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
2020-06-19
(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七病房,辽宁 辽阳 111000)
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 anxiety disorder,GAD)是临床中焦虑障碍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指对一系列生活事件或活动感到过分的、难以控制的担忧,并伴有负性或紧张症状的焦虑障碍,以和周围任何特定情景没有关系的持续、全面、过度性焦虑为特征[1]。有研究指出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疗效突出且安全性高[2]。认知疗法于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产生,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技术来改变不良的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广泛性焦虑障碍门诊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分>21分,受教育6年以上,年龄26~59岁。排除标准:躯体疾病、药物依赖、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将纳入的患者简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3±9)岁,平均受教育(11±2)年,病程(6±3)年,治疗前HAMA评分(27.57±1.94)分,临床疗效总体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为(5.50±0.51)分。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26~59岁,平均年龄(44±8)岁,平均受教育(11±2)年,病程(5±3)年,治疗前HAMA评分为(27.07±2.18)分,CGI(5.27±0.45)分。研究组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征得患者及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方法:两组患者的盐酸艾司西酞普兰(吉林省西点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1180601)起始剂量均为5 mg,每日清晨饭后口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酌情调整使用剂量,1~2周内依据个体耐受情况将剂量调整为10~20 mg/d,治疗12周。研究组认知治疗每周1次,每周40 min,包括: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讲解认知的目标与内容;让患者回顾自己的焦虑症状,找出不同事件的反应方式,探索个人对新反应方式的感受等;让患者对自身情感、行为、认知的相关性有一个清晰认识,并让患者对自身的临测负性自动想法进行识列出人际交往清单,对负性自动想法的正方面证据与反方面证据进行检查,对潜在的功能失调性信念识别与改善方法进行学习,从而将患者极易有认知曲解发生的易患倾向改变过来,理清哪些关系引起患者焦虑,为患者制定具体方案;帮助患者分析原因;进行认知重建,改变不合理认知。
1.3 疗效评定方法: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受教育年限等人口学资料。采用HAMA、CGI评定疗效,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各评定1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总分≥29分为严重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7分可能有焦虑;<7分没有焦虑症状。CGI中病情严重程度采用0~7分的8级记分法,根据具体患者的病情与同一研究的其他同类患者比较,作出评定:0-无病;1-基本无病;2-极轻;3-轻度;4-中度;5-偏重;6-重度;7-极重[4]。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CGI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12周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临床疗效总体量表(CGI)评分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分值减少更显著(P<0.05),提示研究组与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广泛性焦虑障碍,但是研究组效果更好。见表1。
表1 两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CGI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CGI评分比较(±s)
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CGI:临床疗效总体量表;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不良反应:研究组患者出现口干3例,便秘3例,头晕1例,激越1例,乏力2例。对照组患者出现口干4例,便秘4例,头晕2例,激越1例,乏力3例,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
3 讨 论
广泛性焦虑障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五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异常相关。既往多应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但易引发药物依赖。焦虑障碍相关指南均建议使用抗抑郁药物慢慢替代苯二氮类药物。艾司西酞普兰为新型五羟色胺在摄取抑制剂(SSRIs),它能选择性结合突触前膜5-HT转运体,还能将外消旋西酞普兰含有的西酞普兰右旋异构体去掉,减少对突触前膜变构位点的影响,促进5-HT释放[5]。有研究表明[6-12]艾司西酞普兰对其他抗抑郁药物干预无效的难治性焦虑症患者有效,能明显缓解其焦虑症状,且药物不良反应较轻。心理治疗近年来慢慢成为焦虑障碍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证实可取得与药物治疗相同的效果。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感、行为及其反应均与认知有关,认知是心理行为决定的因素,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是由各种内部与外部的不良刺激所导致的,同时情绪和行为的改变也可以改变认知。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是认知过程、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适应不良情感、行为与不良认知有关联。认知治疗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对、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辅导、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关键。由于个人文化知识水平及环境背景的一定差异,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认知。认知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体系、思维、想象等等。具体地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对象的认知、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他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比如同样是生活实践,有人会认为其是危险,而有人会认为是机遇,情绪变化也不尽一样。还有认知如果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如果A 代表生活事件,B 代表认知,C代表情绪及行为后果,通过A-B-C的过程之时,就可能产生精神障碍,所以通过认知治疗,改变其认知及认知形成的观念,纠正其错误观念及消极情绪。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精神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及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认知治疗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例如教育、说明、谈心等作为重要手段,相应的也有其特殊的程序、技术和方法。治疗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情绪及行为的。然后,帮助求治者去思考他对己、对人以及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思考这些看法或态度与现实的差距,指出非功能性与病态性的错误认知。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并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尤其是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借此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疗法,它更重视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达到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同时它也重视目前患者的认知对其心身的影响,即重视意识中的事件而不是无意识,所以精神科医师的任务就是与患者共同找出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并提供学习及训练方法矫正这些适应不良性认知,使患者的认知更接近实际和现实。随着不断矫正不良的认知,患者的精神障碍亦逐步好转。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治疗,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疗法治疗12周患者HAMA和CGI评分下降更明显,提示药物联合认知治疗能更好的缓解广泛性焦虑障碍,故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方法值得向临床一线和基层推广。
但是,本研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研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样本量偏小、观察时间较相对较短,有待以后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这样才能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并且要在患者治疗后的个人生活质量方面、社会功能方面及认知功能方面进行进一步地研究与探讨,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方向,为临床一线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