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洪泽长山村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2020-06-18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洪泽湖博物馆

东南文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青白底径墓室

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洪泽湖博物馆

内容提要:长山村宋代壁画墓(M1)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为带墓道的长方形仿木结构砖室券顶墓。墓葬结构小巧精致,不仅具有彩绘壁画,还兼有仿木结构砖雕,在江苏地区极为罕见。墓葬出土有青白瓷碗、渣斗、盒、黑釉盏等随葬品,时代为北宋末期。长山村壁画墓的发现为研究宋代淮安地区的丧葬习俗以及绘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2016年10月1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老子山镇长山村村民在开挖现代墓穴的过程中发现一座砖室古墓,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队)和洪泽湖博物馆随即对其开展勘探和发掘工作。经勘探发现,该处仅此1座宋代墓葬,位于长山村东北部的长山之上,编号为M1。其东北距山南隋唐墓群约1.5公里,距北山古墓群[1]约2.5公里(图一)。墓室顶部东侧券顶和门楼遭到部分破坏,其他部分相对完整。因现场展示需要,清理了墓室南部填土,北部未清理,发掘工作共持续1个月。现将该墓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图一// 长山村宋代壁画墓位置示意图

M1为带墓道的长方形仿木结构砖室券顶合葬墓,全长12、宽3.5米,开口于②层(①层为表土层,②层为扰乱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和风化岩石层,距地表0.25~0.35米。方向129°。墓葬东南角被现代坑所破坏。墓葬发现两处盗洞,一处位于墓室靠近封门的位置,一处位于墓室西侧偏南,均开口于②层下(彩插七︰1)。

墓葬包括墓道和墓室(图二)。

墓道为长方形斜坡墓道,位置略偏墓室土圹南侧。长6.8、宽1.2~1.8米。坡面略有起伏,不甚平整。坡度约20°。墓道内填浅褐夹灰白色花土,系生土和风化岩石粉末混合形成。

墓门与墓道相接,门洞为圆拱形,宽1.04、高1.77米,位置偏西,或为方便后逝者棺木进入墓室而特意为之。墓门外为封门,宽1.4、高1.74米,共26层砖,最上两层横向平砌,之下采用“人”字形层层交叉叠砌(图三)。砖的规格38×19×7厘米。封门有二次垒砌迹象:最底层砖有白灰嵌缝,而其上则无,但砖上仍残留有白灰痕,应为合葬时启闭墓门所致。

墓门上部为砖作仿木结构门楼,中部被盗洞破坏(图四;彩插七︰2)。门楼上有普柏枋,其上三朵斗拱,两侧应为柱头斗拱,中间为补间斗拱,均为单昂四铺作计心造。斗拱上方为素枋,再上为瓦当。门楼最上方应还有瓦片覆盖,发掘时已不可见,仅在墓道填土中发现有筒瓦残片。

墓室土圹平面为长方形,位于墓道之北,长5.2、宽3.5、残高2.5~2.7米。土圹填土为黄灰色,大部分为岩石粉末,夹杂有红褐色土块。填土内为砖砌券顶结构单墓室。砖室内部有积土,系雨天由墓室后壁位置和靠近封门的盗洞处渗漏进来。积土南北高中间底,厚约0.5~1.2米,内见有若干白蚁巢。

图二// M1顶部平、剖面图

图三// M1封门图

图四// M1正面图

墓室长4.9、宽3、高2.5米。墓室大部分用砖规格与封门相同,为38×19×7厘米,也有部分规格不统一,较其他砖略长(短)或略厚1~2厘米左右。砖室内无仿木结构砖雕,由南北两侧墙1.2米处起券。券顶中部靠近墓门位置有一盗洞,盗洞东侧为村民下挖现代墓坑时所破坏的洞口。券顶为双层砖券。墓顶中心偏南位置有一方槽,内嵌砖块,砖块之间夹一根铁条,可能为钩挂帐幔之用。墓室后壁中心位置内嵌一五边形尖顶小龛,壁龛高30、宽30、深20厘米,距墓底1.27米,用途不明。墓门外侧和砖室四壁、券顶均有白灰抹面,隐约可见壁画痕迹,壁画漫漶、钙化、脱落较为严重。由于砖室四壁墙体内侧为白灰面覆盖,外侧贴近墓圹,间隔较小,故而无法获知其砌筑方式。

墓室底部用砖错缝顺砌,北部用长砖,中部和南部主要用方砖和长砖,间或有拼砌。其中心位置的方砖有一直径8厘米的圆形小孔,上下贯通,或为堪舆术所谓“穴”“金井”一类。

图五// M1随葬品平面分布图

墓室内棺木已不存,仅墓室北部偏中位置残留少许棺灰。墓底铺砖上有8个棺环,大致排列成两个长方形,据其数量和位置可判断该墓葬应为双棺合葬。其中北棺人骨有部分留存,头向南,南棺未见人骨痕迹,或为白蚁啃食殆尽。墓底共收集遗物28件(组),主要分布于墓室南部,即墓主头部,有青白瓷渣斗、青白瓷碗、黑釉瓷碗、白瓷碗、黑釉盏、青白瓷盒、铜钵、铜镜、铜钱等随葬品,部分器物因盗扰而散落破碎。铜钱主要分布于墓主腰间和腿侧(图五;彩插七︰3)。

二、墓葬壁画

根据墓葬现场情况判断,墓门外侧、墓顶及墓室四壁都有壁画痕迹残留,但保存较差,仅墓室西壁、北壁和南壁保留有部分构图可供辨认,余者粉化脱落严重,皆不可辨。壁画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支撑体、地仗层、底色层和颜料层。支撑体即墓葬砖室墙体;地仗层并非所有位置壁画均具有,有地仗层的壁画层内原料似为泥灰混合而成;底色层均为白灰抹面作底色;颜料层为以墨线勾勒形象,局部用黑、红、青三色平染。

墓室西壁 保存状况相对较好,地仗层较薄,构图基本完整,题材为备饮庖厨图。壁画中共有六人,由南向北依次展开,分为多组场景:第一组为一男一女,面对面抬有食盒作行进状,男子头戴冠帽,上身着圆领窄袖短衫,下身着裤,女子头梳高髻,髻后施鬟,身着窄衫长裙,束带;第二组为一男子于案后准备食材,左手握刀,似于砧板上切割食物,案侧有蒸笼,男子头戴冠帽,上身着圆领短衫,似为短袖或双袖挽起;第三组场景隐约可见两男子,保存状况较差,动作及服饰不可辨;最后为一女子,手捧一盒,头梳双鬟、插花,面朝南,身穿褙子,面部有胭脂设色,衣襟处有朱砂设色,保存较为完整(图六;彩插八︰1)。

墓室北壁 保存较好,题材为床榻图。壁画无地仗层,直接绘于白灰层上。床主体用墨线绘制,从形制上看应为架子床,床外侧两端有栏板,即门围子。床上有一几,几上无物。床架布置有幔帐,开启后系于两侧。床顶部装饰有牡丹、菊花等图案且有红白设色,红色为胭脂朱砂,白色为蛤粉,帐幔褶皱和图案描绘细致(图七;彩插九︰1)。

墓室南壁 保存较差,题材不明。此处为墓门所在位置,墓门东侧绘有一火炉状器物,器物上方有两个向内卷曲的长耳,两侧绘有人物形象。左侧为一男子,头戴冠帽,身着圆领短衫,面向火炉状器物。右侧人物形象无法确认。因表面钙化严重,且很多区域斑驳脱落而无法准确判断器形和人物特征(图八;彩插九︰2)。

图六// 墓室西壁壁画描摹线图

三、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共33件(组,铜钱根据位置不同分别计为1组),其中28件(组)出自墓底,5件(组)出自墓室淤积土中,有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等。

1.瓷器

瓷器有碗、盏、盒、渣斗等,主要为青白瓷,也有白瓷和黑釉瓷,其中青白瓷碗普遍为薄胎。纹饰主要为刻划花纹,其余为素面。

青白瓷碗 共8件。可分为花口碗、高足碗、敞口碗三类。

花口碗 5件。口部带小花缺,呈六瓣花状,胎壁较薄。敞口,尖唇,斜弧腹,圈足,浅挖足。灰白色胎。器身满施青白釉,足底无釉。M1︰6,器内刻划云气纹,足底粘窑砂。口径16.9、底径5.6、高6.8厘米(图九︰1)。M1︰8,器内刻划云气纹,内底下凹形成一圈弦纹。釉面开片。口径16.2、底径5.2、高4.3厘米(图九︰2)。M1︰9,器内刻划云气纹。足底粘窑砂。口径17.2、底径5.4、高6.7厘米(图九︰3)。M1︰15,器内刻划篦地折枝菊纹。足底粘窑砂。口径17.3、底径5.3、高7厘米(图九︰4)。M1︰16,器内刻划篦地折枝菊纹。足底粘窑砂。口径 17.5、底径 5.2、高 7.2厘米(图九︰5;彩插一〇︰1)。

高足碗 1件。M1︰7,侈口,沿外撇,尖唇,斜弧腹,高圈足。素面。灰白色胎。器身满施青白釉,足底浸釉不完全。口径11、底径4.6、高6.9厘米(图一〇︰1;彩插一〇︰2)。

敞口碗 2件。大敞口,尖唇,斜弧腹,浅挖足。器内饰一道刻划弦纹。灰白色胎,外壁可见修胎旋削痕。器身满施青白釉,足底无釉。M1︰13,圈足。口径14.4、底径4.9、高4.5厘米(图一〇︰2)。M1︰14,腹微鼓。器身釉面粘连窑渣。口径14.4、底径3.9、高4.3厘米(图一〇︰3;彩插一〇︰3)。

图七// 墓室北壁壁画描摹线图

图八// 墓室南壁东侧壁画描摹线图

黑釉瓷碗 1件。M1︰1,敛口,圆唇,圆弧腹,圈足。素面。浅褐色胎。口及内壁施白釉,外壁施黑釉,不及底。口径22.4、底径9.6、高13.2厘米(图九︰4;彩插一〇︰4)。

白瓷碗 1件。M1︰20,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挖足过肩。素面。灰白色胎,外壁可见修胎旋削痕。器身上部施白釉,下部无釉。口径23.1、底径6.9、高10.9厘米(图九︰7)。

青白瓷渣斗 1件。M1︰18,广口,竖沿,尖圆唇,束颈,鼓肩,斜弧腹,平底略凹。口内饰刻划篦地植物纹。灰白色胎。器物满施青白釉,器底粘有窑渣。口径22.3、底径6、高9.1厘米(图九︰8;彩插一〇︰5)。

黑釉瓷盏 2件。敞口,尖圆唇,圈足,浅挖足。素面。器身施黑釉,不及底,釉面较多气泡、针眼。M1︰10,微折沿,斜弧腹。灰色胎。口部釉薄,呈褐色,向下釉层渐厚。口径12.4、底径4、高4.7厘米(图一〇︰4;彩插一〇︰6)。M1︰29(墓室淤积土中出土),斜直腹。浅黄色胎。口径10.7、底径4.1、高5.2厘米(图一〇︰5)。

青白瓷盒 2件。无盖。子口,方唇,折腹,平底略凹。腹部雕刻瓜棱纹。灰白色胎。器身满施青白釉,口部及足底无釉。M1︰11,口径5.9、底径5、高3厘米(图一〇︰6)。M1︰12,口径4.2、底径4.1、高2厘米(图一〇︰7;彩插八︰2)。

2.釉陶器

釉陶器仅见1件四系韩瓶。

四系韩瓶 1件。M1︰30(墓室淤积土中出土),敛口,折沿,方唇,束颈,深弧腹,平底内凹,整体歪斜,肩部置对称四系。器身内外存轮制旋纹。红色胎。器身上部施青釉,脱釉严重。口径9.4、底径10、最大径22.6、高37.8厘米(图九︰9;彩插八︰3)。

3.铜器

铜器有铜镜、铜钵和铜钱。

铜钵 1件。M1︰19,敛口,弧腹,平底。素面。口径17、底径7.3、高7厘米(图一一︰1;彩插七︰4)。

铜镜 1件。M1︰17,倭角方形。小钮,钮右上方长方形框内有两行铭文:“湖州石念二,真水清铜镜”。边长13.1厘米(图一二;彩插七︰5)。

铜钱 若干。M1︰2—5,锈蚀粘连严重,可辨识的有“开元通宝”“至道元宝”“皇宋通宝”“元符通宝”“熙宁元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圣宋元宝”“宣和通宝”等钱币(图一三)。

4.铁器

铁器均为棺钉、棺环。

棺环 8件。M1︰22,铁钉套系于铁环之上。长13.6、宽10.5厘米(图一一︰2)。

棺钉 共3组,均出自墓室淤积土中,其中花形帽棺钉为1组18件,圆帽棺钉1组6件,无帽棺钉1组38件。M1︰31-1,花形盖帽。长29.9、宽5.2厘米(图一一︰3)。M1︰32-4,圆形盖帽。残长8.2、宽5.9厘米(图一一︰4)。M1︰33-10,无盖帽,头部稍扁。长17.3、宽2.5厘米(图一一︰5)。

四、结语

江苏洪泽长山村宋墓(M1)是淮安地区继20世纪60年代淮安杨庙宋墓(一号墓、二号墓)[2]之后所发现的第三座宋代壁画墓,也是该地首次发现的仿木结构砖室墓葬,这在整个江苏地区也较为罕见。由于未发现墓志,其内部壁画也未发现有明确纪年和有关墓主身份的文字信息,因而只能结合墓室结构和出土遗物来对其年代进行判断。

M1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砖室券顶墓,具有仿木结构砖雕门楼和彩绘壁画,这类型的墓葬多见于中原地区宋金时期。从出土遗物来看,青白瓷花口碗M1︰15与湖田窑95A·T4④A︰58[3]相同,都有敞口,尖唇,斜弧腹,圈足,浅挖足的特征。青白瓷高足碗M1︰7具有侈口,沿外撇,尖唇,斜弧腹,高圈足的特征,与连云港市海州南门外宋墓M10︰1[4]形制相同。青白瓷盒M1︰11与湖田窑99H·F1︰210,M1︰12与湖田窑92新·T1②14为同类型器物,特征一致,时代应同时。青白瓷敞口碗M1︰14与南京太新路宋墓M1︰2[5]具有共同的外形特征,应为同时期器物。青白瓷渣斗M1︰18在无锡丁巷村宋墓[6]可见造型相近的器物,二者年代应较为接近。以上几组可供年代对比的关系中,海州南门外M10时代为北宋中期,南京太新路宋墓M1为北宋晚期,无锡丁巷村宋墓为北宋中期,湖田窑中的此类花口碗自北宋晚期出现后一直流行至元初时期,而两件瓷盒均为报告中所划分的Cc型平底盒,年代为北宋中晚期。总体来看,M1出土的这批瓷器年代应在北宋中晚期。

图九// M1出土瓷器(一)

图一〇// M1出土瓷器(二)

图一一// M1出土遗物

图一二// M1出土铜镜(M1︰17)拓片

另,根据M1中出土铜镜(M1︰17)铭文“湖州石念二,真水清铜镜”可以看出该镜产自湖州,湖州镜一般被认为产生于北宋后期,沈春如先生认为此类倭角方形镜,“流行于北宋晚期的南方地区”,“至南宋时期已经基本不见,具有较强的时代特性”[7]。由此,该铜镜年代应在北宋晚期。结合铜钱中年代最晚的“宣和通宝”铜钱综合判断,M1年代应为北宋末期。

与淮安地区早先发现的杨庙宋墓(一号墓、二号墓)相比较而言,长山村宋墓与之年代接近,为北宋末期,前者为北宋中期。此二者在壁画题材上也较为相似:长山村宋墓西壁为备饮庖厨图,后壁为床榻图;杨庙一号墓东壁为备饮庖厨图,西壁为奴仆侍从图,后壁为床榻图。二者绘画内容基本相同,均取材生活,趋向世俗化。而从形制结构方面看,长山村宋墓为仿木结构砖室券顶墓,与杨庙宋墓阶梯式券顶(一号墓)和砖木混合结构平顶(二号墓)的构造有所不同。此类仿木结构的壁画墓多见于宋金时期的中原地区。

相较于中原地区宋金时期的仿木结构壁画墓,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8]、登封城南庄宋墓[9],山西繁峙南关村金墓[10]等,长山村宋墓结构比较简单,面积也较小,仅为单室,平面形状也是常见的长方形,仿木结构只出现在墓门位置,但其保存情况较好,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且出现在淮河以南区域,还是较为少见的。北宋元丰年间,于龟山(老子山镇西南)至洪泽沿淮安南岸开凿龟山运河以便漕运[11]。长山村宋墓即处于龟山运河左近,与杨庙宋墓同处古代大运河一线(图一四)[12]。北宋时龟山附近属于交通要冲,商旅不绝,南北交往频繁。这或许是长山村宋墓形制具有浓厚北方风格的原因,墓主应与北方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图一三// M1出土铜钱拓片

长山村宋墓结构独特,出土瓷器较为精美,墓葬内壁画内容为宋代壁画墓常见题材,有床榻、庖厨一类,生活气息浓郁,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生活风貌、建筑结构以及南北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一四// 长山村宋墓、杨庙宋墓与古运河位置示意图

(附记:参与发掘人员有王剑、胡兵、祁小东、刘光亮、赵李博、刘显谋、刘晓峰、李和金、高燕、张小敏;绘图赵李博、孙杰;摄影赵李博、胡兵。)

执 笔:赵李博 胡 兵 祁小东

[1]尹增淮、裴安年:《江苏洪泽县考古调查简报》,《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2]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淮安宋代壁画墓》,《文物》1960年第Z1期。

[3]江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窑址:1988~1999年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7年。

[4]南京博物院:《江苏连云港市宋代墓葬的清理》,《考古》1987年第3期。

[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市太新路宋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1年第6期。

[6]无锡市博物馆:《无锡市郊北宋墓》,《考古》1982年第4期。

[7]沈春如:《湖州镜及两宋官民铸镜业的互动》,《东方博物》2009年第1期。

[8]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9]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登封市文物局:《河南登封城南庄宋代壁画墓》,《文物》2005年第8期。

[10]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繁峙县文物管理所:《山西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5年第1期。

[11]元·脱脱等:《宋史》卷九六《河渠志六》,中华书局1977年。

[12]根据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全编·淮系历史分图二》(1929年)转绘,其中邗沟运河、沙河、洪泽河和龟山运河共同构成北宋时期淮安段大运河漕运线路。

猜你喜欢

青白底径墓室
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藏品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茶具
江苏常州金坛方山土墩墓D2发掘简报
江苏溧阳子午墩土墩墓D1发掘简报
甘肃嘉峪关市峪泉镇汉魏墓发掘简报
流年
青白口 不能忘记的红色历程
长安再无歌
墓室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