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的控制效果研究
2020-06-19
(聊城市光明眼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其常见并发症[1],眼底荧光造影是显示眼底血管的检查方法,可帮助临床有效诊断眼底疾病,同时也适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2]。眼底荧光造影是将荧光素钠这种可以发散荧光的物质注入到血管,然后使用眼底照相机将眼底血液循环中荧光素钠的动态情况记录下来,以此鉴别患者眼底血管是否存在病理改变[3]。虽然眼底荧光造影诊断率高,可有效鉴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检查过程中患者很容易发生头晕、呕吐等各类不良反应,严重影响诊断结果,有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短暂性精神错乱、休克等,降低了患者预后[4]。据统计显示,我国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患者造成了严重影响,多因检查过程中,机体适应状态差导致,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全程护理应用越发广泛[5],本研究就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分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荧光造影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根据不同护理分为两组,对照组(n=40)接受常规护理,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2~68岁,平均(43.65±5.47)岁;病程1~8年,平均(3.54±0.85)年;BMI 22~26 kg/m2,平均(23.24±1.57)kg/m2;观察组(n=40)接受全程护理,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2~68岁,平均(43.62±5.48)岁;病程1~8年,平均(3.55±0.84)年;BMI 22~26 kg/m2,平均(23.25±1.55)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s)
表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n(%)]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②初次发病者;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研究;④具备眼底荧光造影适应证;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③严重系统性疾病者。
1.2 方法
1.2.1 造影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眼底荧光造影检查,APS-AER眼底造影检查仪由上海涵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彻底散瞳,前臂正中静脉注射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035,规格:500 mL)+0.25 mL 20%荧光素钠溶液(Alcon Laboratories,注册证号:H20090507,规格:5 mL∶500 mg),若无过敏症状出现,再注射3mL 20%荧光素钠溶液,静脉充盈后,停止拍摄,交替拍摄双眼。
1.2.2 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检查前密切询问患者病情,掌握眼底荧光造影检查的禁忌证和适应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严格按照相关规章进行检查,观察组再接受全程护理干预:①健康护理:检查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包括检查方法、检查目的、检查过程、不良症状等,让患者提前做好准备,减少内心疑惑,提高检查依从性[6]。②心理护理:以耐心、诚恳的态度与患者积极沟通,及时解答患者的相关疑惑,选取通俗语言,便于患者了解,以降低患者负性情绪,并提高其对检查者的信任度[7]。③行为护理:检查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减轻其心理和生理负担,保持最佳的检查水平,照影后叮嘱患者多喝水,以促进对比剂排出。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反应(荨麻疹、发热、呕吐、头晕)发生率。①心理状态:采用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DS、SAS)评价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分值20~80分,得分越低越好[8]。②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价,包括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状态、躯体疼痛、总体健康8项指标,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越好[9]。
1.4 统计学处理:选用CS14.0统计学软件,计数、计量资料以n(%)、(χ2)表示,组间分别行t、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DS、SAS评分分别为(42.54±3.21)、(41.48±8.50),对照组分别为(58.24±2.44)、(60.68±8.56),两组干预后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状态、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分别为(77.54±11.54)、(89.54±10.24)、(67.58±8.25)、(82.35±12.54)、(73.74±11.24)、(81.54±9.54)、(70.54±8.56)、(76.42±10.55),对照组分别为(67.54±10.54)、(74.58±11.54)、(59.54±8.14)、(75.54±10.57)、(68.95±10.54)、(73.82±9.58)、(66.95±8.24)、(65.72±9.54),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差异明显(t=4.0467、6.1326、4.3875、2.6262、1.9661、3.6590、1.91110、4.7577,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7.50%(3/40),对照组30.00%(12/4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χ2=16.6154,P<0.05)。见表3。
3 讨 论
眼底荧光造影为诊断眼底病的重要影像手段,目前已被广泛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查,其能通过高速相机辨认脉络膜病变、视网膜病变,清晰显示管形态,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提供有力依据[10]。但眼底荧光造影需要向患者注射荧光素原液,会导致其大脑出现短暂的缺氧,甚至头晕、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出汗、发热、寒战、水肿、荨麻疹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所以要强化护理干预[1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也从要求更加人性化,全程护理干预皆在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以使其机体处于最佳状态,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12]。眼底荧光造影前,需先询问患者是否存在过敏史,必要情况下还需进行完整检查,以确保具备眼底荧光造影适应证[13]。在检查过程中向患者介绍相关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在检查期间要保持自然的姿态,将眼睁大,尽可能不要眨眼,以提高检查效果[14]。检查过程中若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促进患者预后改善[15]。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在出现不良症状时,应立即停止造影,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静坐,给予鼓励和安慰,必要情况下进行抢救。研究显示,眼底荧光造影能有效反映视网膜血管和灌注情况,但有的患者不耐受造影所用的荧光素,因此会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心理因素在其中有很重要的影响[16],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不仅会促进不良反应,还会给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心理干预也很重要。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消极情绪,改变对眼底荧光造影的认知,更加配合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F-36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说明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进一步说明全程护理干预能提高护理质量。经实证应用和效果评价,笔者认为在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时应注意以下4点:①在检查前5 min邀请患者进入检查室,必要情况下可邀请患者家属陪同,让患者提前适应黑暗环境;②造影前避免过度劳累、过饱、饥饿,让患者以最佳的状态进行造影;③造影前检查荧光素质量,查看是否存在沉淀情况;④密切注意高龄患者,注意其生命体征的变化[17]。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