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0-06-15唐建平
唐建平
【摘 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水平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长久以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渗透德育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德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施展有一定的难度。小学语文教师要认清当前对语文德育造成影响的不利元素,采用积极的教学形式,并在阅读、写作和活动中纷纷进行德育的渗透,为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策略研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是一帆风顺的,语文教师要认清当前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障碍问题,力争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爱国情感、感恩意识等行为的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呢?以下是我结合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的具体德育渗透方式。
一、小学语文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内容选择问题
文学即人学,这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形成人学的印象。虽然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重视学生德育的培养,但是语文教师往往走入与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向相反的一面。具体体现为,语文教师牵引学生以固定的思维模式思考语文中的问题,比如通过什么样的写作方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通过某种写作形式传递了什么感情等。在固定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对文本的认知功能也在减退。
(二)语文教师定位问题
教育家杜威说:“每个教师对于职业尊严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对正确的社会成长应努力谋求。”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德育的渗透地位是无人可以代替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语文精神的感染者。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忽略自身的地位,仅仅将自身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授者,而文本中的精神内涵是什么,语文教师不仅不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身也不对学生进行渗透,导致学生健全的人格无法形成,语文的德育价值无法实现。
(三)社会现实影响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步伐下,这个社会中的多元因素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障碍。尤其是现在的追求物质享受、精神空虚等现象影响了小学生的正确选择和人生观的确立。严重者还影响了语文教师的教学判断。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擅长采用说教的形式,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形式产生极大的怀疑,甚至产生顶撞心理。一旦社会的因素成为教师的教学障碍,语文教师的教学自然受到打压,德育的效果自然弱化。
二、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德育在语文阅读中的渗透
阅读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要善用语文文本的各种魅力对学生进行影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的形成。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渗透。
1.在文本主题中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基本每个完整的语篇都蕴含着一定的主题,也是文本的“心脏”。教师应在鼓励学生阅读中对文本的主题进行分析。主题的诠释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求真向善的人格。教师必须把诠释的权利还给学生,通过感情的交流,调动学生心灵中美好的因素。例如,在《祖国在我心中》阅读教学中,因为小学生的年纪较小,让他们自行了解文本中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决定通过一定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情感。我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为学生呈现了我国的国徽、国旗等,然后询问学生:“大家能说出这些名字吗?”在学生说出来之后,我组织学生演唱了我国的国歌。演唱完毕,我询问学生:“当你们看到我国的国徽、演唱我国的国歌时,内心有怎样的情感呢?”之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如此,通过课堂前的导入形式加上学生的阅讀,他们对祖国的情感自然迸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自然形成。
2.在激发情感中渗透德育。教师的教学情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情感方向,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的故事情节、一个举动等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情感带动下产生积极的心理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例如,在《面对错误》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进行阅读之外,我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故事的形式,将故事与文本巧妙结合在一起,通过故事向学生传达一个信息: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之后的及时幡然醒悟和及时改正才是最宝贵的品质。以此影响学生在后期知道犯错之后及时做一个善于面对错误、勇敢改正错误的人。在情感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会更加美好。
(二)德育在语文写作中的渗透
写作教学中,教师依然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德育影响,在作文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1.在指导中进行渗透。在作文中,我们一直提倡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意思就是让学生写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为了让学生写出正确思想导向的作文,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实际作文指导中,一方面,我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积累良好语文素材的习惯,比如文本中描写爱国、抒发爱国情感的文本语段,比如描写母爱伟大、父爱伟岸的语言形式;那些反映人生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句子、语段等。在长期的语文积累中,学生的内心受到启发,在写作中也会信手拈手,写作出积极性很强的作文。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观察自然。这种“走出课堂,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他们更愿意闭上眼睛冥想,愿意畅享美好的未来,也愿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于是,在大自然的熏陶下,学生也可以写出富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作文。
2.在作文评价中渗透德育。小学生自身很渴望来自教师的关注和支持,也渴望在同学面前更加优秀。当然,在给予他们评价时,语文教师尽量采用口头评价的形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师的在乎和重视。例如,在学生深情款款的语言表述中,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在你的语句中,我能看到一个非常善良的形象,希望你真心做一个善良的人,老师也坚信你是一个好孩子。”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后,其写作的积极性更大,并遵守自己作文中的样子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当一些学生的作文比较优美时,我还擅长让学生在同学面前阅读自己的作文,在优秀学生的带领下,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努力做一个善于写作并写正面内容的人,引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形成。
(三)德育在语文活动中的渗透
真实经历是学生思想形成的重要决定因素,单纯依靠语文中的阅读和写作,虽然对学生的思想有重要的影响,但远远不如让学生进行充足的社会实践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为此,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语文活动,让活动成为检验学生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德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需要德育实践来深化学生的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德育惯性。在教学中,我一般会依据文本的内容启发学生做一些实践活动,还有就是让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例如,在学习《亲情》之后,我鼓励学生回家之后养成为父母分担家务的习惯,他们可以为父母端茶倒水、洗衣做饭、向父母表达爱意等。除此之外,我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走进敬老院,传递温暖情的班级活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与老人谈心,学生都很热心地参与,老人也感受到了来自晚辈的关爱。在众多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热爱父母亲人、尊重老人是青少年的责任,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成为富有爱心的少年。
三、结语
综上,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还要在写作中、在实践活动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渗透德育,让小学生成为对祖国发展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璐璐.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18(22).
[2]佳明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8).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