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淮安清江浦区拱辰佳苑小区明代家族墓发掘报告

2020-06-18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东南文化 2020年2期
关键词:挡板淮安底板

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2016年1—3月间,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对清江浦区拱辰佳苑小区工地的四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各类器物149件(套)。经过整理分析出土器物,可知这四座墓葬属于明代一处小型家族墓地。M4出土了唯一一合墓志,志盖显示墓主人名杨仲康,志石大部分文字已漫灭不清,仅有的文字可简单了解墓主人及其家族的一些情况。这对于研究该家族墓地的时代、明代中晚期淮安地区的丧葬习俗以及文献记载的相关乡镇地域范围的进一步确认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概况

2015年12月28日,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生态新城拱辰佳苑小区二期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并出土墓志一合。淮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部)工作人员在接到群众举报后立即进入现场并对古墓周围进行了考古勘探,陆续又发现三座墓葬,结合出土墓志初步确定是一处明代家族墓地。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墓地位于拱辰佳苑二期东南侧,南为白云路,西为拱辰路,北距宁连公路约300米,东距里运河约1.8公里。墓地所在基坑南北长约40、东西宽约20米,面积约800平方米(图一)。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从2016年1月10日开始,至3月1日结束。

图二// 墓葬分布总平面图

二、墓葬形制与出土器物

此次发掘的墓葬共4座,开口距地表深2.6~2.8米,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列,方向60—61°(图二)。形制均为土坑竖穴木棺墓,夫妻合葬。其中M1和M4是一坑双棺,M2和M3是一坑三棺。以下分别介绍。

1.M1

(1)墓葬形制

墓口平面略呈梯形,右侧长2.8、左侧长2.7、宽1.66~1.96、深2.1~2.2米。方向60°(图三)。

墓坑内双棺并列。西棺长2.22、宽0.56~0.72、高0.98~1.12米。东棺长2.29、宽0.71~0.9、高0.9~1.05米。

西棺盖板厚0.14米,两侧挡板向外倾斜,底板厚0.1米。在底板下有底座,由两层木板叠压,呈阶梯状,分别厚0.1厘米,在底座下面是一周由四块薄板围成的棺脚,用于支撑整个棺木,棺脚向外侧倾斜。其中,左右两侧的相同,高0.18、厚0.05米。前侧薄板高于后侧。薄板与底座的两层木板用铁钉连接。盖板与前后、左右挡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东棺盖板厚0.16米,两侧挡板内侧向两边倾斜,外侧呈弧形,底板厚0.1米。底座与西棺底座形制厚度相同,棺脚的薄板高0.19、厚0.05米。

棺内人骨保存完整,由于水的长时间浸泡和冲刷,凌乱且发黑。另外,在棺内有较多的软泥。

两棺外侧,墓坑右上角各放置1件硬陶罐。西棺内在头骨下方有1件银簪和2件耳坠,中部有1件铁器,在腿骨位置分别放置2组钱币,在脚部位置有2件骨簪。东棺内在头骨左侧有1件勺形簪,盆骨位置有4件冥币,在脚部位置南北向放置1块木炭。

(2)出土器物

M1出土器物55件,分别是硬陶罐、簪子、耳坠、冥币、铁器、木炭和钱币。

硬陶罐 2件。M1︰1,小口,平沿,束颈,溜肩,鼓腹,平底。口径10.8、底径10、高28.6厘米(图四︰1)。M1︰2,小口,圆唇,溜肩,平底。下腹部有数道内凹弦纹。口径12、底径11、高29厘米(图四︰2)。

簪子 4件。M1︰3,整体呈弯曲状。头部质地为金,其余为银。头部顶端为一圆钮,下面是两层梯形台(下层直径大于上层),台的侧面刻花瓣纹。簪身上段为四棱状,下段为圆柱状。簪脚呈尖状。簪头部与簪身之间呈亚腰形,由五层螺纹组成,最下面一层稍宽。簪身氧化变黑。长12.7、簪身上段宽0.35~0.91、下段直径0.3厘米(图四︰3)。M1︰4,头部勺形,柄部由上至下逐渐变细,中间连接部呈螺纹状,共12层,最下一层呈荷叶形。勺部与10层螺纹为金质,其余2层和柄部为银质。柄部断面呈四棱形。柄脚呈尖状。表面氧化,呈黑色。长8.2、柄部宽0.36~0.75厘米(图四︰4)。M1︰11,骨质。顶部呈六棱尖状,由顶部至底端逐渐变细。长8.25、直径0.25~0.45厘米(图四︰8)。M1︰12,骨质。顶部呈圆柱形,由顶部至底端逐渐变细,底端呈六棱尖状。长8.06、直径0.4~0.5厘米。其中榫头长0.27、直径0.2厘米(图四︰9)。

耳坠 2件。M1︰5,银质,上部分为一圆环。下部分为一椭圆形球且中空。表面氧化。椭圆形球最大直径1厘米,总高1.3厘米(图四︰5)。M1︰6,上部分为一椭圆形。下部分为一椭圆形球且中空。表面氧化。椭圆形球最大直径0.8、总高1厘米(图四︰6)。

图三// M1平、剖面图

冥币 4件。M1︰7,正面分内、外两区。内区由中心方孔至一周连珠纹。方孔外用双斜线将内区分为四部分,每部分刻一字,为“天下太平”四字。外区由连珠纹至边缘,里面是由10个椭圆形连珠纹相互连接组成一周大的椭圆形连珠纹,单个椭圆形之间用一颗圆珠连接。在每个椭圆形连珠纹里面又有2—3个圆珠并列一排的纹饰。背面无纹饰。直径3.5、厚0.01厘米(图四︰7)。

铁器 1件。M1︰13,整体呈不规则形,边缘残缺不齐整,表面有锈蚀。长7.6、宽1.08~4.1、厚0.5~0.58厘米(图四︰10)。

木炭 1块。M1︰14,通体漆黑,断面呈梯形。残长30.2、宽6、厚4.1厘米(图四︰11)。

钱币 41枚。M1︰15,至道元宝。钱文较清晰,旋读,楷体,光背。“宝”字锈蚀严重。直径2.2、厚0.1、方孔边长0.6厘米(图五︰1)。M1︰16,天圣元宝。钱文清晰,旋读,楷体,光背。“宝”字模糊,锈蚀严重。直径2.2、厚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五︰2)。M1︰17,皇宋通宝。钱文模糊,对读,楷体,光背。“通”与“宝”字磨损严重。直径2.2、厚 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五︰3)。M1︰18,弘治通宝。钱文清晰,对读,楷体,光背。直径 2.4、厚0.1、方孔边长0.6厘米(图五︰4)。

2.M2

(1)墓葬形制

被扰乱,墓口上部分基本不存,仅在接近棺木底部四周可见墓口总长2.6米(其中右侧墓口向前突出,长2.25米,中部长2.4米,左侧长2.35米),宽2.05~2.31米(左侧墓壁被破坏,此数据为复原),深度不同,右侧深1.82米,中部和左侧相同,深2.05米。方向60°(图六)。

墓坑内有三具棺木。西棺 长 2、宽 0.44~0.54、高0.57米(高度以剖面为标准)。中棺长2.19、宽0.58~0.78、高0.88米(高度以剖面为标准)。东棺长2.26、宽0.6~0.71、高0.9~1.04米。

三具棺木从右到左依次抬高。西棺盖板由三块木板拼合而成,厚0.09米,两侧挡板向外倾斜,底板由5块木板拼接而成,厚0.06米。中棺盖板厚0.13米,两侧挡板向外倾斜,底板厚0.07米。在底板下有底座,由两层木板叠压,呈阶梯状,分别厚0.01米,在底座下面是一周由四块薄板围成的棺脚,用于支撑整个棺木,薄板与底座的两层木板用铁钉连接。薄板高0.13、厚0.05米。东棺盖板厚0.13米,两侧挡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9米。底板下的底座与棺脚与中棺相同,其中棺脚的薄板高0.19、厚0.05米。东棺棺脚从中部开始向后压在中棺棺脚上。三具棺木的盖板与前后、左右挡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棺内人骨保存完整,由于水的长时间浸泡和冲刷,凌乱且发黑。另外,在棺内有较多的软泥,将部分人骨掩埋。

图四// M1出土器物

图五// M1出土钱币拓片

东棺前挡板外,底板上放置1件青釉罐。东棺与中棺前挡板外侧中部放置1件硬陶罐,残破。中棺内在头骨左下方有1件勺形簪,在头骨右侧放置2件青瓷碗,在青瓷碗北侧,2双筷子紧贴前挡板竖立放置,中部有1枚冥币,在脚部位置有1块木炭。东棺内在头骨左侧有1件勺形簪,在小腿骨边有1块木炭。西棺内在头骨右侧仅有半块灰砖。

(2)出土器物

M2出土器物11件,分别是硬陶罐、青釉罐、青瓷碗、簪子、冥币、筷子、木炭和灰砖。

硬陶罐 1件。M2︰2,小口,圆唇,溜肩,平底。下腹部有数道内凹弦纹。口径12、底径11、高29厘米(图七︰1)。

青釉罐 1件。M2︰1,小口,尖圆唇,斜短颈,溜肩,最大腹径在器物中部,平底。颈部有几道弦纹,通体施青釉,接近底部有流釉和露胎现象。口径8.2、底径9、高25厘米(图七︰2)。

青瓷碗 2件。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内底和圈足不施釉,其余部分施青釉。M2︰3,口径13.4、底径6、高6.8厘米(图七︰3)。

簪子 2件。头部勺形,柄部由上至下逐渐变细,连接部成螺纹状,共15层。断面为圆形。表面氧化发黑。M2︰5,长9.1厘米,断面最大直径0.4厘米(图七︰4)。M2︰6,长7.5、断面最大直径0.4厘米(图七︰5)。

冥币 1件。M2︰7,正面分内、外两区。内区由中心方孔至一周连珠纹,中间由连珠纹分成四个部分,每部分刻一字,为“天下太平”。外区是一素面宽缘。背面无纹饰。直径2.8、厚0.01厘米(图七︰6)。

筷子 1双。M2︰8,杉木质。上半段呈方形,下半段呈圆柱形,连接部呈“亚腰梯形”。顶端和底部呈抹角状。长29.5、上半段宽0.6、下半段直径0.6厘米(图七︰7)。

木炭 2块。M2︰10,通体漆黑,残断。断面呈梯形。长41.5、宽3~7.2、厚3.4厘米(图七︰8)。

灰砖 1块。M2︰9,残缺。长7.2~8.7、宽6.6、厚1.3厘米(图七︰9)。

图六// M2平、剖面图

3.M3

(1)墓葬形制

墓口不甚规整,左侧较直,右侧略呈弧形,总长2.67米(其中右侧墓口底部向后突出一弧度,长2.67米,中部与左侧长2.4米),宽2.34~2.7米,深度不同,右侧深1.92、中部深1.83、左侧深1.8米。方向61°(图八)。

墓坑内三棺并列。西棺长2.12、宽0.52~0.72、高0.94米(高度以剖面为标准)。中棺长2.26、宽0.55~0.79、高0.91米(高度以剖面为标准)。东棺长2、宽0.54~0.8、高0.91~1.07米。

三具棺木从右到左依次抬高。西棺盖板顶面呈弧形,最厚处0.12米,两侧挡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8米。中棺盖板由两块木板拼接而成,厚0.11~0.13米,两侧挡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8米。东棺盖板厚0.15米,两侧挡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8米。三具棺木均有底座与棺脚,形制与M2中棺相同,其中底座均相似,厚度均为0.01米。其中,西棺棺脚薄板高0.16、厚0.05米。中棺棺脚薄板高0.15、厚0.05米。东棺棺脚薄板高0.17、厚0.05米(均以剖面为标准)。三具棺木的棺盖与前后、左右挡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中棺内泥土较多,将部分人骨掩埋,东棺和西棺较少。三具棺内人骨保存皆完整,由于水的浸泡和冲刷,变得十分凌乱且发黑。

西棺前挡板外侧放置1件硬陶罐。东棺前挡板外侧放置1件硬陶罐。中棺棺内右上角放置2件青瓷碗。东棺在人骨脚部位置有散落的钱币。

(2)出土器物

M3出土器物53件,分别是硬陶罐、青瓷碗和钱币。

硬陶罐 2件。小口,平沿,束颈,溜肩,鼓腹,下腹内收,平底。M3︰1,口径9.9、底径9.8、高28.3厘米(图九︰1)。M3︰2,颈部有两道弦纹。口径8.8、底径7.1、高19.8厘米(图九︰2)。

青瓷碗 2件。敞口,尖唇,弧腹,圈足。内底印有一朵五瓣海棠花。外底不施釉,有火石红。外壁印有一周瓜棱纹。器身有较多小开片。M3︰3,口径13.8、底径5.2、高8厘米(图九︰3)。M3︰4,口径14.5、底径4.8、高8厘米(图九︰4)。

钱币 49枚。M3︰5,开元通宝。钱文较清晰,对读,楷体,光背。直径2.4、厚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一〇︰1)。M3︰6,咸平元宝。钱文清晰,旋读,楷体,光背。直径2.2、厚0.1、方孔边长0.6厘米(图一〇︰2)。M3︰7,祥符通宝。钱文较清晰,旋读,楷体,光背。“通”与“宝”字磨损严重。直径 2.3、厚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一〇︰3)。M3︰8,祥符元宝。钱文不甚清晰,旋读,楷体,光背。“宝”字磨损严重,笔画无法辨认。直径2.3、厚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一〇︰4)。M3︰9,治平元宝。钱文较清晰,旋读,篆体,光背。“宝”字磨损严重。直径2.3、厚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一〇︰5)。M3︰10,绍圣元宝。钱文较清晰,旋读,篆体,光背。直径2.3、厚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一〇︰6)。M3︰11,大观通宝。钱文清晰,对读,楷体,光背。直径2.3、厚0.1、方孔边长0.6厘米(图一〇︰7)。M3︰12,政和通宝。钱文清晰,对读,篆体,光背。“宝”字“贝”部两横与左右两竖相连。直径2.3、厚0.1、方孔边长0.7厘米(图一〇︰8)。M3︰13,大定通宝。钱文较清晰,对读,楷体,光背。直径2.4、厚0.1、方孔边长0.6厘米(图一〇︰9)。

图七// M2出土器物

4.M4

(1)墓葬形制

遭机械破坏,残存东侧与南侧墓壁。在平面和南侧地层上可见墓葬原来的封土,呈椭圆形,是由较纯净的黄土堆筑而成,长4.8、宽3.7、最高处5米。复原墓口长2.7、宽1.95~2.15米。方向60°(图一一)。

墓壁较直,坑内双棺并列。西棺长2.24、宽0.59~0.77、高0.98米(高度以剖面为标准)。东棺长2.39、宽0.71~0.91、高0.81~1.07米。东棺高于西棺。

西棺盖板厚0.13米,两侧挡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9米。东棺盖板厚0.13米,两侧挡板垂直于底板,底板厚0.09米。棺木均有底座与棺脚,形制与M3棺木相同,其中底座均相似,厚度均为0.01米。西棺棺脚薄板高0.16、厚0.05米。东棺棺脚薄板高0.17、厚0.05米(均以棺木侧板中部剖面为准)。东棺棺脚前侧薄板高0.17、厚0.05米;后侧薄板高0.13、厚0.05米。两具棺木的棺盖与前后、左右挡板及底板均用榫卯扣合。

人骨保存完整,由于水的浸泡和冲刷,凌乱且发黑。棺内泥土较少。

西棺前挡板外侧中部,贴近坑壁处放置1件酱釉罐。东棺前挡板外侧放置1件硬陶罐;前挡板外,底板上放1块买地券。东棺内在头部右侧有2件青瓷碗和1双筷子,在底部有1双鞋,冥币和银簪在棺内中部位置。西棺内头部右上角放置2件青瓷碗和1双筷子,在底部横向放1块木炭,2枚戒指在中部位置,头骨下方有一只银簪。在西棺人骨上有一层麻质类的覆盖物,保存非常差,基本上腐烂。由于M4被机械扰动过,墓志被发现时位于M4西南约1米的地方,据工人讲述是从M4棺木尾部挖出。

图八// M3平、剖面图

(2)出土器物

M4出土器物29件,分别是酱釉罐、硬陶瓶、青瓷碗、簪子、冥币、戒指、筷子、木炭、鞋、买地券和墓志。

釉罐 1件。M4︰1,小口,圆唇,束颈,鼓腹,下腹内收,平底。器表施酱釉。口径9.6、底径11.5、高28厘米(图一二︰1)。

硬陶瓶 1件。M4︰2,小口,平沿,尖唇,最大腹径在器物中部,平底。腹部有四道弦纹。口径4.5、底径5.8、高21.2厘米(图一二︰2)。

青瓷碗 4件。敞口、弧腹。M4︰3,尖圆唇,高圈足,口沿外侧有两道弦纹。口径12、底径5、高9厘米(图一二︰3)。M4︰4,尖圆唇,高圈足。口径 12.7、底径 5.2、高 9厘米(图一二︰4)。M4︰5,圆唇,圈足,内底和外底不施釉。口径13、底径6、高6.2厘米(图一二︰5)。

簪子 2件。头部金质,分别呈蘑菇状和金字塔状。簪身银质,由上至下逐渐变细,簪脚尖状。表面氧化发黑。M4︰7,蘑菇头,长8.3、最大直径0.3厘米(图一二︰6)。M4︰8,金字塔头。长5.5、最大直径0.35厘米(图一二︰7)。

图九// M3出土器物

冥币 13件。银质。正面分内、外两区。内区由中心方孔至一周圆点纹,中间由弧形圆点线纹分成四个部分,每部分内分别刻字,为“天下太平”。外区是一素面宽缘。背面无纹饰。M4︰11,冥币。直径3.6、厚0.01厘米(图一二︰8)。

戒指 2件。指环稍变形。戒面呈长桃形,向内一面素面,石碗外围呈三级阶梯状,内嵌一颗黑曜石。M4︰23,长2.8、最宽2厘米。戒面长1.8、最宽1.1厘米(图一二︰9)。

筷子 2双。杉木质。上半段呈方形且表面内凹,下半段呈圆柱形,中间由三截雕刻成“亚腰梯形”的连接。筷子的顶端和底部呈抹角状。M4︰25,长31、上半段宽0.9~1、下半段直径0.69厘米(图一二︰10)。

木炭 1块。通体漆黑,残断。断面呈不规则形。M4︰26,残长 36.6、宽11.3、厚5.2厘米(图一二︰11)。

鞋 1双。由麻绳编织而成,由于水的浸泡,出土时上半部形状可见,余皆腐烂,无法提取。M4︰27,长26、宽12厘米,高度不详。

买地券 1块。M4︰28,灰砖质地,基本完整。正面刻字,小楷,字口涂朱,大部分已脱落。长39.8、宽29.5、厚7.4厘米(图一三)。残存文字抄录如下。

庚辰三月己丑□越/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满浦/主杨宝等伏缘故兄杨/赵氏□□奄奄逝未卜塋/所厝遂令日者择此高原□地属山阳县安乐乡归/宅兆出备钱财买到墓/十三丈东西口阔十七丈/南至朱雀北至玄武内/承墓□封步界畔道/致□千年万□永无殃咎/将军亭长□付河泊□备牲/共为律□□□□相各已/安厝已后□□□□/月主代付人□□□□日直/不得□□□□居者永避/地□□吏月当□□助/安吉/者女青律令/戴氏。

图一二// M4出土器物

墓志 1合。M4︰29,由志石和志盖组成,志石边角有残缺,表面上半部被水长期浸泡,字迹不可辨识。质地为灰砖。志盖边长53.5、厚6.8厘米。志石边长53.5、厚6.8厘米。志盖篆书为“明处士杨公仲康偕配戴氏合葬墓志铭”(图一四)。志石为阴刻楷书,共27行,根据前后左右文字推断,满行28字(图一五)。抄录如下。

墓志铭/杨 富 撰/参议前监察御史山阳李元书丹/林郎吴郡蔡昂撰盖/□□□□□□□□□□□□□杨富之伯兄也曾祖九一祖克声操履/□□□□□□□□□□□□□□不仕府志乡彦有传今杨家沟偕仲/□□□□□□□□□□□□□□伯兄偕嫂告终富谨录其事为志铭/□□□□□□□□□□□□伯父□清乏嗣送终殡葬如礼次第仲诚/□□□□□□□□□□□□□□□□命富业礼经由邑庠生入太学/□□□□□□□□□□□□□□□□其间匾曰怡乐子侄举觞称寿/□□□□□□□□□□□□□□□□欺人尝训诸子曰吾父以良善/传家□□□□□□□□□□□□□□邻里争讼曲喻晓譬务底其平/□□□□□□□□□□□□□□□□□□□□淮郡太守安福刘公/□□□□□□□□□□□□□善□□□□□□大河卫户侯戴君恩/□□□□□□□□□□□□□母□□□□□□□善女红归吾□□/□□□□□□□□□□□□□□□□□□□□□□遇□获訚訚无/□□□□□□□□□□□□□□□□□□□□□□生子二恩宪英/□□□□□□□□□□□□□□吴踊跃□□□□高代俱表表翰/□□□□□□□□□□□□□□愈□□□□□□冗稿方昂藏不群/□□□□□□□□□□□□坐享一堂□□□□□矣倘得偕老不亦/□□□□□□□□□□□嫂少一焉□生于正统丁卯殁于正德戊寅/□□□□□□□□□正德丁丑一□□□□□□正德庚辰季春念六/日□□□□□□□□□庄之原将□□□□□□□□□墩祖茔□□/□□□□□□贯也铭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哉同□□□□□□□哉既固且安子孙/亦利其厚哉/正德十五年岁次庚辰三月吉旦 朱承学□。

图一三// M4出土买地券拓片(M4︰28)

图一四// M4出土志盖拓片

三、结语

1.墓葬时代

此次发掘的4座墓葬开口层位相同,排列有序,方向基本一致,随葬器物也较为接近,应该是一处家族墓地。这种相似的家族墓地在江苏境内及其他省份均有发现,例如江苏淮安楚州区翔宇花园明代吴信家族墓[1],常州花园底明代白氏家族墓[2],南京中华门外明代宋晟家族墓[3],江阴叶家宕周氏家族墓地[4],常州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5],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6]等。

根据出土墓志与买地券上仅存的文字分析判断,墓志人杨仲康生于正统丁卯(1447年),死于正德戊寅(1518年),于正德庚辰年三月吉旦入葬,因此M4的时代为明代正德十五年(1520年)。M1西棺中出土了一枚“弘治通宝”钱币,钱文清晰,保存完好,其余均为宋代钱币,因此其时代上限不超过弘治时期。根据墓葬头向和家族墓的排位规律分析,M4的时代应该是最早的。综上所述,该家族墓的时代为明代正德十五年至明代晚期。

图一五// M4出土志石拓片

2.墓主人及其家族

根据墓志中“吾父良善”与“邻里争讼,曲喻晓譬务底其平”等文字可以看出墓主人一生良善,为人谦和而恭敬,乐善好施,与邻里相处融洽。志文中“匾曰怡乐,子姪举觞称寿”与“坐享一堂”的记述从侧面也反映出墓主人与族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融洽的。

杨仲康曾祖杨九一,祖父杨克声,父亲名字不详,杨富为“嘉靖乙酉年淮安府学贡生”[7]。从志文中可知,杨仲康希望其弟能继续读书考取更大的功名。杨仲康生二子,一名杨恩宪,一名杨英□。墓主人配偶戴氏,推测应该是大河卫戴某之女,擅长女红,性格也是谦和而恭敬(“訚訚”),由于志石保存不佳,其余信息不得而知。

3.墓志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与地名

志文中涉及到了几处人名,分别是志文撰写者杨富,志文书丹者李元及志盖书写者蔡昂。《万历淮安府志》记载:

蔡昂,字衡仲,别号鹤江,学者称为鹤江先生。少颖异,嗜读书,家贫不能致,每假之畜书家,一览即归之,辄能成诵。丁卯领乡荐第二,甲戌试南宫,奉大对,皆登名第三。为乡试主考者一,会试同考者三。在史馆侍经筵者几三十年,以良主司、良史声震当时。升礼部右侍郎兼翰林侍备学士,俄改翰林学士兼詹事府府丞,卒于官。公宏中雅量,而性度严整,人不敢干以私。其在朝廷,斤斤然,不为权贵少动,雍容清近,人方以枢轴期之,未观而逝惜哉。

论曰:淮多文人,登甲第官禁林自蔡先生始。人言先生陆敬与之俦当杨不足道也,今观之良然。[8]

另据《乾隆淮安府志》记载:

李元,弘治十七年甲子,山阳人,有传。正德三年戊辰,山阳人,授监察御史,历官山西左参政。[9]

蔡昂生于成化十六年(1480年),正德九年(1514年)廷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李元为弘治十七年举人,正德三年戊辰(1508年)进士。综合分析,在墓主人逝世时,蔡昂37岁,李元中进士刚过去12年。墓主人应是一位地方乡贤,推测与蔡昂和李元有某种特殊的关系,遂请他们撰写了墓志铭。

墓志中有“杨家沟”与“安乐乡”两个地名,地券中有“满铺”地名,《正德淮安府志》中记录:“满铺坊八图。安乐乡六图。安乐村万家村仁和村俱安乐乡。”[10]图就是里甲制度中的里。一般而言,一图包含若干个自然村。笔者推测,杨仲康一族在其父辈时居住在满铺坊杨家沟,等到墓主人逝世后,其兄弟与子孙在安乐乡选择了一块吉地将其安葬。

此外,在淮安地区历年出土的墓志中也有提到“安乐乡”的。《淮安金石录》中记载:“蒋处士墓志铭……以成化五年己丑三月二十五日卜葬于安乐乡曾家庄之侧”[11],“明故拙翁陈君暨配沈孺人合葬墓志铭……初沈孺人葬安乐乡石桥之原者,三十有二年,兹以嘉靖辛卯十二月十八日乃启其竁而合之,大事襄矣。”[12]墓志中的曾家庄和石桥应该是两个村庄,是当地老百姓的习惯叫法。在《正德淮安府志》中有关安乐乡只记载了三个村庄。《天启淮安府志》中有关“镇集”的记载与《正德淮安府志》中的记载基本一致[13]。成化时期在安乐乡有曾家庄这个村庄,而到了正德时期的文献中却没有记载,有可能是行政区划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08年4—7月,市博物馆配合基本建设在经济开发区山头发掘了62座墓葬,时代从东汉至清代,其中M21出土的地券(M21︰1)记载:“维大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三月戊寅朔越初八日乙酉良辰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民籍见于新城内北辰坊地方居住祭主孝子劳汝桥伏缘故考劳公讳仪字太用号德轩之灵近于万历六年二月初十日巳时奄逝……买到墓地一方坐落安乐乡钵池山地方……”M25出土的地券(M25︰2)记载:“维大明万历九年岁次辛巳冬十二月辛卯朔越二十四日甲寅良辰祖籍系陕西延安府绥德州宣花里南关厢人氏今寓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浦坊西湖□一铺地方居住祭主孝子许□伏缘故考许公讳□字成之号双湖……买到墓地一方坐落钵池山安乐乡……”[14]

《蒋处士墓志铭》于1991年出土于清浦区黄码乡港心村。《明故拙翁陈君暨配沈孺人合葬墓志铭》20世纪70年代出土于清浦区黄码乡周陈村石桥陈家洼。再结合2008年山头明墓出土的买地券及本次杨氏家族墓出土的墓志铭,我们初步可以了解到在明代正德十五年至万历十二年,西北至钵池山公园东侧,南至黄码乡港心村,西南至黄码乡周陈村(东南由于缺乏资料暂不能确定。山头墓地距拱辰佳苑杨氏家族墓3.4公里,拱辰佳苑杨氏家族墓距黄码乡周陈村5.2公里,周陈村距港心村2.7公里)都是安乐乡的地界。

(四)发掘的意义

本次发掘的四座墓葬,规模虽然不大,出土器物也不多,但M4出土的墓志和买地券,对墓葬时代的确定,墓主人身份及杨氏家族的了解,墓主人与当时名士蔡昂和李元关系的认识,明代安乐乡地望的进一步确定以及明代中晚期淮安地区的丧葬习俗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该家族墓位于出土《蒋处士墓志铭》的港心村北部偏西,相距6.6公里,位于出土《陈君暨配沈孺人合葬墓志》的周陈村北部偏东,相距4.6公里。杨庙村位于墓地东南,运河西岸,相距约8公里。该区域还有锣鼓墩、金牛墩和和尚圩等遗迹(其中金牛墩已确认属于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盐河镇杨庙村也是唐代至清代墓葬埋藏的集中地区,曾经出土过精美的宋代壁画墓[15]。该区域属于淮安市文物局划定的重要文物埋藏区的核心地区。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时刻对该区域基本建设进行监控,防止重要遗址和墓葬遭到不必要的毁坏。

(附记:本次发掘项目负责人祁小东;发掘王剑、胡兵、祁小东、刘光亮、褚亚龙、赵李博;技工刘晓峰、曾红强、曾红兵、刘显丰、刘显谋;绘图薛玲玲、赵李博、祁小东;照相祁小东、赵李博;执笔祁小东、薛玲玲、赵李博。)

执 笔:祁小东 薛玲玲 赵李博

[1]淮安市博物馆:《淮安楚州翔宇花园明清墓葬群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2年第1期。

[2]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江苏常州花园底明代白氏家族墓发掘简报》,《东南文化》2014年第6期。

[3]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中华门外明墓清理简报》,《考古》1962年第9期。

[4]江阴博物馆:《江苏江阴叶家宕明墓发掘简报》,《文物》2009年第8期。

[5]武进市博物馆:《武进明代王洛家族墓》,《东南文化》1999年第2期。

[6]四川省文管会、绵阳市文化局、平武县文保所:《四川平武明王玺家族墓》,《文物》1989年第7期。

[7]清·卫哲治等修、叶长扬等纂、荀德麟等点校:《乾隆淮安府志》卷二“人物表”,方志出版社2008年,第901、908、909页。

[8]明·陈文烛修、郭大纶等纂:《万历淮安府志》卷十四“名贤传”,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八)上海书店1990年,第712、713页。

[9]同[7]卷二十“选举·举人/进士”,第842、864页。

[10]明·薛 修,陈艮山纂,荀德麟、陈凤雏、王朝堂点校:《正德淮安府志》卷五“里图村附”,方志出版社2009年,第53、54页。

[11]淮安金石录编纂委员会:《淮安金石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1页。

[12]同[11],第345页。

[13]明·宋祖舜修,方尚祖纂,荀德麟、刘功昭、刘怀玉点校:《天启淮安府志》卷三“镇集”,方志出版社2009年,第137页。

[14]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山头遗址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6期。

[15]南京博物院:《江苏淮安宋代壁画墓》,《文物》1960年第8、9期合刊。

猜你喜欢

挡板淮安底板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发明来自生活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板上叠球
板上叠球
折叠加热挡板
独立基础加防水底板的分析
拆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