱乐视频等方式释放心理压力,让肌肉保持放松状态。告知患者多补充维生素,适当摄入鱼肉、动物内脏以及坚果等食物,若有需要还可服用氨基酸,机体氨基酸保持水平状态可改善机体内分泌情况。在整个护理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从而释放其压力与负性治疗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对疾病的康复有着积极的影响。出院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疾病相关注意事项,定期复诊,机体有任何不适及时就诊。此外,告知患者饮食方面需注意几点:不可长时间摄入精细食物、热量与脂肪,这样会导致机体出现纤维不足等情况,适当多摄入新鲜的蔬菜与水果,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每日营养,有利于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保证机体器官功能情况,增强体质。此外,让患者适当的活动,比如散步、打太极、慢跑等,均可促进机体血液循环,这对疾病康复也有一定作用,还可提升患者生活水平。
综上所述,针对普外营养不良患者应用低热量胃肠外营养治疗疗效理想,即可改善机体营养不良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与抵抗力,改善患者生活水平,还可减少机体感染率,从而获得患者与家属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