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困境及对策探析

2020-06-15林召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校对策

林召霞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对于夯实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面临的教学难题为切入点,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对策,有助于其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6-0012-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蕴含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具体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共同为高校的育人工作提供了方法路径支撑。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龙头合力与最亮丽的底色。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意义、“面临的难题和路径方案等问题做了探讨。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举行的第五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自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组织了多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活动,这主要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由此可见,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而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思政课便包括“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论”课,同时该课还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理论武器,以消解异化,寻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为己任。“马克思的理论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洞察现代社会和我们自身的重要理论依据”[1]。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阐释。因此,新时期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是题中应有之义。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党和国家“第一次就一门课程专门召开的全国座谈会,表明党已经把办好思政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层面”[2]。思政课是落实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同样肩负着为新时代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和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共产党领导并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人才的职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具体的育人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从民族国家的大义出发,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信仰,努力成长为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加强这一课程的学习,既是基于国家培育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基于深化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一系列政策纲领的制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相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与新时代对该课程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与该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直接相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着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困境。第一,教学晦涩难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板块,涉及的原理多、内容多,加之理论性和抽象性强,现实教学中往往会陷入“教师讲解不透彻,学生听不懂不愿听”的困境中。造成教师讲解晦涩难懂的原因首先是,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课程的学理性和思想性而未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的研究和探析,只是条条框框地照本宣科,没有把教材中蕴含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如此,一方面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容易陷入说空话、套话的循环中;另一方面是作为受众的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听不懂。不深入地研究教材、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很容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等的讲解空洞化。其次,教师教学话语的运用存在抽象性,令学生难以理解。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刻领悟教材内容的真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将教材的编写语言成功地转化为教学语言,而导致课堂用语过于抽象,停留在抽象地进行理论讲解的层面。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课堂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无法引起学生思想的律动,更不用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堂氛围缺少“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的心里要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与教师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把思政课上得更有温度,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大多高校的思政课都采用大班授课,教师面对着“来自五湖四海,其成长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背景和后天的经历都各不相同,对教学的诉求也不一样”的学生[3],只是单向度地输出,没有准确抓住“供”“需”也即“教”“学”之间的切合点,不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无独有偶,学生也就只是单向度地聆听,二者之间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供给方和需求方没有很好地在供需上找到交集,课堂气氛自然缺少“温度”。一堂缺少“温度”的课自然不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更谈不上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三,教学方法单一。所谓教学方法单一主要是指目前高校采用的授课方法大多为大课堂+PPT的单一方式,没有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很多调查问卷中,关于“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现情况以及原因”等问题,有些学生回答:课上看专业课书目、睡觉或者玩手机等,问及原因多数学生认为是教师的讲课方式单一呆板,缺少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一门思想性、学理性和价值性很强的学科,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灌输和启发相统一的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社会实践等配合课堂讲授的方法等。但目前,高校出于学生人数较多、课时少内容多、学生安全等的考虑,而未创新教学方法,一直停留在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讲授的方法上,这势必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育人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培养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思政课教师站在时代新人培养高度和国家建设高度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立足于上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提升教学效果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体系

这里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这种转化自然地还需要话语体系的转化,即教材话语体系向教学话语体系转化。二者形式上虽有差别,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让学生更直观、更通俗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在内的思政课教材在编写时使用的主要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通过对大量的社会现象和数据资料的研究和概括,形成教材中的概念、范畴、理论观点、结论等[4]。这便导致了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课堂教学晦涩难懂。面对这一普遍难题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在精研教材的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笔者认为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也就是要运用一种逆向思维,将教材编写组运用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思路转化为从抽象到具体的思路。如此,教师在讲授时就可以将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课堂上抬头率提高了,学生由被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转为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问题意识导向性增强、实效性增强。教师在设计教案进行教学体系转化时,也必然要进行话语体系的转化,即教材话语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无论是宏观的教材体系的转化还是具体的教学话语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把握和研读,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以教材为重,掌握教材的理论真谛。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审议通过的《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也明确强调了高校思政課教师要深刻悟透教材真谛,提炼教材内含的理论意蕴,助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以讲好用好教材为基础,认真参加教材使用培训和集体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吃准吃透教材基本精神,全面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认真做好教材转化工作,编写好教案,切实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经历几次改版(2007年为第1版),目前使用的是第7版,2018年出版。新版教材响应新时代的号召,增加了不少新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新内容,把握教材新变化,避免空泛、枯燥的理论讲解,积极地进行教材体系的转化。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话语体系把理论讲透,深入浅出地将理论知识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二)教师要有“温度”

针对学生提出的课堂氛围沉闷、缺少“温度”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有“温度”的传教者,把思政课上成一门既有内涵又有“温度”,既“说理”又“讲理”的理论课。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了解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需求,关注不同学生思想的渴求,以使“供给方”与“需求方”找到契合点,解决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以学生为中心”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在课堂上“教”与“学”的主体能够相互配合,教师既是讲授者也是合作者,学生既是受教者也是评价者,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坚定了信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升华了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教师则获得了认同感,提高了政治站位,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如此,沉闷枯燥的课堂也变得有温度起来。其次,教师要提高理论素养。要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气氛活跃,做一名有“温度”的教师,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功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要做到“有理”“讲理”。知识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对于那些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班出身的教师,他们就更需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才能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增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素养。理论素养的提高还体现在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上,以科研支撑教学,也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凝练形成与所教课程紧密相关的科研方向,深入研究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研究成果作为重要教学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6]。做科研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效率。

(三)合理采用教学方法

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大多高校采用大班讲授+PPT的方法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缺乏感染力与亲和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各种与不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例如,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呢?教师首先要熟悉各教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根据讲授内容最适合以何种形式呈现给学生,最后在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年龄、资历、驾驭课堂能力等)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最适用的教学范围,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根据授课内容不断地摸索。例如,实践教学法,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展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即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任何理论的学习都要回到实践中,得到实践的检验,同时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引导我们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作为课堂教学延伸拓展的实践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真懂且真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困惑。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们都要有这样一个主旨:教学方法要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只运用一种教学法,需要灵活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使它们相得益彰,丰富课堂形式,提升课堂实效性。“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8]。这就要求我们高校思政课教师将上好思政课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总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法,为祖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法]汤姆·洛克曼.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卡尔·马克思的哲学[M].杨学功,徐素华,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291.

[2]曹萍.深刻把握思政课的重要意义[N].四川日报,2019-09-11.

[3]张明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学理论,2017,(5).

[4]卢黎歌.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教学与研究,2009,(11).

[5]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Z].2020.

[6]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Z].2018.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

[8]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Z].2019.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高校对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