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15薛强杨硕王贵娟
薛强 杨硕 王贵娟
摘 要:文章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对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教师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从发挥好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普通高校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教师;普通高校;工科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77-03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确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环境有待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1]。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2]。
地方普通高校承担着培养为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责任,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影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学校因素以及校园文化氛围等。其中,教师作为学生知识传授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分析教师因素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对于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教师因素的设计与调查
为了确定不同教师因素对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本文在工科机械类专业的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以及教师的师德和教学理念等方面,选取了9个因素作为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这9个因素分别是:(1)教师的师德风范;(2)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教师的创新能力;(4)教师的知识结构;(5)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6)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7)教师的教学理念;(8)教师授课方法;(9)教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针对选取的9个教师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法,从五个维度对问卷中每个教师因素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进行赋值:“没有影响”赋值1,“有较少影响”赋值2,“影响程度一般”赋值3,“有较大影响”赋值4,“有很大影响”赋值5。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调查了地方普通高校机械工程学院120名大四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毕业生,对各教师因素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了统计。
二、调查结果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教师的师德风范、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師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授课方法和教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9个教师因素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影响程度的平均值分别达到了4.06、4.19、4.17、4.20、4.22、4.10、4.13、4.24和4.12,均处于“有较大影响”和“有很大影响”之间,说明被调查的大四本科生、研究生、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毕业生对教师因素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视,打分较高。
“教师的师德风范”因素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调查平均得分相对较低,为平均4.06,说明“教师的师德风范”因素还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进一步重视,教师师德风范的作用还需要强化,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师德风范”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作用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具有高尚师德风范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而且是潜于默化的,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师的感染和影响,从而发生变化。比如,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踏踏实实、认真严谨、刻苦努力以及不断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行动,会传达给学生,会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到应该如何对待学习、工作和人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也会不断提高,从而为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具有高尚师德风范的教师爱岗敬业,愿意为教学和学生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会认真备课、上课,讲授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会告诉学生知识的实际用途,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有深入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高尚师德风范的教师还会关心和爱护学生,随时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生活指导,使得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愿意上教师的课,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这对于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素调查平均得分为4.19,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属于得分相对较高的因素,说明这一影响因素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是仅
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而且向学生传授如何将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反思问题,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习惯于被动地等着教师出题,由教师告诉他们什么是已知,什么是未知,然后自己机械地解答问题。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会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传授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经历和经验,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教师反复强化、反复锻炼的过程当中,逐渐具有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具有较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创新能力”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平均得分4.17,是相对较高的影响因素,说明这一影响因素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重视。通常,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都具有踏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很强的科研能力、学科交叉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等,以及较高的科学素质、信息素质和人文素质。教师的这些能力和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地传达给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自己也会逐渐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而这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的知识结构”因素调查平均得分为4.20,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属于得分相对较高的因素,说明这一影响因素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知识结构良好和合理的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能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且熟悉和掌握本学科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也具有较为广泛和深入的交叉学科知识,比如对于机械工程相关专业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计算机应用软件、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知识。知识结构良好和合理的教师,还具有较深入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具有较广泛的历史文化知识。教师具有良好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讲好课、带好学生,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科学素质、信息素质和人文素质,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深厚的基础。
“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 因素调查平均得分为4.22,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是得分第二高的因素,说明了这一影响因素在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地位。因为教师本身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高,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能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具备渊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并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应用,具有较高的專业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才能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深入、透彻地理解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因素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调查平均得分为4.10,相对较低,说明“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因素还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进一步重视,教师和学生对这一影响因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于普通院校工科学生,毕业后多数人都是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制造,因而工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够,不了解企业是怎么进行设计、制造和生产的,那他教的学生,也就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其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不合理,毕业后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教师的教学理念” 因素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调查平均得分为4.13,相对较低,说明“教师的教学理念”因素还没有受到学生和教师的进一步重视,教师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因素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学理念主观上对教学活动起指引方向的作用,指引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思想上办什么样的教育,是使教育达到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坚守的原则和思想保证[3]。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把创新作为教学理念,那么他在思想上就不会重视创新,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就不会开展创新教育,学生的思维就不会得到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会得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无法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也就无法提高。
“教师授课方法”影响因素调查平均得分为4.24,是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得分最高的因素,是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最重视的影响因素,说明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常常是“灌输式”,教师讲,学生听,没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不到激发,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学生非常希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学效果。因而,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愿意听课,主动走进课堂,而不是被动的、不自主的听课。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知识筑牢了,创新就有了基础。
“教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素在9个影响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师因素中,调查平均得分相对较低,为平均4.12,说明“教师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因素还没有得到学生和老师的进一步重视,教师的教学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充分发展[4]。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5],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三、提高工科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建议
(一)发挥好教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提倡并强化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用教师高尚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让学生看到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踏踏实实、认真严谨、刻苦努力以及不断探索和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行动,让学生看到教师是如何对待学习、工作和人生的,从而感染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科学素质;通过教师爱岗敬业的精神以及为教学和学生付出自己的时间和努力的行动,感染和鼓励学生,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科学基础和知识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力,注重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反思问题,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习惯于机械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知识传授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经历和经验,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学科交叉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信息素质和人文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对于普通院校工科学生,毕业后多数人都是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制造,因而工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夠,不了解企业是怎么进行设计、制造和生产的,那他教的学生,也就不会理论联系实际,其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不合理,毕业后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要求教师在企业中锻炼一定时间,从而强化教师的工程能力。
(四)改进课堂教学与模式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研究,课堂教学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愿意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注重学生能力的个性化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有意识地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六)用先进教学理念引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和坚持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自己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教学理念符合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开展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国发〔2017〕4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办发〔2015〕36号.
[3]赵庆志,谭培红.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及其对师生职业生涯影响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0).
[4]李志义.突出个性化培养 推行启发式和主动性实践教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5]黄玉祥,陈军,朱瑞祥,等.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