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0-06-15彭贻海刘聪

高教学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教学改革

彭贻海 刘聪

摘  要:习总书记在2017年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对全国体育工作做出具体的指示与要求,各地高校在体育教育方面也做出诸多改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调查法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评价、内容以及老师、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方案与措施,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做出贡献。

关键词:“健康中国”;体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7-0140-04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Xi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in 2017, and made specific instructions and requirements for national sports work.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have also made many changes in physical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evaluation, cont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vestigation, and proposes reform plans and 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hoping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work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Healthy 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reform

一、概述

“健康中国”在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中,被提升为国家战略地位,也是我国首次将“健康”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我国人民健康需求、疾病医疗、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等方面作出相应的回应。其核心内涵主要为:1. 全方位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健康等;2. 在我国人民生命全周期中维护、保障其健康与提高人均健康寿命,扩大我国健康服务、健康产业;3. 将健康融入所有领域中,并在发展中置于优先位置。近年来,国家虽然重视學生体质健康,但效果不明显,而高校作为培养国家、社会未来栋梁的基地,是学生走进社会前受最高等教育的场所,“健康中国”提出的要求与目标高校肩负着重要责任,体育教学作为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完善对体育运动认知的“主武器”,对体育教学进行完善迫在眉睫。为贯彻“健康中国”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需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不良现状与问题进行探索与改革。体育教学由老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组成,本文重点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践行情况。

二、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一)高校体育健康课程标准贯彻不到位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教材等的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课程理念,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尊重学生生理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并在兴趣中进行培养”[1-2]。在教学评价环节注重学生的态度与意识的发展,“在评价中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是促进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工具”等[3],而在实际践行落实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 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价值在教学中落实不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按照教学大纲来教授,缺乏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等,与体育课程标准思想不符”[4]。2. 课程理念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与关注个体差异方面践行不到位,“在教学方法和行为举止上以教学为中心,把学生当成是装载知识的器具,由此进行灌输式的体育教学,统一要求、进度、内容致使学生爱好、特长与需求不能展现与得到满足”[5]。3. 且课程标准在修订之后相关部门并无系统的调查了解落实的情况,致使学校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总结不够。解决以上问题可根据“健康中国”相关要求通过学校及相关部门、教师、学生来推进课程标准坚决有效的执行。

(二)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局限性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育过程中重要的部分,对教学大纲、内容等起着主要导向作用,“中国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6]“体育教学既是体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归宿,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行动依据”[7],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产生通过学习来完成目标的愿望。但对于现下环境及学生等,教学目标仍有不完备与无法实现的方面。

缺乏体育意识与人格的培养,终身体育是指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与接受体育教育的一种体育思想。一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几乎仍停留在以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为中心的教育层面上, 而对大学生体育终身化意识方面重视不够”[8],而忽略体育意识、精神的培养,没有体育意识、精神的体育教学可以说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学目标中缺乏体育精神的传播与宣扬,近年来各高校因心理疾病或压力过大学生轻生的意外事件频频发生,而体育精神是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等正能量的标准写照,体育教学有义务也有必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深入了解体育精神。

(三)体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体育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要在体育课中进行许多科学健身知识和原理的传授、要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等”[9],体育教师结构主要是由教师年龄、性别、学历、职称与学缘等组成。如今各高校体育教师的结构存在不合理情况:1. 部属院校教师平均年龄为 37.2岁,省属院校平均年龄为36.3岁,说明目前青年教师为骨干力量,但晋升压力较大。2. 职称结构讲师以上教师比例较少,部属院校与省属院校正高职称人数分别占总数的11.8% 和7.4%,副高职称人数分别占总数的29.6%和19.8%。[10]3. 学历结构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较低。4. 院校体育教师学缘结构单一,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是从各类体育大学、学院毕业,所接受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风格大同小异,据不完全统计,高校教师来源于同一学校的最高比例不超过30%,而且,声望越高的大学,比例越低。[11]而比例越高将不利于体育教学发展。5. 体育教师一专多强的能力较弱。高校教师结构出现的这些问题,久而久之将阻碍体育教学的发展。

(四)学生自身要求过低,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高校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体育教学,大多数对体育课程的定位与概念是模糊的。首先,对于体育课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在课后很少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与练习,碰到问题与瓶颈忽略不究,不能主动向老师进行请教,长此以往技能掌握程度与水平增长变缓,慢慢失去兴趣甚至厌恶其浪费时间。以及老师在进行纠正与指导时不能及时作出反馈,态度较为敷衍。解决此问题首先要学生了解当下时代与社会赋予青年人的使命与对体质健康对其生活的影响,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诸多方法调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五)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从掌握运动技能的角度,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中体育教学内容对田径、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基本技术规则已经进行基本的普及,而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场所,教授的内容还是简单的起跑、运球、挥拍等循序渐进,与之前学生所受到的体育教育衔接不良,技能水平也无明显提高。从增强体质的角度,高校的体育教学有关炼体的内容基本是以简单的跑、跳、投为主,例如,50/800米,立定跳远/收腹原地跳、投掷铅球等,与之前小初高的体育课并无太大差别,而在运动量方面也未达到成年人所能承受的负荷,体质水平无明显的提高。以上问题需根据“健康中国”等相关文件的指示要求,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大学生阶段的课程内容,并从强身健体角度出发融入国内外最前沿体能训练手段增强学生体质。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人为本,大力践行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针对高校对其落实与监督力度欠缺的情况,一方面要从学校层面重视,学校领导定期根据标准中的要求与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与评价;另一方面落实课程标准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应当以锻炼学生身体为抓手,以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为落脚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内驱力;第三方面从学生入手普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内容,通过对标准内容的解读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加投入,并有助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形成良好互动环境,从而有助于课程标准的践行与落实。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实现人均健康寿命目标

为促进实现“健康中国”中的核心目标——提升人均健康寿命,高校作为社会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将其目标落实到日常教学当中。从教师层面应当理解意识的概念以及培养的方式,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内心活动,是对现实存在的能动反映,促使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应分为教学中与教学外。首先,教师在学期初对学生耐力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精神状态等进行基础的测评,在教学中内容使学生愉悦并激发兴趣,令其在教学中获得“付出就有回报”的满足感,提升对自己的信心,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感,在过程中教师树立公信力,发挥人格魅力作用。在学期末再次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评,用直观的数据向学生说明坚持运动对其身心的改变,并用学生自我总结等方式来评价这学期的运动感受,有利于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即可通过终身体育意识来增强体质、减少疾病发病率,促进我国人均健康寿命目标的实现。

(三)完善教师结构,打造合理化教师团队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体育教师作为高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推动者,打造一支出色的教师团队是重中之重。首先,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大力引进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或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来提高学科建设与教学质量。体育是一门应用科学,需要学科带头人对高校体育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把握,并带动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其次,实现评职称的多元化。由于体育的特殊性,高校体育教师大概分为三个方向:带队竞赛、公共教学、科学研究,如若根据教育部与高校对职称评定的要求,主要负责竞赛及公共教学板块的体育教师评选副高或正高有较大难度,将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对于这两类教师可通过竞赛成绩与公共教学质量等对其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作为评定依据;最后,通过人事政策的改变高校从各国或不同地区积极引进体育教师,并鼓励内部教师外出交流学习以及继续深造,从自身来改变学缘不合理的现象。

(四)开展喜聞乐见的运动项目,结合区域特色创新教学内容

解决在有限时间的课程中最大化调动学生兴趣、掌握技能、拓展知识面以及提高身体素质以及教学内容的重复性等问题,通过解析“健康中国”关于发展运动休闲、健身产业,优化健康服务与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等相关内容获得启示。首先,以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心为出发点,学校应当在条件允许下鼓励开展当今热门体育项目,如瑜伽、健身操、体适能训练等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兴趣,可增强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主动性;其次,在上述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特色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例如,广东、福建等地可开设水上运动类课程(集美大学开设龙舟课程,岭南师范学院开设潜水课程),北方地区可开展冰雪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冰壶课程)等;最后,教师在传统类项目(田径、乒乓球、篮球等)教学内容设定时要区别初、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对高中教学内容应当合理衔接,不可直接重新学起。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提升运动负荷强度与技术难度。

(五)立足全生命周期,建立学生个性化运动处方

“健康中国”战略主题中提到要求立足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提供完善的健康服务并强调要求面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运动处方是“对以科学锻炼身体、提高身心健康水平、预防或治疗疾病等特定目的或要求的人,开出运动形式的医疗处方,具有因人而异的特点”[13]。高校学生群体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质测试后,应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运动处方。教师可通过课堂中对学生几项基本身体素质测评结果或体质测试结果进行分类分析,建立学生个人体质健康档案。学生根据各项数据可直观了解自身的体质情况,并根据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生运动锻炼的目标,长期坚持锻炼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平均水平,将促进全民健康这个根本目标的達成。

(六)秉持“改革创新”原则,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

针对教师对学生评价单一、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通过分析“健康中国”中对青少年提出的每周运动次数、强度的标准等内容,首先,解决目前教学评价单一注重总结型评价,忽略教学周期内评价并完成相关要求问题,可运用手机APP来对学生在教学外的运动进行监督与评价。评价对象在运动时打开APP将运动的过程通过视频、图片、数据等形式上传至线上,教师可通过教师客户端登录查看并进行评价,教师对其运动情况进行动态掌握,加强了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与互动,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公共体育课中运用“乐跑”APP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价,效果良好;另一方面,在评价的内容与标准方面缺乏科学性,评价中应不仅对评价对象身体素质、技能技巧等认知因素进行评价,也要注重学生的意志、情感等非认知因素的评价。教学评价更多的应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而不是一件甄别的“工具”,只是反映知识、技能技巧等掌握情况的评价不是全面性、科学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伟轩,赵庆阳.2011年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与实现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198-199.

[2]金京春.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体育教育,2016(11):135-136.

[3]赵庆阳.2011年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与实现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98-199.

[4]杨青,邓凌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现状与对策[J].体育研究,2014(6):425-426.

[5]姚增强.考虑个体差异针对性体育教学方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7):100-102.

[6]搜狐.教育部司长王登峰:中国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EB/OL].http://www.sohu.com/a/259138951_169655.2018-10-12.

[7]王晓微.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相关因素探讨[J].吉林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5(3):42-45.

[8]惠振宇.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41-142.

[9]蔡宝忠.体育教师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0]黄家善.公安本科院校警察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8(02):95-100.

[11]张跃敏,马敬华,史万兵.基于案例分析的高水平大学体育师资队伍学缘结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05):143-144.

[12]王本陆,骆寒波.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者[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0-25.

[13]李小莉.运动处方干预大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的实验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178-182.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体育教学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