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

2020-06-18王秋雨

广西教育·B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中职学校

【摘 要】本文阐述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与创新现状,分析京族独弦琴特色班“五维两同两交”的构建思路,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建设、管理与服务建设等方面论述京族独弦琴特色班的具体构建,并总结京族独弦琴特色班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学校 京族独弦琴 特色班 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6-0004-02

2013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促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广西作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2020年率先提出构建“传承民族文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已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始于课程,如何依托“三教”改革,构建融合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实现广西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以京族独弦琴艺术为例,探讨中职学校如何通过京族独弦琴特色班传承和弘扬京族独弦琴艺术和民族文化。

一、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与创新现状

(一)京族独弦琴艺术概述

京族独弦琴艺术是我国唯一个海洋民族京族所拥有的传统音乐艺术,主要流布于广西东兴市京族聚居区。独弦琴艺术主要包括制作技艺和演奏艺术。

制作技艺方面,京族独弦琴因制作材质不同而分为竹制和木制兩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京族独弦琴除本源的长箱形外,还增添了长条形、龙头形,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泛音位置,也有的在琴面上增设木制指板,上嵌16个品位,能快速演奏泛音,丰富了演奏技巧。近年来,竹制独弦琴又增添了电扩装置,美化了音色,音量明显增大。

演奏艺术方面,京族独弦琴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常用的弹奏方法主要有正弹法、反弹法、刮奏、击奏、点奏等。现存的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骑马》《过桥风吹》等。演奏独弦琴可采取坐式和站式两种姿势。演奏时,多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或将琴尾置于腿上,琴头放置于地面或架子上,右手持挑棒或竹签弹奏,左手握摇杆,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改变弦的长度,以便获得不同的音高。

(二)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与创新概况

京族独弦琴艺术于2008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2018年11月,东兴市已建成8个基地项目,主要承担京族独弦琴艺术教学、保护、传承和展示工作。

目前,各级独弦琴艺术传承人共12人,其中国家级1人、市级6人、县级5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及以下8人,35岁至60岁3人,60岁及以上1人,独弦琴传承人群体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势,其中在2018年公布的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中年龄最小的独弦琴传承人只有21岁。苏善辉、苏春发等资深初生代乐师都有自己的学生团队,进行着文化艺术的传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学习独弦琴演奏的人数约有350人。初生代乐师风格各异,但都是直接或间接从苏善辉处习得琴艺,通过各自对音乐与技法的理解和变通,创新发展形成新的风格,如何绍的戴指套“中指挽杆法”,王能的竹签“灵活控杆法”。独弦琴有了京族的标签风格,演奏技巧更高超,表现力更丰富,已经成为京族独特音乐的突出代表。

虽然京族独弦琴艺术传承与创新力度较以往加大,但仍存在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教材教法不成系统、实训场地条件受限、学校教育传承困难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京族独弦琴特色班的构建思路

独弦琴特色班的构建,即通过“五维两同两交”模式打造京族独弦琴特色班,其组织形式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而建立的选修课程或第二课堂,其实质是通过系统的教学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的目的,与“文化育人”根本任务充分契合。

“五维”即“引、培、授、管、推”,也即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技艺大师参与中职学校办学,作为特色班创始师资团队;建立独弦琴大师工作室,以学徒制培育形式,对有一定艺术基础的中青年进行培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既有理论又能创作的“双师型”教师;选拔与培养有兴趣爱好和技艺基础好的学生组建特色班,开展集中授课和一对一授课;对独弦琴“三教”进行有效管理和过程监控;形成效果后在全校和所属地市中小学校进行推广。

“两同”即开展同步同享课程活动,中职学校与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携手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中职学校作为独弦琴的主课堂,安排两名教师执教,联合一所中小学学校,两所学校的学生共上一堂课,共同享受大师优质课教学资源。

“两交”即一方面职业院校同越南艺术类学校开展人才培养交流,实现艺术教育的对外开放交流;另一方面以“独弦琴艺术先行”为引导,通过汉语教学等教育培训交流,逐步推进其他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发展,全面服务京族地区以及企业对外开放“走出去”,满足社会对艺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三、京族独弦琴特色班的具体构建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主要采取引入和培育两种模式,一是通过大师工作室平台引进独弦琴传承人,作为独弦琴特色班的代课教师;二是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助教制度”,通过传承人对选拔出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培养,让有基础的青年教师成为独弦琴的专任教师、让零基础的青年教师成为助教,打造独弦琴教师发展共同体,解决学校独弦琴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建设

一是选拔与培养。通过前期动员与需求统计,从报名的学生中选拔出技艺基础好、肯吃苦的学生组成独弦琴特色班的学员;二是课程设置。特色班主要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呈现,安排在教学任务结束后即周一至周五下午4点以后进行授课,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保证兼课教师能够如期授课;三是教材与教法开发。在分析课程资源和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编制《独弦琴艺术》校本教材,同时配套演奏光盘,按照难易程度陆续开发教材,采取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提高教学要求,让传统艺术文化和民族精神更好地深入学生心灵。通过弹、唱、作、写等培育学生基本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全面渗透经典文化元素,如艺术典籍、音乐常识、文化事件等,达成对学生艺术塑造与文化传承的自然融合;四是诊断与改进。以问题导向,从课程开发、实施、反馈等方面确定课程建设和班级管理的诊断指标体系,反馈真实的学生知识(技能)达成度。搭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制订特色班学生课堂学习和教师教学行为规范等相关制度,结合指标体系控制要点进行自查和抽查诊断,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整改。

(三)管理与服务建设

围绕办学目标,加强班级管理,配备专职班主任,在维护教学秩序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加强独弦琴文化氛围建设,营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提升支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规划特色班所用场地,投入一定的经费建设独弦琴实训室,配备独弦琴。以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为例,前期教学设备(独弦琴)的投入近20万,按照30人规模进行设备采购。

四、京族独弦琴特色班的成效

独弦琴特色班主要以第二课堂为切入点,以送教材、送师资、搭平台的形式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其成果在边研究、边推广、边总结中得以修正和提升。

第一,独弦琴艺术走进中职课堂,不仅促进了民族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传承,有效地帮助传承人群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促进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二课堂特色班模式,对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独弦琴特色班通过选拔与培育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活力。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促使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提高课堂专注力,使独弦琴学习变得更有效,进而培养了更多专业学习尖兵走进民族文化,爱上民族文化。

第三,柔性引进传承人等举措,改变了原有的教师结构,提高了教师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以及承担传承优秀文化使命的自觉意识,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此外,将传统优秀文化和民族文化引入课堂,让浓厚的民族文化渲染校园文化,助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第四,在东兴国门口岸,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而京族文化是东兴市旅游文化的一块至宝,呈现着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京族独弦琴艺术是京族海洋文化品牌之一,在当地文化和旅游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学校的独弦琴特色班则为当地储备了艺术技能型人才,夯实了独弦琴知识、技能传承与创新的基础。

综上所述,本文以构建“五维两同两交”独弦琴特色班育人模式来破解影响和制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将独弦琴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为民族文化教育品牌,形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祁黎.基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立”特色课程构建与实施——以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

[2]孙丰蕊.“非遗进校园”与“现代学徒制”——高职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角色与功能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

[3]曹鹤鸣,杜碧锋.基于非遗传承的中职“四维两线三融”育人模式研究——以“萧山十碗头”为例[J].理论研究,2020(4).

[4]臧其林.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培养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族独弦琴传承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编号:GXZZJG2019B02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秋雨(1983— ),女,辽宁沈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管理研究。

(责编 王悦之)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中职学校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职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试论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职业指导质量
德育工作浅谈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