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19殷智颖杨婷陆雪梅
殷智颖,杨婷,陆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949 医院,新疆 阿勒泰 836500)
0 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会导致肝硬化,而门静脉高压则是肝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属于是门静脉高压比较常见的一种胃粘膜非炎症性病变[1],若患者门脉高压症严重则会因食管胃底静脉压力性充血曲张导致破裂出血,也会因胃粘膜溃烂、溃疡出血。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2],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是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接收的120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针对其消化道出血高危因素予以分析,旨在为预防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提供科学依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接收的120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与《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相符合,且均为门脉高压性胃病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排除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胃癌或是其他部位肿瘤疾病者,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以及胃部手术史者。其中男82 例,女38 例;年龄31-67 岁,平均(55.42±5.60)岁;平均BMI(体质指数)为(23.07±2.15)kg/m2。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胃镜检查,同时用腹部彩超测定其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另外,选用南京德铁HBS-1096C 酶标仪以ELISA 法测定患者sCr(血清肌酐)水平,用14C 尿素呼气试验测定患者HP 感染情况。
2 结果
2.1 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情况。本次所纳120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46 例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占比率为38.33%,其中40 例为粘膜炎症性糜烂出血,6 例为溃疡性出血,占比率分别为33.33%、5.00%。
2.2 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单因素情况。经统计分析,有胃部基础病、HP 感染、腹水、EV 程度高、门静脉内径宽、脾静脉内径宽、抗病毒感染治疗不规律及CHild-Pugh 分级较差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占比率明显高于条件相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单因素情况[n(%)]
2.3 Logistic 回归分析。经Logistic 回归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有胃部基础病、EV 程度高、Child-Pugh 分级较差及门静脉内径宽等,见表2。
表2 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在既往报道当中,有观点认为门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及伴有基础疾病是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出现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高危因素[3]。而本次研究中,通过对120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发现胃部基础病、HP 感染、腹水、EV 程度高、门静脉内径宽、脾静脉内径宽、抗病毒感染治疗不规律及CHild-Pugh 分级较差等因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出现有密切关联。上述因素中,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均是用于判断患者门脉高压程度的客观指标,相关临床研究也证实了,随着患者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的增加,乙型肝炎肝硬化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本次研究结果中,门静脉内径超过14 mm 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14 mm 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EV 程度越重,患者门静脉血流回流障碍也更显著,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风险性也更高。
在相关临床研究报道中[4-5],伴有胃炎或胃溃疡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未有胃部基础病患者,究其原因,可能是和胃部基础病会破坏人体胃粘膜、血管的结构有关。而本次研究经Logistic 回归分析,除EV 程度和门静脉内径及脾静脉内径等独立危险因素,有胃部基础病、Child-Pugh 分级较差均是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胃部基础病、HP 感染、腹水、EV 程度高、门静脉内径宽、脾静脉内径宽、抗病毒感染治疗不规律及CHild-Pugh 分级较差者均会增加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风险。而其中胃部基础病、EV 程度高、Child-Pugh分级较差及门静脉内径宽为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