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文明温度 打造“文明样板”
2020-06-18杨立州范全诗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办公室
杨立州 朱 珠 潘 婕 范全诗/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办公室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中央重视和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部署,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作为全国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第一批试点县区,始终坚持把满足群众需求、团结凝聚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奋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样板”,文明新风蔚然兴起。一是新思想传播广泛。创新开展接地气、冒热气的乡“理”乡亲理论走基层主题宣讲活动400余场次,录制理论音视频60余期。城西镇把“老年大学”办到了村大队部,海头镇把“理论马扎”搬到了群众家门口,黑林镇把“红色故事”讲到了村口大树下。一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以文艺小节目、文明小故事、理论小常识、村头小喇叭“四小”形式送到群众身边,获得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传播效果。二是新观念见行见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进”活动,让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800余支“六传”专业化志愿者服务队共计12000余名志愿者成为文明创建、扶危济困等行动的“主力军”。接连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方敬、江苏时代楷模钟佰均、税务爱心妈妈及23名“中国好人”、24名“江苏好人”、4名“江苏道德模范”、7名“全省最美人物”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好人现象层出不穷,好人模范成为“全民偶像”,越来越多的群众,踊跃投身乡村建设、志愿服务。“爱敬诚善”得到充分释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发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三是新风尚蔚然成风。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组织基层群众从生活垃圾治理等身边小事做起,净化美化家庭院落和公共空间。创新开展的“立树传晒·移风易俗”活动让农村红白喜事化繁为简,“孝善人家”“美好人家”评选让百姓家庭更加温馨,“最美庭院”“最美小巷”评比让农家院落更加靓丽,新农村处处焕发蓬勃的生机活力。“爱心驿站”“心愿帮扶”“爱心车队”“红榆伞之家”等670余项特色活动在全区相继铺开,群众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四是新服务造福民生。坚持把文明实践落在群众的心坎上,在城头镇“诚心诚意”、城西镇“晨曦之光”、宋庄镇“海韵宋庄”等15个镇级志愿服务队的组织下,先后涌现出“你家割麦我来帮”“夕阳红婚纱照我来拍”等一批志愿活动项目,让群众在自家门口、田间地头就能享受到满意服务。依托“书香文化”名片打造,精心打造10个“24小时城市书屋”,建成“彩虹岛亲子悦读俱乐部”“榆阅吧”等一批公共阅读空间,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赣榆结合实际,全域化构建体系、个性化开展活动、大众化宣讲理论、系统化统筹推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三四六”模式推动文明实践全域化
赣榆积极探索构建“一三四六”工作模式,着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工作向纵深开展。“一”即坚决拥护一个核心。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核心,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培根铸魂工作,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培树新风尚,为奋进新时代凝魂聚力。“三”即区、镇、村三级联动。区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区级总负责、镇级抓推进、村级抓落实工作机制。联合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理论宣讲下基层活动70场次,组织463名民情助理党建专员进村(社区)开展拉网式宣传。建立“部镇共建”“村企共建”新模式,择优选取15家文明行业、150家文明企业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实现资源共享、阵地共建、工作共谋、活动共做。“四”即中心、所、站、点四层推进。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下设民情收集、志愿服务、活动策划、氛围宣传4个专业组,全区15个镇463个行政村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120余个机关事业单位、200家企业、70余所校园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四类实践机构实现全覆盖。建成墩尚镇、城管局城市“红榆伞”、青口镇黄海社区等一大批实践所“点”站。“六”即实现有场所、有制度、有队伍、有活动、有品牌、有档案“六有”标准。镇村所站以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为主阵地,通过改建、改造、整合原有阵地,拓展活动空间,做到形象标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工作要求统一。截至目前,赣榆成功打造“六有”示范所5个、示范站28个、示范点97个。
“山海平原”特色凸显文明实践个性化
赣榆境内有沿海、平原和山区,不同的区域有各自不同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传承,应运而生一批特色化志愿服务项目。沿海主打“村头、码头、船头”3个平台。在村头建立实践体验馆,码头成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海燕志愿者服务大队”,船头悬挂党旗,随时随地开展教育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平原主攻“车间、坊间、田间”3类场所。在车间,通过“师徒点对点”强化学习新思想、新政策、新技术;在坊间,利用驻村干部、网格员落实涉农服务项目,开展政策解读;在田间,组织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形成“志愿者+农民+专家”发展新模式。山区主推“照顾好老年、服务好中青年、教育好少年”3类服务。成立“夕阳红”“一滴水”“邻里守望”等30个老人日间照料中心;面向中青年免费开展电商培训300多场次,提升素质技能,拓宽就业门路;设立爱心驿站、校外辅导站、“红榆伞”护学岗关爱未成年人;开展“你的微心愿我来实现”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群体在物质上得实惠、精神上受关爱。成立课外辅导、技能培训、心理咨询、生活护理等志愿服务队,开展经常性、面对面的群众活动1200余场次,擦亮“心飞扬”“海英草”“赣榆义工”等100多个志愿服务品牌。
“乡理乡亲”宣讲助推文明实践大众化
紧扣让群众知晓、理解、拥护新思想这个根本,赣榆深度打造“乡理乡亲”理论面对面宣讲模式,注重走街串巷与群众心贴心的理论宣讲,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理论鲜活的生命力。深入一线,搭建“街巷”宣讲台。开展“百村千场”宣讲行动,动员120余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农村基层一线讲党课、作报告,组织20余名先进典型、百姓名嘴深入群众讲述行业感人故事,带动普通党员和一线工作者走上“街巷”宣讲台。寓教于乐,组建“乡音”演出队。组织15支“乡理乡亲”农村文艺巡演队伍,坚持方言特色,创作“三句半”、快板等形式的曲艺作品200余个,开展理论惠民演出20场,着力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理论宣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富民增知,设立“田间”微课堂。组织由农技专家、致富能手等组成的宣讲志愿者队伍100余人,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讲授富民增收新政策,分享农业生产新技术,宣讲生态环保新理念,让“微课堂”展现大魅力。排忧解难,开设“院落”小讲坛。动员民情助理、党建专员走村入户、主动对话,宣讲先进理论千余场,受众10万余人,解决实际问题5492个。走访重点人群8807户、企业1053家,组织各类惠农技术培训216场次、送戏下乡20场次、法律咨询30场次、企业用工招聘会4场次,协调帮扶资金4371万元,帮建群众家门口企业项目16个、养殖小区30个,发展高效农业3.2万亩,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个结合”统筹文明实践系统化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涉及组织、宣传、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赣榆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谋划,以“四个结合”为抓手,把实践工作贯穿融入到社会发展各方面。与基层党建相结合。抓好党员队伍管理,放大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培育30名标杆型、150名骨干型书记,打造开放共享的村社综合体、百姓会客厅、党建主阵地。与社会治理相结合。强化综治牵头、司法为主、公检法访部门衔接联动,运用“新乡贤”调解工作室,全领域推动医患矛盾、交通事故、劳动争议、住宅建设等9个专业调解委员会发挥作用。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新乡贤文化建设为切入口,切实发挥区乡贤馆、镇乡贤会、村乡贤工作室作用,教育引导2200多名新乡贤投身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稳步推进乡镇数字影院建设,青口镇、沙河镇、柘汪镇等地影院建成投用;实施区图书馆扩容、镇文化站提升、村文化室布点,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28家、图书馆分馆150家,沙口村、西棘荡村、古城村等一批升级版农家书屋免费开放。与促进群众互助相结合。开展邻里互助一家亲活动,打造“知心姐姐”“青口大爷”等一批群众身边的服务队伍,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来的好处。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既是一项政治任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赣榆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益探索和经验做法,对于进一步推动基层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启示意义。一是牢牢把握人心向背,传播唱响“主旋律”。通过宣传解读大政方针、为民利民惠民政策,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进基层干群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让理论宣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广大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二是切实树立为民宗旨,奏响创建“主基调”。用好群众路线这个重要法宝,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诉求,把文明实践各项工作转化为具体志愿服务项目、为民解困清单,一个接着一个干,一件接着一件办。注重宣传群众最想听的内容、开展群众最喜欢的活动、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提升群众最文明的素养,让志愿服务更有激情、群众参与更有热情。三是整合夯实平台基础,盘活用好“主阵地”。只有优化整合阵地资源,拓展志愿服务空间,建立统一采集需求、规范提供服务的平台运行机制,才能提高公共文化和服务设施利用率和有效供给,使现有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四是强化志愿队伍引领,培育拓展“主力军”。志愿服务队伍和广大基层群众是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两大主体力量。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要注重发挥志愿服务“传帮带”作用,提高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和基层群众的双向互动,在理念上、行动上引导带领群众由志愿服务的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服务者,从而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力量。五是不断探索长效机制,持续发动“主引擎”。新时代文明实践是一项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方法,才能保证文明实践的发动机长转不衰、动力不竭。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断健全多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志愿者服务机制、云平台科学督导机制、文明实践以奖代补政策完善机制等,推动形成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才能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花艳果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