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探路

2020-06-18钱振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政府

江苏农村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桃源大运河运河

钱振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政府

作为苏州乃至江苏运河走廊的“南大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有着大运河畔森林公园的美誉,有11.5公里沿岸依傍于京杭大运河,占运河吴江段的1/4以上、运河苏州段的1/8以上。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新路径,旨在促进桃源镇大运河畔“水乡森林小镇”建设。

紧扣“一条主线”,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宽乡村振兴战略新空间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不必然带动经济增长,因为文化带建设主要侧重于文化。但对于桃源来说,至少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可以借机调整发展规划和转变发展思路,运用独特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历史,打造运河节点上的“绿色明珠”;另一方面,凭借特殊地缘位置,强化与浙江乌镇、南浔的联动发展,比如借助乌镇发展旅游和互联网经济,借势南浔高铁新城建设,加快新兴产业布局和项目招商引资,这些都需要借助大运河文化带这个平台广泛联系,最终达成发展愿景。

叠加“两大战略”,激发桃源运河事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多重利好

借势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在众多长三角运河城镇中,桃源是“传统运河空间尺度保存较好”的一座古镇,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可以让桃源发展横跨江浙、交融互促。桃源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微缩版,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要以文化认同为驱动,以文为媒、共谋发展,打破一体化发展的思想藩篱。

大运河桃源段俯瞰

借力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以“四化同步”为抓手,以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村庄规划修编和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科学优化城镇布局,力争更高品质城镇核心功能落户桃源,努力实现桃源发展城乡间平衡,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平衡,让桃源人“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发挥“三种优势”,彰显“桃源印记”深度融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发挥文化优势。运河桃源段的发展催生了不少古迹、古村、古巷,有些文物保存较好。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发掘于镇内广福村,并成功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镇铜罗,更是酿酒历史悠久、赓续革命传统。还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如嘉乐堂、汪宅、陶墩古村落等。

发挥生态优势。桃源拥有5万亩水乡森林,被誉为“天然氧吧”。“林海天池生态园”为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获评“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建成集吴越文化展示、生态风光观赏、原始森林踏荒区,以及酒店、宾馆、会议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

发挥地缘优势。从地理空间来看,桃源地处苏沪杭1小时经济圈中心,南接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西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南浔,其运河段贯穿江苏“南大门”,大运河支流密布镇域全境,与桃源各大景点有机串联、彼此呼应,有着非常独特的发展环境。

实现“四个融合”,以新发展理念成就运河桃源段“乡村振兴之带”

两岸融合。推进跨界区域共建共享,联合打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事关沿线和两岸人民的共同福祉。要把桃源和乌镇放在同一个文化带、经济带去整合发展,大力推进“一个舞台、两岸联动”工作机制,打破运河南北各自相对封闭的环境。打造“一个舞台”:以桃源酒乡文化旅游节为主体,丰富各类节庆活动、文艺活动,持续打造“水乡森林大舞台”文化品牌。推进“两岸联动”:浙江乌镇既是互联网名镇又是旅游大镇,而桃源正在打造文旅大镇、生态名镇,两镇人民同饮运河水,地域相联、文脉相通,“文化联动+旅游互补”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和“水乡森林小镇”大有益处。

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城乡融合,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有效衔接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道路、交通、水电、垃圾污水处理、清洁卫生、公共文化服务等,一直都是农村地区发展的“短板”,也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掣肘。城乡融合发展,就是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并加快推进桃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完成重点村、特色村、三星级康居乡村创建任务,为城市游客到乡村参观、游览、休闲体验等提供便利条件,为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步提升桃源乡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

农文旅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纲领性文件强调文化和旅游也要“一体化”。这对桃源来说,就是要发挥区位和生态优势,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目前,桃源已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依托融创桃源国际文旅度假区项目的实施,做好小镇森林、小镇客厅前期工作,打造集经济发展提升和人文休闲提档于一体的“朝阳产业”。同时,融吴越文化、运河文化、酿酒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大力创建“古镇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厂旅游+红色教育游”的“慢生活”旅游新模式。还要注重把乡村休闲旅游融入现代农业,构建生态牧场、桑蚕养殖、林果花木、优质水稻等优势特色农业集群,实现从景点到全域的蝶变。

干群融合。当前,桃源发展得天时、有地利,关键在人和。针对桃源大运河跨区域、多部门管理的特点,建立镇际会商小组、部门联席会议等多层面协调机制,促进宽领域、多层次的沟通交流。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桃源干部群众要将敢于冒险、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运河精神”发扬光大,将光荣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齐心协力把大运河文化带桃源段打造成“乡村振兴之带”。□

猜你喜欢

桃源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身在桃源 乐在天然
水调歌头·游桃源谷
放歌大运河
搬迁十年访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